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國元老衣錦還鄉,77歲仍下田種地,朱元璋卻下旨:滿門抄斬

“飛鳥盡,良弓藏”應該是所有君臣關系之間最讓人惋惜的結局。在中華五千年的曆史跌宕中,朝代更疊不少,那些開國皇帝也大都得到了曆史和人民的肯定,流芳百世。

但是,那些和皇帝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勳們,卻并非所有人都得到了應得的結局。他們有的死于欲望,有的死于疑心,還有的即使是告老還鄉也逃不掉一死。

開國元老衣錦還鄉,77歲仍下田種地,朱元璋卻下旨:滿門抄斬

急流勇退還是青雲直上

史書上的始皇帝以殘暴著稱,但那個年代的臣子卻是讓後人羨慕,因為始皇未曾誅殺過任何一個開國功臣,就此而言,始皇帝做的已經比後世很多帝王都要好很多。

一般來講,開國功臣最害怕的莫過于君王的卸磨殺驢,尤其是在漢高祖時期和明太祖時期。

面對這樣的情況,有人像範蠡一樣選擇急流勇退,終得圓滿。也有人像韓信一樣青雲直上,身首異處。

急流勇退還是青雲直上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兩個完全不同的選擇,一面是平安,一面是追求。

開國元老衣錦還鄉,77歲仍下田種地,朱元璋卻下旨:滿門抄斬

若不是為了更高的權位,誰會拼了命的在亂世中拼殺出一條血路呢?

但是很多時候,他們并沒有選擇的權力,因為不管是告老還鄉還是繼續前行,都需要帝王的同意,而帝王向來都是疑心甚重的。曆史上最喜歡誅殺功臣的帝王非漢高祖和明太祖莫屬。

漢高祖時期的韓信,樊哙;明太祖時期的劉伯溫,徐達等等。他們都是跟着主公一步步在亂世中拼殺出來的,但最後都死在了君王的疑心

之下,即使是已經告老歸田的人也不例外,李善長就是其中一位。

李善長與朱元璋的關系

朱元璋是所有開國皇帝中極具傳奇色彩的一個人,他與楊堅和李淵的出身高貴不同,也與劉邦的被迫卷入不同,朱元璋的路是自己的選擇。他在市井流浪過,做過和尚,當過别人的刀,最終才登頂人極。

開國元老衣錦還鄉,77歲仍下田種地,朱元璋卻下旨:滿門抄斬

在朱元璋的皇權之路上有一群極其重要的人物,文臣劉伯溫,胡惟庸;武将徐達等人。其中還有一個早期就一直跟着他的李善長。

李善長在朱元璋還是郭子興的手下的時候就已經選擇跟在他身邊了,他覺得朱元璋和漢高祖劉邦很像,即使現在權位不高,但總有一天能做出一番事業,于是他成了朱元璋早期團隊中不可或缺的智囊之一。

李善長為人嚴謹,做事井井有條,且富有智謀,在朱元璋帶着武将們南征北戰的時候,他留守後方,将大學營打理妥當,完美的解決了朱元璋的後顧之憂。

同時,李善長在天下大局面前也有自己的見解,他根據元朝留下的制度改良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管理方式,這不僅幫助他在打江山時期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也讓他在守江山時期依然可以穩坐管理席位。

開國元老衣錦還鄉,77歲仍下田種地,朱元璋卻下旨:滿門抄斬

李善長和朱元璋的關系就像是創業初期的夥伴一樣,互不可缺,你在前面拼命,我在後面幫你守住最後的陣地。兩人一前一後,一點點将明朝帶進了史書當中。

得取天下 各得所願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黃袍加身,李善長被封為宣國公,兼任左相國,有了參政議政的權力。就職位上而言,他們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李善長不僅自己位極人臣,族中子弟也都得到了皇帝的厚愛。朱元璋似乎對這個一開始就選擇他的人十分的厚愛,不僅提拔了李善長的弟弟和兒子,還賜予了一道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在古代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在那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社會下有了活命的機會。朱元璋對李善長的器重可見一斑,李善長也得到了一生戎馬一生戎馬酬。

