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澹然無極,而衆美從之——賞鄭碎孟三峽飛瀑圖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中國山水畫始終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中國畫特有的一種題材。它秉承自然之精華,天地之靈氣。而長江三峽則是曆代文人墨客作詩賦詞、揮毫潑墨的絕佳景地,用精美文章、詩歌、繪畫、贊美河山、抒發自己家國情懷、寄托自己的情思。現代,讴歌長江三峽的中國山水畫,層出不窮,各領風騷。鄭碎孟先生的《三峽飛瀑圖》以獨特的視角、弘大的氣勢、深遠的意境成為其中的出類拔萃者。

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發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從涓涓細流,逐漸彙聚成濤濤的大江,氣勢磅礴、浩浩蕩蕩一路向東,彙入海洋。它與黃河一起,一南,一北,像兩條奔騰不息的巨龍,在中華大地舞動,滋潤、撫育了千年曆史的華夏文明。在其上遊的四川成都平原有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的燦爛輝煌的三星堆文明,在其下遊有光芒四射、耀眼奪目的良渚文明。而中段最險峻、最壯美、最奇秀的是西起重慶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全長191公裡的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的三峽。它不僅連接配接起了中華民族兩大文明的源頭,而且也是中國山水畫的聖地之一。

第一次見到鄭碎孟先生的《三峽飛瀑圖》便被其大氣、厚重、磅礴的氣勢所震撼。被它帶入了一種氣場,這個氣,是清氣、靜氣、雅氣、大氣,仿若箫音,筝聲、埙聲可去塵濾心,一派煙雲水氣的禅悅之妙。又仿若奔騰的、氣勢如虹的、一瀉千裡的千軍萬馬,提神、提氣、提魂,一派波瀾壯闊、氣吞山河、氣貫長虹的氣度。

澹然無極,而衆美從之——賞鄭碎孟三峽飛瀑圖

鄭碎孟,浙江溫州人。國畫大師姚治華教授的研究所學生,書法師從沈鵬老師。曾深入三峽寫生十年,被業内人士稱為“畫三峽專家”。現為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世界聯盟交流協會中國總會書畫院院長,中聯國興書畫院創作部部長兼副秘書長,一帶一路(北京)項目管理有限公司華中地區藝術顧問。其作品在上海博覽會及美國時代廣場大螢幕上播放,在南韓等地展出。代表作《三峽飛瀑圖》懸挂在湖北人民政府大廳,《黃山雲海圖》懸挂在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大廳。中國集郵總公司和美國、法國等國家将鄭碎孟先生的作品出版了郵票。

澹然無極,而衆美從之——賞鄭碎孟三峽飛瀑圖

鄭碎孟《三峽飛瀑圖》

1.構圖布局

整體上,遠處的神山被虛無缥缈的浮雲流霧缱绻,水汽氤氲,在靈動、飄逸、輕盈、灑脫、自然的夢幻中,山峰更加顯得雄姿偉岸、高聳奪目,氣勢挺拔,又如夢如幻。

近處,長江岸邊拔地而起的山體厚重、層層疊疊地向上聳立,氣定神閑地穩立江邊,任由滔滔江水、激浪沖刷、侵蝕、拍打,穩如堅硬的磐石,無言地透露着中華民族千年不變的志向、信仰和理念。

山石的弧形突兀、溝壑的曲折、松柏的蜿蜒更映襯了中部瀑布的流暢靈動,錯落有緻、飛流直下三千尺。不僅使這幅作品張弛有度、渾然一體,而且使得整個畫面都圍繞着瀑布、凸顯着瀑布、突出着主題——三峽飛瀑。

中國山水畫大多是一氣呵成,不似一些畫種可反複塗改。這就要求作者不僅僅要有爐火純青的技法,更要有心中的格局。格局越大,布局越有神韻。它考量着作者在長期寫生、長期創作山水畫、長期思考後,逐漸積澱下來的智慧、思想、境界。了然于胸,才能在短暫時間内潑出墨的濃與淡、筆的滞與行、紙的生與熟、物的構與型、布局的張與馳、靜與動、遠與近的變化。畫面上是山水的布局,本質上卻是作者心中的格局。

整個畫面為高5.66米,寬2.8米巨幅的縱向構圖。疏密有緻、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極具動感、富有韻律的布局,使得站在其面前的觀者有身臨崇山峻嶺、轟鳴巨瀑之感。整體布局厚重、華曦、精彩,彰顯出大師的風采!在此世界,近可聽轟鳴的瀑布水聲,可感畫面上的瀑布迎面而來,激起的水霧散落在身上、臉面、肢體上,感到了陣陣涼意。遠可觀長江三峽宏偉,瀑布的大氣磅礴、氣壯山河。在此畫面可暢遊、可神遊、可懷古、可撫今、可靜思、可動情,可釋然、可治愈……。唯一不能的是舍。

