现代西方国家的人恐怕很少能理解中国的天下大乱是怎么一回事.?其实简单回顾一下中国人口史便可知道这是什么概念。
秦初中国人口约2000万, 从公元前209年开始经历8年战乱到西汉初的公元前202年,只剩下了约1300万。
156年(东汉永寿2年), 全国人口5649万, 之后从184年开始大战乱, 到三国的 265年, 全国人口仅剩 767 万(当然, 也包括一些户口被豪强占据没有被国家统计,一种乐观的估计是那时候还剩2500万人口)。

曹操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并不夸张. 《后汉书·桓帝纪》载“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魏书·宣武帝本纪》载“四州大饥,民死二十万余口”。等等, 不胜枚举. (我怀疑这样的大规模死亡在西方每一例都会被被特别的记录下来加以纪念)。
考虑到221年后, 实际上整个社会已逐渐稳定,3000万左右的人口减少应主要是在184-221这37年中完成的。
此后每次天下大乱, 人口都有类似的减少。609年(隋炀帝大业3年)人口4601万,经历十多年战乱, 到624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只剩下2274万, 也减少了2000万。
755年(唐天宝十四年),中国有人口5291万, 经历安史之乱, 政府控制人口(760年)锐减到1700万,即使考虑到华北的割据, 人口绝对减少数应该不少于1000万的。之后又经历100多年的相对和平, 随后是100年的战乱(875-979),到北宋中期(1080年 元丰三年), 人口为3300万。
和300年前的盛唐比, 领土形状基本接近(只少了安西、 北庭 、河西 、及燕云十六州), 人口却少了约2000万。即使考虑到宋的人口统计数字一般偏低, 但再考虑到979(全国统一)-1080这一个世纪的休养生息, 可以认为北宋初年人口不会超过2000万。
也就是说,中唐(763-860)一个世纪的休养的成果再次被唐末和五代的大规模战争抵消。值得一提的是, 879年5月黄巢在广州杀了大约12万外国人(主要是阿拉伯人, 这在里都是没有的,在阿拉伯人写的历史里却记了下来。
金晚期人口4470万, 同期南宋人口约7000万(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为7681万), 总和约1.2亿(另有乐观估计为1.4亿),但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人口只有5883万(乐观估计7500万), 而且这个数字是在包括了大理, 西藏, 今新疆东部和蒙古本部的更为辽阔的领土上得到的。
且此时北方的战乱已平息五十多年(金亡于1234年),南方亦已和平十几年(宋亡于1276年), 人口应有相当的恢复。从绝对量上讲, 无论是按乐观还是一般估计, 蒙古入侵使中国至少损失了7000万人口, 极其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经济, 以至于明朝花了300年才勉强恢复到金末的人口数量.。
元末人口乐观估计为9000万(1341年,元至正元年), 半个世纪后的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人口统计为6054万, 乐观估计约7000万(注意明的领土比中唐和宋略大), 可见元末1351-1371(洪武4年,平四川, 之后的平云南(洪武14年)平辽东(洪武20年)都是相对较小的军事行动)这20年的战乱对人口减少有不少于2000万的贡献。
明代人口的统计数值一直不过6000万左右, 但后期实际大大超过此数. 估计1566(嘉靖四十五年)有 1.6亿,1630年(崇祯3年)有1.9亿, 但从1627年中国本土开始大规模的战争, 到崇祯17年(1644年), 估计又减少了3000万人口, 达到1.6亿。
之后南明, 大顺, 大西, 郑氏 和满清又混战了近20年, 到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折合人口约8000万, 也就是说, 明清之代中国的人口减少了一亿左右,实在是一个惊人的变化。
清代人口增长很快, 应该归功于新的作物(如美洲传来的玉米, 红薯等)和摊丁入亩的税收政策。1691年(康熙30年)约为1.1亿, 1741年(乾隆6年)1.4亿, 1790年(乾隆55年)3.0亿, 1805(嘉庆10年) 3.3亿, 1820年(嘉庆25年)3.8亿, 1840年(道光20年)4.1亿, 1851 (咸丰元年) 4.3亿, 人口按指数增长。
但是随后爆发了太平天国战争(1851-1864), 捻军战争, 陕甘回乱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到1874年(同治13年), 只剩下3.6亿人口, 锐减了7000多万。一直到1910(宣统二年)才恢复到4.3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