開國元老衣錦還鄉,77歲仍下田種地,朱元璋卻下旨:滿門抄斬

但是伴君如伴虎,即使有免死金牌在身,也不見得就一生無虞了。李善長畢竟是市井出生,并沒有高門大戶的涵養,居功自傲,排擠他人的事情經常發生,得罪了不少同僚。

官場當中,除了上司不能得罪之外,同僚也是不能得罪的,就算是那些職位比你低的人,也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要你命的人。李善長的排擠打壓也成為了日後厄運的一大原因。

告老還鄉 禍從天降

建國後不久,朱元璋的疑心病就開始了發作了,開始一個個的清理那些陪着他一起一路走來的夥伴。

1380年,曆史上最後一個丞相胡惟庸因謀反一事被處死,而當年舉薦他的李善長不幸的被牽扯了進去。

開國元老衣錦還鄉,77歲仍下田種地,朱元璋卻下旨:滿門抄斬

但是僅僅是舉薦的關系,朱元璋并沒有什麼不得不殺的原因将李善長處死,是以這一次,李善長躲了過去,隻是君臣之間的隔閡終究是種下了。

君臣之間,其實更需要互相信任彼此,隻有有了這份信任,才能讓有能之人真正發揮自己的水準。

可偏偏這份信任又是最容易被挑撥的,李善長終究還是沒能逃過這一劫。

能入朝為官的人察言觀色是最基本的能力,他們眼見皇帝有了清算朝野的打算,那些對李善長心懷不滿的人就活絡起來了。

他們一個接着一個的在朱元璋面前參奏,讓朱元璋對李善長更加的不喜了。

開國元老衣錦還鄉,77歲仍下田種地,朱元璋卻下旨:滿門抄斬

當那份同生共死的情懷被磨滅的時候,就是一段關系破裂的時候,也是李善長的死期。

但是李善長畢竟也是跟着朱元璋一路走來的人,對朱元璋的性格摸得一清二楚。

他知道,帝王的疑心一經發酵就不可能消亡,是以,他選擇了告老還鄉。

當奏折遞到朱元璋手裡的時候,不知是否能勾起他的最後一絲兄弟之情,李善長在賭,這是他最後的機會。

幸運的是,他賭赢了,朱元璋準了他的奏請,還賜了他一大圈田地安度晚年。

開國元老衣錦還鄉,77歲仍下田種地,朱元璋卻下旨:滿門抄斬

或許在拿到奏折的那一瞬間,他真的有過心軟吧,但到底是比不上權位誘人。

從此,李善長帶着家人傳回家鄉,耕地種田,遠離是非,頤養天年。而另一邊的朝堂,清野行動仍在繼續。李善長以為卸下了權力就能遠離争鬥,但事實卻告訴他:不可能。

李善長77歲那年,他的弟弟因為涉及胡惟庸謀反一案被逮捕,而他的供詞之中說到:當他們去請李善長出山之時,李善長并沒有拒絕,而是說“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一句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開國元老衣錦還鄉,77歲仍下田種地,朱元璋卻下旨:滿門抄斬

中立的态度在帝王和臣子的鬥争當中是不适用的,因為不管是哪一方赢了,最後都會将你當做異黨而清理掉。更何況當時的朱元璋正在全力的清除功臣。

李善長隔岸觀火的态度徹底惹怒了朱元璋,他下旨将李善長一家滿門抄斬。

就這樣,在家耕地的李善長連帶着一家70幾口人最終還是成為了朱元璋的刀下亡魂。

結語

天下局勢是隻要你參與其中就不可能再全身而退的。開國皇帝之是以會大肆誅殺開國之臣,除了他們功高蓋主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曾經見過這位帝王所有見不得光的手段。

開國元老衣錦還鄉,77歲仍下田種地,朱元璋卻下旨:滿門抄斬

是以,不管是為了鞏固皇權,還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聲,開國皇帝們都會對開國功臣留有一份警戒心,隻是漢高祖和明太祖将這份警戒心轉化成了行動。

李善長從灰暗中走向輝煌,又從輝煌中脫身而出,自認為離開了風暴,卻不知位于風暴中心,才是最安全的,最終又走回了灰暗當中。

古稀之年,帶着一家人去往了另一個世界,隻留下一段故事讓後人歎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