2.筆墨技法

中國畫的技法衆多,用筆亦有陰陽之辨。山水畫中各種皴法的運用尤見功底。各種皴法都有一定的程式,需要作者自己根據實際對其進行解構重組。鄭碎孟先生的皴法古而通今,既師承了古人筆墨的意韻,古人皴法的精神,又不受其束縛,将其轉化成了自己的内蘊。

他既有對客觀世界感受的強烈呈現,同時又強化了筆墨内在表現力的豐富性、多樣性和韻味。既強調獨具的精神面貌、秉性和氣質,又重視筆墨趣味、寫意風貌和神韻。在表現遠近不同、景物不同、山體、蒼松翠柏,水流等時,用有差異的皴法和技法來呈現作品的内涵,“皴染俱備”。凸顯雄偉挺拔的山勢、陡峭險峻的懸崖絕壁時,根據山石的地質構造、斷層、結構、層理、外形,以水墨的“大斧劈皴”潇灑,天馬行空般的劈開堅不可摧的山體,勢如破竹。表現遠山或溝谷中玄幻美妙、變幻莫測的雲舞、水汽時,則以“卷雲皴”烘托出雲霧的若隐若顯、虛無缥缈。而在呈現水流、山石和松柏則使以“披麻皴”、“牛毛皴”、“雨點皴”等技法。筆的提按頓挫、輕重緩急、直轉流滞、粗細長短;墨的澀與潤,虛與實、濃與淡,都拿捏的恰到好處。柔韌中顯露着遒勁,圓轉中流露着方折,内斂中透露着外放。線條各異而有情趣,變化多而内含實!以筆墨的點、線、面、皴、染來構成三峽的形式美,又能傳達出物象線條之美,韻律之美、内涵之美。柔韌兼剛毅,力透紙背,将最傳統的筆墨張力與結構、内容渾然一體,将山水的鬼斧神工表現的淋漓盡緻。

這種别開生面的運用,使整個畫面水乳交融、張弛有度,千山萬水、層層疊疊卻無一絲呆滞、拖沓,而是境界疏朗,讓人觀之神清氣爽。清代著名書畫家笪重光說:“山水畫貴在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 鄭碎孟先生的這幅山水畫就用多種皴法将三峽廣博、高深的意境渲染的曲盡其妙、精妙入神、渾然天成。

同時,他的用筆用墨互相補充,互相滲透,筆中有墨,墨中有筆。畫面前景用焦墨,濃而沉穩;遠景用淡墨,飄逸灑脫;中景則在墨的基礎上使以青色,厚重而不失輕快。筆墨與一些色的結合天衣無縫,巧奪天工。巧拙互用,虛實相生,氣韻自來,技法純熟紮實,意境高遠、志趣幽長。

隻覺奇險盤曲的山體、老練蒼勁的松柏中,飛瀑奔流狂瀉,寥寥數筆,卻顯千軍萬馬,把瀑布的橫空出世呈現的出神入化。滿幅飛流直下、水霧彌漫和震耳欲聾的瀑布聲皆撲面而來。“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态中”,張弛有道中得見功力,出神入化中求意韻。

3.意境

惟技法論難成山水大家,而鄭碎孟先生不僅用筆遊刃有餘,運斤成風,襟度灑落,而且見識高明,突破了舊有的“籠樊”,揮灑中高屋建瓴地潑出畫面的主題——勢不可擋的瀑布。而且在該缜密處條理自然缜密,該疏略處粗疏簡略。每一環都絲絲入扣,條條入心,在看似不以為意的筆墨中使觀者領悟到長江三峽瀑布的精靈,望之飄然,順理成章,誠非大手筆而不能為。

在近與遠景的襯托下,畫面中景區則用大塊的白色勾勒出畫面的主題:飛瀑。使其更顯得卓爾不群。

這種留白完全突破了以往畫作中,留白隻是為了襯托主題,或襯托渲染的筆墨,而将白作為主體、主題和主推。

先秦先賢,莊子在其《莊子·内篇·人間世》中說:“瞻彼阕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即看一看那空曠的環宇,空明的心境頓時獨存精白,吉祥智慧之事就會随之而來。這種留白就是作者清澈明朗的境界。它使眼睛的感觀向内通達,而又将心智排除于外的意境,乃是世間萬物之魂魄、精髓所在,是每一個人都應該追尋的要領。

