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殿英先做土匪後挖清陵,其後代如何?兒子是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世載堂雜憶》的書中披露了:“進入地宮後,為撬開慈禧的内棺。光芒四射的金漆外椁,竟被匪兵們用刀砍 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們把砍碎的木頭搬開後,就現出了一具紅漆内棺。

由于怕刀斧損傷棺内的寶物,當官的就命匪兵小心謹慎地用刀撬開内官。

孫殿英先做土匪後挖清陵,其後代如何?兒子是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當時将棺蓋揭開,官兵們每個人手裡都拿着手電筒,看着棺中的慈禧太後面貌如生,無數的珠寶堆積在棺中。大的珠寶由軍官收入囊中,小的珠寶有各兵士裝進衣袋裡。

随後士兵又群起向棺裡撲去,将棺内珍寶劫掠一空,搶掠中,慈禧太後的屍骸被扯出了棺外,在争搶屍身寶物中,慈禧太後的屍首被分拆了,場面慘不忍睹。”

這是對于1928年著名的清東陵被盜過程的記載,東陵大盜孫殿英此次盜取珍寶數目之巨大,為史上少見,至今為人津津樂道。接下來讓我們一探這位震驚民國的東陵大盜的真實面目吧。

出身草莽,占山為匪

1889年,孫殿英生于河南省永城市馬牧鄉孫莊村,父親早年因被清朝官吏陷害而死,自小家中貧寒。是以孫殿英從小被迫在江湖中闖蕩,他沒受過教育,時常與市井無賴厮混。

但他為人機智,又善于玩弄手段,還憑借自己的力量幹掉了當時的土匪首領,一躍成為土匪頭目。

1922年,他帶着一幫手下投入了豫西鎮守丁香玲部下。1928年時被蔣介石收編,成為了為第六軍團第十二軍的軍長,整個部隊駐紮在了河北的遵化市。

孫殿英之是以會盜墓的目的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金錢。

孫殿英先做土匪後挖清陵,其後代如何?兒子是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當時他所帶的部隊雖是一個軍,但實際上人馬卻隻有數千,甚至一半多的士兵都沒有槍械,軍饷的來源更是不穩定,即便是去盤剝地方百姓也根本養不起一支軍隊,于是他便打起了晚清太後慈禧之墓的主意。

盜晚清最尊貴的慈禧太後之墓,得珍寶萬千

身為晚清的實際最高掌權者,慈禧太後的陪葬品是絕對不能輕視的。慈禧死亡後,她的貼身太監李蓮英,幾乎是把慈禧生前最為喜愛的東西,都裝進了棺中,随着她一同葬身與地下。

這其中自然不乏又無數的奇珍異寶,單單是她死時所佩戴鳳冠上的一顆珍珠,足以價值一千萬兩白銀。

1928年6月,孫殿英以軍事演習要施放地雷為名,驅走了當時清東陵的全部守陵人員,并且封鎖關隘,實行戒嚴,整個部隊大肆洗劫了普陀峪定東陵。

一開始時孫殿英還找不到東陵的墓道入口,還是找到了一個曾參與修理東陵的石匠,在石匠帶領下,才找到了慈禧太後的墓道口。不過當時的道口已經被多層的花崗岩堵得嚴嚴實實,孫殿英嫌速度慢,就從軍中運來了炸藥,轟轟幾聲巨響之中,慈禧陵墓的墓道就已然被炸開了一個大窟窿。

接下來這夥人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盜取寶物,幾天幾夜才将墓中的寶物全部運了出去。

據《愛月軒筆記》描述,慈禧入殓時随葬的寶物有:

珠冠1頂,夜明珠2瓣,翠荷葉1枚,碧玺蓮花1枚,金絲綿褥1條;

繡佛串珠薄褥1條,陀羅經被1條,金絲串珠彩繡禮服1件;

繡花串珠袍褂1件,蚌佛18尊,金佛27尊,翡翠佛27尊;

玉佛27尊,紅寶石佛27尊,翡翠西瓜2枚,翡翠甜瓜4枚;

玉制桃、李、杏、棗等200件,玉藕1件,珊瑚樹1件;

