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99丨一隻燕子捎不來春天

看!世界真遼闊

《第一等人》一書講的是明清鼎革之際一個家族的選擇和變遷的故事。但這本書最大的特色是讓那些冰冷泛黃的古籍連同看似“忠臣孝子“的故事重新活泛起來,讓我們看到在大曆史叙述中不曾出現過的最微觀的個人的喜怒哀樂和命運選擇。

《第一等人》的主線人物有兩位:侯峒曾、黃耀淳,在嘉定,人們尊稱為“侯黃先生“,兩人亦師亦友,關系親密。

侯峒曾生于1591年,殁于1645年,直隸嘉定縣諸翟鎮紫堤村(今屬上海市闵行區)人。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中式第三名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乙醜科進士,授南京兵部武選司主事。崇祯七年(1634年)兵部尚書張鳳翼薦為職方郎中,力辭不就,乃改南京吏部文選司主事。由稽勳司郎中遷江西提學參議,再遷廣東副使,未就任。起為浙江右參政,分守嘉興、湖州。李自成陷北京後,隐居紫堤村。南明弘光朝授左通政使,推辭不就。南京失陷後,避居嘉定。

黃耀淳生于1605年,殁于1645年,明直隸嘉定縣人。十歲入私塾讀書,善八股文,籌組“直言社”,倡經世之學。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舉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聯捷癸未科進士。

侯峒曾和黃耀淳兩人死于同一年的同一天,1645年七月四日,清軍攻嘉定,侯峒曾與黃耀淳守嘉定,侯峒曾守東門,黃耀淳守西門。城破,侯峒曾偕二子投水自盡,一時未死,遭清軍砍殺死。黃耀淳與其弟黃淵耀自缢。從有限的史料記載來看,侯峒曾和黃淳耀在面對死亡時沒有太多的猶豫,對于這一天的到來和赴死的選擇,他們很坦然。黃淳耀的臨終絕筆這樣寫道,“進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潔身自隐。讀書寡益,學道無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讀到此句時,讓我想起另一人的名句:“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1644年的春天李自成入北京,一個月後,吳三桂引清兵逐李自成。1644年夏天時,多爾衮占據北京。崇祯帝自缢于1644年農曆三月間。《第一等人》書中提示到他的确切死訊到了五月才傳到江南。《明史》往往以崇祯的終局為句點。不過,在《第一等人》中我們看到,到了1645年的秋天,大明朝都還在蠕動。對于侯峒曾和黃耀淳兩人來講,艱難的是1645年。那年四月,揚州屠城。七月初四,嘉定屠城。初六,昆山屠城。初十二日,常熟屠城。這是1645年的夏天。侯峒曾和黃耀淳就死于這年夏天。等到秋天将盡時,江南初定。在兵鋒所指的後面,一片狼藉。

799丨一隻燕子捎不來春天

1644年的春天到1645年的秋天這一段,是《第一等人》一書講述的故事的轉折點,但我們不要以為此書作者宋麗華會将叙述的重心全部放在這一段,因為家族要比曆史更加的血肉豐滿。侯峒曾和黃耀淳在1645年的夏天做出的命運選擇,不是出于偶然。而他們兩人的選擇并不僅僅發生在他兩人身上,而是一群人。我在《第一等人》一書中又見到《帝國的流亡----南明詩人考》中出現的一系列名字。這些名字所代表的人,大多戰死或自戕,他們明明知道事不可為,但依然為之。我們在《第一等人》一書看到的就是探究他們為何為之的溯源。

侯峒曾所代表的侯氏家族是明代中葉至明末的名門望族,侯氏起始于一戶普通的耕讀人家,以讀書科舉起家,終達”一門三進士“的輝煌。侯家是從侯峒曾的曾祖父侯堯封開始登科及第。侯堯封在明隆慶五年(1571年)中進士,官至福建參政,後罷官還鄉。侯峒曾和侯岷曾是侯堯封的曾孫輩,他們兩人是給事中侯震旸之子。侯家到了侯峒曾一輩在地方上的聲譽盛極一時。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侯峒曾與孿生兄弟侯岷曾、弟侯岐曾同取秀才,有“江南三鳳”之譽。《第一等人》雖然将侯峒曾、侯岷曾作為侯氏家族的主要人物,但我們從如此漫長的家族譜系中可以看到,這個家族差不多用了三代人近一百年的時間才走到這一步的輝煌,而這個家族的隳敗隻花費了不到一個夏天的時間。

從侯峒曾、侯岷曾為圓心,我們會看到他們的祖父輩、父輩、子輩、孫輩一圈一圈蕩漾開來,在其中還夾雜着他們的姻親、妻族,師友、鄉鄰、同侪、同僚等一系列人物。也正是這些交織在一起的人,構成了《第一等人》要講述的江南和江南士人生活。我們在《第一等人》中看到的就是這樣一群人不可避免地走向天崩地陷。假如沒有明清易代之事發生的話,侯峒曾想做一個好官,侯岐曾想做一個文人,他們的朋友黃耀淳也想做可以經世的學問。這些應該都不難,即便做不到大的成就,也有很大的幾率成為鄉賢士紳中的一員。但甲申之變實在來得太快太突然,光是北京城在短短一個月之内三次易手就能看到。以至于江南士人的反應都是在倉促間做出反應。

799丨一隻燕子捎不來春天

在短短數年之内,侯峒曾投水而死,侯岐曾、侯玄演、侯玄潔死于兵難,侯玄钫投河後僥幸被救,侯玄瀞客死他鄉,侯玄泓病死家鄉。侯家後人侯玄钫曾記得一件往事,侯峒曾曾重金請來風水師勘測侯家墓地,風水師登上高處,舉目四望,說,是個出忠臣孝子的福地,但恐怕災禍也不是一般的劇烈。侯峒曾聽了,沒有反駁,隻是感歎道,天下哪有又當忠臣孝子又能享福呢?這個不經意提及的故事,似乎可以用來解釋侯峒曾在面對命運時的選擇從何而來。在”忠臣孝子“的背後,是一個家族拼盡全力都不能承受的分量。

再回到《第一等人》這個故事最核心的一個背景描述:鼎革,鼎新革舊。與“鼎革“一詞近義的還有易祚、移祚、闆蕩、陸沉、嬗代、疊興、興替等,總之,這些詞語所代表的狀态是:失序。想到《地一等人》中種種的失序表現,最貼切的是”朝無良吏、國無世家、士無實學“的這種現實。而侯峒曾、黃耀淳等人的所作所為,也代表了對這種現實的個人抵抗。讀聖賢書,所為何事,除了”臨危一死報君王“之外,其實還有更大的用處。這種用處,從小處來說,就是讀完《第一等人》之後久久不能平複的心潮澎湃。

=======================================

每一次閱讀都會邁向遼闊!《短書集》

2020年合集:712丨不要變得像個沉悶的食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