人類的發展過程和生活空間都是無窮、無盡、無休的,然而我們認知卻是局部、限定、片段的。這些有意留出來的空白,給了觀衆無限遐想的空間和時間。留白通常會有三種不同的作用。作詩落款、題跋、加深畫面空間感。隻有極少數的人繪畫作品中會以留白為主題,反客為主,來表達作者内心的世界。鄭碎孟先生《三峽飛瀑圖》就是其中的代表。這種留白不僅是一種尊重、敬畏、謙恭和感恩,更是畫面所要表達的靈魂。完全突破了以往的條框、角色和演繹,诠釋出一個全新的風格、意韻和境界。

近處的山體曆經水流沖刷、風霜侵襲,依然是那麼雄渾厚重;遠處的山峰曆經歲月的洗禮,巍然屹立,還是那麼高風峻骨。兩側的蒼松翠柏枝幹如鋼,針葉似鐵,依舊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這一切更加襯托出畫面的主題:從崖壁上飛流直下,形成的巨幅瀑布。飛奔直下,浩浩蕩蕩、氣勢磅礴、動感十足。整個畫面表現出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所繪出的山水畫立意高遠,境界恢弘。這種留白意境更加悠遠、内涵深刻豐富、蕩氣回腸。

他重視作品熠熠生輝的個性和寓意。仔細觀察畫面上部大大小小的山澗溝壑,不僅僅有缱绻纏綿的雲舞,而且有不同流量的水流奔湧而下,有些是溝谷洪流、有些是壑中的激流、有些早已是瀑布,它們奔騰向前彙聚成中部的主題:瀑布。

作者在用心在告訴觀者:正因為彙聚了千萬條溝壑的水流,才有了萬馬奔騰、氣貫長虹、震耳欲聾、排山倒海、雷霆萬鈞、氣吞山河的瀑布——彙聚起全國人民的能量、夢想和智慧,我們一定能夠勇往直前,克服一切征途上的艱難險阻!意境深遠!

作品内含的意韻之美是鄭碎孟先生對繪畫深層次的思考與追求。

傳遞出作者的心聲,讓全世界都看見它的美!

作品了無痕迹地處理着虛白與心像的營造。無論山石、樹木、坡岸、溪流、雲霧如何變幻、如何蒼勁瘦硬、如何溫潤隽秀、如何用墨用筆渲染、占有多大的比重,它們都仍屬背景點綴之物,都是圍繞着主題:瀑布,而存在。

這一類的作品若為畫瀑布而畫瀑布。瀑布在畫面中占據了很大的面積,沒有近景、遠景的襯托,寓意少,意境就會顯得不足。缺乏意境的作品沒有靈魂。隻有足夠的留白,才有可能思索、悟道;也隻有足夠的留白,才有可能吸收更豐富的營養,更新鮮的空氣;也隻有足夠的留白,才能真正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把三峽的絕美意境融入了作品之中,意韻與神韻兼而有之,使人既能感受、意會、領悟意味無窮,卻又不能凝止。難以用言語闡明的意蘊和境界。即一種形坐神馳的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于意外,又蘊于象内。

在鄭碎孟的筆下,山水已不再是浮于表象的還原,而是山川的靈魂、流水的釋然、瀑布的神韻,大自然變化無窮的神奇瑰麗。不僅有山脈的雄渾與水流的空靈,更彰顯出一種見素抱樸、返璞歸真、道法自然的心境。

長江三峽的瀑布,竟被鄭碎孟先生美得如此誇張!

4.做自己

表達作品的藝術技巧和手段(構圖的布局、筆墨的疏密、虛實、濃淡、色調的對比、空間感、節奏感、題材的選擇、表現的角度等等。)很重要。隻有很好的藝術技巧和娴熟的表現手法,才能夠讓觀者感受到畫面的情、義、意,才能“觸景生情”。同時,因墨分五色,能夠把水墨交融的特質發揮到淋漓盡緻,畫面氣蘊悠然就可成為高手。

但要成為一方大家,隻有技巧和手段是遠遠不足的。所有好的筆墨紙、所有好的技法、所有好的手段都要服務于思想。不同的山川江河各有其 “雄”、“奇”、“妙”“幽”、“險”、“秀”、的特點。但要表達這些特點就需要有自己獨特的、有情感的、有深度的思想。這是藝術作品有深遠意境的基礎。

歐陽修認為無論外界環境如何,一個人的氣節、人格、品格、心靈要放在第一位。而且這個第一位要比技術和所謂的視覺效果等等重要得多。

在繪畫角度與山水内涵的選擇上要獨辟蹊徑、在畫面布局與筆墨技法的選擇上要獨樹一幟,在思想表達與藝術效果的選擇上要獨出心裁。所有的這一切都突出了一個“獨”字。所謂的“獨”就是做自己。

