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陝西出土千年前長矛,五名壯漢都擡不動,專家:恐怕僅此人能用它!

中國古代十八般兵器在元曲裡面指的是:“刀、槍、劍、戟、斧、钺、鈎、叉、鞭、锏、錘、戈、镋、棍、槊、棒、矛、耙”兵器,其中槊,又稱馬槊,是屬于中國兵器中的重型騎兵兵器,多用于馬上作戰。馬槊的重量一般人難以舉起,進而對使用者的要求極高。

陝西出土千年前長矛,五名壯漢都擡不動,專家:恐怕僅此人能用它!

馬槊的外形和長槍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其功能卻隔了十萬八千裡,最短的馬槊也是身長六尺,換算下來則是兩米,槍頭更是比長槍長了數十公分。其用法更是五花八門,馬槊能橫掃、能蓋劈、能截斬、能挑起,能沖會攔是古代騎兵的王者兵器,也是步兵防守利器,和長槍共享“百兵之王”的名譽。

在漢末時期,騎兵占據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作戰方式就是沖鋒,對其護甲和兵器的要求很高,馬槊就由此誕生了,馬槊的槍頭是經過改造後的刺棱,且分有多棱,天生就是為了破甲而造的,一個會用馬槊的人,在戰場上沖鋒陷陣,以一敵十,猶如探囊取物,而馬槊在軍中成為了騎兵手中的不二之選,

陝西出土千年前長矛,五名壯漢都擡不動,專家:恐怕僅此人能用它!

其制作工藝更是複雜,尤其是馬槊的槍杆,其槍杆不能為鐵,太重在戰場上體力消耗過快則會導緻自己陷入困境,也不能用木打造,脆弱的木材其防禦能力嚴重下降也會導緻太柔膩難以發揮槍頭的實力。

那麼什麼材質的槍杆可以發揮出馬槊的全部實力呢?其實馬槊的槍杆是用木材杆子為藍本,用柔韌性極強的藤條皮、清脆嫩竹的片、還有線綜合在一起,再用油浸泡,又用葛布纏一層後,塗一層膠水固定,待幹之後再次纏一層葛布,繼續用膠水将其固定,反複循環。直到揮刀劈出類似于砍鐵的聲音則大功告成。

陝西出土千年前長矛,五名壯漢都擡不動,專家:恐怕僅此人能用它!

槍杆部分成了一杆馬槊的精粹所在,一杆馬槊的好壞,三分看槍頭,七分看槍杆。整個制作過程長達數年的時間,也并不見得一定會打造出一杆上好的馬槊,可想而知,馬槊是有多珍貴了。普通的士兵是沒有契機使用的,隻有會使用的将軍或者重騎兵才會發揮出這把武器的巨大威力。

大概在1965年前後,在一座陝西鹹陽市禮泉縣的一座來自唐代的陵墓中,考古隊就發現了一杆制作精良的馬槊,整杆槊雖然已經經曆了曆史長河的洗禮,鏽迹斑斑,但出土時仍然散發出陣陣寒氣,令人發毛。卻不知道采用了什麼材質。

陝西出土千年前長矛,五名壯漢都擡不動,專家:恐怕僅此人能用它!

出土後的馬槊其重量竟然五個身強力壯的壯士都擡不動!在當時的唐朝又有誰可以使用這麼一杆馬槊?因為這杆出土後的馬槊其槍杆槍頭都沒有任何的銘文刻制,短時間内不好判斷當年是誰在使用,但依據古墓的年份推斷,這杆馬槊應該是618年後不久時一員猛将使用過的。

618年正是唐朝初年,能夠把馬槊用的出神入化的人當時隻有兩個人,第一人便是唐朝開國名将尉遲恭,第二人則是唐朝初年名将秦瓊。都是唐王李世明手下的猛将,而根據諸多史料記載着尉遲恭更多的時候使用的武器是雙锏。

陝西出土千年前長矛,五名壯漢都擡不動,專家:恐怕僅此人能用它!

根據《舊唐書》記載到“叔寶善用馬槊,拔賊壘則以寡敵衆,可謂勇。”,秦瓊每次使用馬槊之時,都會取得輝煌的戰績,每當敵軍中有炫耀自己的兵器和馬匹的将領時,李世明就會派秦瓊前去,隻一槍秦瓊大将軍便會将敵軍挑出馬上,将其處死,秦瓊使用的馬槊更是所向披靡,勢不可擋。

陝西出土千年前長矛,五名壯漢都擡不動,專家:恐怕僅此人能用它!

戎馬一生得佳譽的秦瓊,參與的戰争大大小小共計兩百餘陣,雖屢次身負重傷,但隻要戰争一結束便不知疲累的往下一個戰場厮殺,側面來看秦瓊的體力更是非常人所及。

而在禮泉縣的周邊更多的是唐代的陵墓,這裡所出土見光的武器無一不是當年李世明所信任的将領曾經用來厮殺的武器,這麼看的話,這杆馬槊秦瓊使用的可能性是極大的。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