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玄宗屢屢提拔養子王忠嗣,李光弼對王忠嗣說:您要大禍臨頭了!

747年,唐玄宗再次提拔王忠嗣,李光弼就對王忠嗣道:“大夫您性命堪憂!”王忠嗣一臉疑惑問何出此言?李光弼别有深意道:“您兼任四鎮節度使,擁兵幾十萬,勁兵重鎮,陛下斷然沒辦法安心。”

王忠嗣,原名王訓,父親王海賓,為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在隴上以骁勇聞名。714年,吐魯番進犯隴右,唐玄宗就派隴右防禦使薛讷率軍抵禦。薛讷派遣王海賓為先鋒,和吐魯番交戰。

唐玄宗屢屢提拔養子王忠嗣,李光弼對王忠嗣說:您要大禍臨頭了!

王海賓率軍前去征讨,旗開得勝,招來其他部将的嫉妒,都按兵觀望。王海賓寡不敵衆,最終戰死。唐軍見狀,趁勢對吐魯番發起進攻,大獲全勝。

唐玄宗對戰死沙場的王海賓很是憐惜,追贈他為左金吾大将軍。王訓九歲的時候進宮拜見唐玄宗,哭着跪倒在地。唐玄宗見狀,對他安慰一番,賜名“忠嗣”,收養在宮中。

長大後的王忠嗣,是一個沉默寡語的,勇敢剛毅的男子漢,醉心兵法,善于用兵謀略。唐玄宗和他讨論兵法時,他總能對答如流,深受唐玄宗喜歡。

733年,王忠嗣以報效天子為由,請求率精兵襲擊敵虜,恰逢吐蕃贊普大酋在郁标川練兵,部下就勸王忠嗣傳回,奈何王忠嗣置之不理,固執己見沖入敵營,斬殺數千人,戰利品頗豐。

唐玄宗得知後,很是欣慰,累次加封王忠嗣,引來了皇甫惟明的嫉妒,後遭皇甫惟明的構陷,被貶為東陽府左果毅。

745年,本是朔方節度使的王忠嗣開始兼任河東節度使,隔年又因為皇甫惟明在河、隴戰敗,王忠嗣由此擔任河西,隴右節度使。至此,王忠嗣佩帶四種将印,控制萬裡,手下強兵重鎮。王忠嗣身兼多職,手握重權,開創了唐朝史上的第一個先例。

唐玄宗屢屢提拔養子王忠嗣,李光弼對王忠嗣說:您要大禍臨頭了!

功勳日盛的王忠嗣,開始有點飄飄然,覺得自己居功至偉,開始以富貴功名自傲。李光弼看不下去,就對王忠嗣說了文中開頭的那句話。

王忠嗣聽了李光弼的話後,心裡開始反思,李光弼的話着實是話糙理不糙,自己一直以身兼多職為傲,殊不知自己早就備受唐玄宗的關注,身居高位,手握重權,換成誰都會成為皇帝關注的對象。隻是自己一直被功勳迷住了心神,此刻懸崖勒馬,尚可補救。

于是,王忠嗣為了明哲保身,他在第一時間向唐玄宗上書,請求撤去朔方,河東節度使的職位,态度嚴謹堅定,唐玄宗見狀,就欣然應允了。

王忠嗣之是以請求撤去朔方和河東節度使一職也是有緣由的,要知道早年間王忠嗣就在朔方和河東呆過很長一段時間,對那裡的情況了如指掌,且深得當地士卒的喜歡和敬重。

相比河西和隴右,王忠嗣對當地不熟悉,也沒有像以前一樣深入了解當地的民風民情,又因為居功自傲,威望大不如從前。

唐玄宗有心出兵攻占石堡城,就問王忠嗣可有攻占方案。王忠嗣上奏唐玄宗道:“石堡城地勢險要,吐蕃全力守衛。如我軍長途跋涉前去攻占,想要攻下石堡城,必然要損兵折将,才能取得最後勝利。再者,即使攻占了石堡城,如何守衛更是一個大難題。”

王忠嗣給唐玄宗分析了攻占石堡城的利弊,還給唐玄宗建議道:“應該休兵秣馬,審時度勢再做趁勢出擊,這才是良策。”

王忠嗣這一番有理有據的話卻惹得唐玄宗一臉不快,自己想要出兵攻占石堡城,王忠嗣不僅不支援,還和自己唱反調。這時,大将董延光獻計請求攻占石堡城,唐玄宗喜笑顔開,為了大獲全勝,特意安排王忠嗣分兵去接應他。

王忠嗣接到指令,滿心不願意配合,卻無可奈何,勉強派出幾萬兵馬接應董延光,這下可把董延光給惹怒了。王忠嗣此舉被李光弼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李光弼面見王忠嗣,勸道:“大夫心系士兵,衆人看在眼裡。你既然接受诏令出兵,實際上則耽擱戰時,這一戰要是敗了,定然會被聖上追責怪罪的。”

唐玄宗屢屢提拔養子王忠嗣,李光弼對王忠嗣說:您要大禍臨頭了!

王忠嗣不以為意道:“李将軍的心思我明了,奈何我意已決。我平身的夙願,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顯貴。我深知即使攻下石堡城,也不一定能守住它。可沒有攻下石堡城,并不會給大唐帶來更多的危害。我不能為了達官顯貴,就去犧牲數以萬計的生命。如果陛下追責,那我也心甘情願認罰。”

王忠嗣還特意感謝了李光弼對他的關心,奈何他意志堅定,絕不悔改。李光弼見狀,知道多說無益,也就不再規勸。

結果不出所料,董延光攻占石堡城吃了敗仗,為了推責,他不假思索地把王忠嗣拉下水,上奏唐玄宗,表示石堡城戰敗和王忠嗣延遲出兵有關。唐玄宗大怒,召見王忠嗣,指令三司嚴格審訊,差點被陷害至死。

适逢哥舒翰出來為王忠嗣求情,并願意用自己的官職替王忠嗣贖罪,唐玄宗才怒氣漸消,把王忠嗣貶為漢陽太守。749年,王忠嗣暴死,終年四十五歲。一生鐵骨铮铮,忠孝大唐的王忠嗣在拒絕出戰石堡城的時候,其實就注定了他後來的結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