鄭碎孟先生畫山水就是畫自我,自我不僅僅來自山河,而且來自自己的内心。内心的那個做自己。同樣是畫山水,如何不局限在别人的思維中,不為時習流俗所迷亂耳目,敢于獨辟蹊徑,善于表達自我,尤為難能可貴。

一個人懂得尊重大自然的生靈萬物、感恩大自然的饋贈、珍惜人類的感情,從心底自願安安靜靜地思考、甘願付出,不懼孤獨、不谀媚的風骨,發自内心的真誠,對生活積極的态度,無心機的純粹,心懷大格局和開闊高遠的眼界,則是無法從技術角度得到的。

這些都需要在繪畫的禅修中領悟和靈魂的升華。

鄭碎孟先生的作品擺脫了可視、局部、有形的束縛,畫面整體視野非常開闊,将自己思悟得來的精髓一一展現在畫面中。筆痕墨迹中充滿了悟解後自己對山水的情感、探索、追求、思考、傳遞,呈現人與環境和諧共生、自然與生命相輔相成、天人合一的恢弘境界。生命的旅行就是自己内心與景物之間的溝通,與記錄着滄桑巨變的自然奇觀對話,與蘊藏着豐富内涵的文化遺産互動,自己與自己内心感受的互訴,自己與上蒼的交流。

韻味濃郁的作品不僅僅是身體在空間行,手握畫筆在紙上塗,也是腦在閱讀、創新和思考,更是心在感悟、醒悟和頓悟。隻有将自己的對人生的解讀——靈魂、精神、感情透徹地融于作品中,才能彰顯出大自然的神韻。

5.靜思笃行

卷開入山水,靜思得魂魄。對于藝術大家而言,創作的目的不僅僅是作品内容的本身——山水,更是升華生命、彰顯靈魂的過程。這樣的作品才會留給觀者無窮的回味、永久的解讀,才能真正有神韻!

莊子曰:澹然無極,而衆美從之。心極緻的恬淡安靜,才是永恒之道。中國山水畫所表達更是一種在靜谧自由心境中,對山水審美至臻的品格、人格修養和精神境界。鄭碎孟先生不善言辭,卻長于靜思。靜下來,才能通過思考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達在所見到的自然、人文景觀之中,才能讓觀者看到作者内心深處對世界的認知和思考。

瀑布是整個畫的主體,而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留白。留白産生靜,留白就是靜,留白是一種極緻的靜,極緻的靜就是大美。

鄭碎孟先生靜靜地寫生,靜靜地修煉、靜靜地思悟,排除一切雜念。繪畫與很多藝術一樣,從其一出生就是為人類對自然、對人文社會思考而存在的。用獨有的思考這種獨特的繪畫思維去觀察世界、認知世界、表達世界,将自己内心深處的情感、想法和感受彰顯在作品之中。特别是如何用自己獨有的繪畫語言去思考。通俗地說:就是自我對世界的認知、自我修養在作品中的表現、自我魅力在作品中的彰顯。并且在持續不斷的繪畫觀察過程中堅持,在連續地繪畫實踐過程中堅持,在每一次繪畫總結過程中堅持,才可能挖掘出自身的潛力、展現出山水的美好和脫穎而出的作品。

畫筆從來都不隻是往紙張、畫布上塗抹的工具,它更是表達自己思想的利器。繪畫時筆、墨、紙不再僅僅是一種材料或工具,也不再是一種繪畫的技巧,而是一種基于思辨模式的探索。學會思考,并且将這種思考展現在自己的作品中,這才是一位繪畫大師給觀者帶來的最大的樂趣、驚喜和财富!

一副畫面的布局、氣質與意境裡藏着作者靈魂的高度。

6. 後記

鄭碎孟先生這條獨特的藝術心路,以及對藝術風格的追求、取向,對内心世界的展現都給了觀者極大的啟發、思考和新生。渾厚天成的筆墨,氣勢磅礴的畫面,令人過目不忘。

鄭碎孟先生的《三峽飛瀑圖》入選《中國書畫40年》一書。該書重點展現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書畫大師代表人物和經典藝術作品。入選該書的藝術大家還有:姚治華、沈鵬、靳尚誼、歐陽中石、劉文西、李铎、黃永玉、馮遠、劉大為、蘇士澍、何家英等人。

鄭碎孟先生是中國書畫大家中的出類拔萃者。

希望今後能夠看到鄭碎孟先生更多富有古韻、富有創新、富有思想的作品。

(作者熊黑鋼:北京聯合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博士,原全國政協委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