玉制八駿馬1組,十八玉羅漢1組等,此外,各類大小珠子、寶石約7000餘顆。

其中最為珍貴的寶物莫過于是含在慈禧口裡的夜明珠,這顆夜明珠會發出一道綠色寒光,在數十米之内的東西都能夠被照明,據說是能夠保證慈禧屍身不腐化,是以才會被放在慈禧嘴裡。

孫殿英先做土匪後挖清陵,其後代如何?兒子是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并且根據《慈禧陵墓被盜案》記載,這顆夜明珠重有四兩二錢七分,價值1080萬兩的白銀,而在光緒年間,一兩銀子就能買100斤糧食左右,是以這顆夜明珠就相當于現在的10億元左右,不得不讓人感歎:慈禧是何等的奢侈。

作為東陵盜墓案的主角,孫殿英注定沒有好下場

孫殿英在這次盜墓中一共搶走了多少寶物現在已無法估計了,不過根據清人筆記中對慈禧陪葬物的記錄,粗略折算下來,慈禧的陪葬品總價值超過了8000萬兩白銀。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當時全中國的報紙都譴責了盜墓的行為,末代皇帝溥儀更是要求政府予以嚴懲罪魁禍首孫殿英,他卻也并沒有受到懲罰。

這其中的原因有二,一是孫殿英通過販賣這些寶物,獲得的大量錢款使得其部隊迅速擴大,成為民國時的一股軍事力量;二則是孫殿英剛得到這些錢财就将三分之一都給了高官要員,包括蔣介石、孔祥熙等人,是以東陵盜墓案并沒有得到妥善的處決。

直到1947年5月,孫殿英被解放軍俘虜關押在監獄,幾個月後因為郁郁寡歡,最終病死在了獄中。

後代出人意料,兒子竟成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孫殿英一生有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其中大女兒早早夭折,二女兒早在新疆去世,而三女兒還在大連居住,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他的兒子孫天義。

孫天義是孫殿英在盜掘了清東陵後的第三年所生,他的母親是孫殿英的第二位夫人劉清貞,孫天義對于孫殿英盜墓的事情并不清楚,隻是從母親口中了解了一二。

孫殿英先做土匪後挖清陵,其後代如何?兒子是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在母親的教育下,他自幼就聰慧好學,成績出衆,後來還考上了北平四所著名大學之中的輔仁大學,攻讀于西方語言文學系。

母親劉清貞自幼就給孫天義定下了家規:不準留一件東陵寶物。

在解放之後,劉清貞更是把北平的五處房産都捐給了政府,其中還包括幾間房屋的名人字畫。劉清貞的種種做為也是在為孫殿英贖罪,而她對兒子的教育也正是說明了這一點。

在1982-1983年期間,孫天義一直在美國教書。直到從美國回來後,即是在1986—1998年期間,他擔任了西安外國語學院的院長。而他确實是一個翻譯奇才,翻譯的作品有《羅斯福傳》、《張伯倫傳》、《戴高樂傳》等八部作品。

而孫天義與黃帝陵還有着前史,回憶道:“1959年,我第一次陪伴客人來到這裡,在漫無邊際的黃土高原中突然看到了黃帝陵,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可是走近一看,卻覺得地方太狹小、簡陋了,和我們泱泱大國的地位和氣度太不相稱了。”

後來孫天義當上了陝西省的政協副主席,他經常來黃帝陵拜祭。1992年,為了相應中央修繕黃帝陵的号召,陝西省成立黃帝陵基金會,孫天義擔任基金會副會長。

在修繕過程中,孫天義嚴格管理财政的支出,他自己從來不拿一分錢工資。後來資金不夠,他準備到國外去募集資金,按照道理這是公務活動,理應由基金會報帳所有開銷。

孫殿英先做土匪後挖清陵,其後代如何?兒子是萬人敬仰的大人物!

但是他總是利用外國機構邀請他出國講課的機會出去募捐,從來不花基金會的一分錢。

1994年,孫天義兼任黃帝陵基金會會長,成為黃帝陵“守陵人”,四處募捐,隻為讓黃帝陵更加壯觀,當問及孫天義為何如此做時,孫天義的回答,也很簡單:“父親是罪人,我想贖罪,保護文物,責無旁貸!”。

小結

雖然孫殿英是臭名昭著的盜墓賊,但是他的兒子孫天義并未秉承"大盜"的衣缽,而是自強不息,成為一代學人,在文物保護方面也是專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