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寶發燒了,你還在給寶寶捂汗嗎?應該這樣做才對

人吃五谷雜糧,

難免會生個小病。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發燒的經曆,由于很多時候,正好在大量出汗後,我們發燒就好了。于是,咱老百姓就認為可以通過捂汗達到降低體溫的效果。

也就有了,

每逢發燒,

幾乎我們都能收到長輩們的關心:

“穿厚點衣服捂捂汗,

晚上睡覺蓋厚點被子捂捂汗。”

可是,你是否質疑過,

這麼多年的執行的方法,

真的靠譜嗎?

冬天本來是孩子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

特别容易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

疫情當下,

孩子真的出現了發熱,

你還在用錯誤的方法幫助孩子嗎?

關于發燒

人類是一種恒溫動物,

擁有一種體溫調節機制--體溫調定點。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位于下丘腦。

就像恒溫水壺一樣,健康狀态下,下丘腦會自動把體溫的調節目标設定為“37℃”左右。這個體溫調定點不是一成不變的。

引起發燒的原因有很多種,感染是常見的原因之一,如細菌、病毒、支原體感染等。對于人體來說,當受到外界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入侵時,會對人體機能産生刺激,為了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咱們的體溫調節中樞下丘腦接到通知,會把體溫調定點上移,比如設定成了39℃。

正常體溫處于正常的37℃狀态,當出現““體溫

在這個時期,人體通過減少散熱(如血管和毛孔收縮,淺層皮膚血流減少等),增加産熱(如骨骼肌等出現顫栗性的收縮等),盡快把體溫升到調定點的水準上。

由于一系列反應刺激到了冷熱感覺神經,讓我們産生渾身發冷、手腳冰涼、打寒戰等不适,恨不得裹上三層被子。這種情況下,如果裹上被子、大棉襖,能減少不适感,裹上也無妨。

發燒不能一直捂

體溫上升不是沒有上限的,當體溫上升到預先設定的調定點(如39℃,具體因病因病情不同而不同)之後,會逐漸穩定下來,這就進入了高熱持續期。

這一時期,我們已經感覺不到冷了,反而表現為面色潮紅、皮膚灼熱、口唇幹燥、脈搏呼吸加快等,這時候可不能再捂熱了。

大人們知道把身上的棉被撤下去,但是嬰幼兒表達不清楚,家長還是一味的給孩子捂熱,由于嬰幼兒的體溫調節中樞還沒有發育完善,排汗散熱能力弱,如果過度包裹捂熱,會導緻孩子身體難以散熱,嚴重的會導緻捂熱綜合征,危及生命。

可見,當孩子發燒進入高熱持續期後,千萬不能捂!

當我們的免疫系統經過激烈戰鬥,打敗病病原體後,身體就迎來了退熱期,身體開啟散熱模式,毛孔舒張、全身出汗,這種感覺不要太爽!可見,出汗是退熱的結果!汗是身體主動調節的,并不是靠捂出來的。

但是,咱老百姓一直誤以為出汗是退熱的原因,才有了“認為自己捂了一身汗出來後燒就退了”的誤解。

寶寶發燒了,你還在給寶寶捂汗嗎?應該這樣做才對

發熱時正确應對方法

攝入充足的液體:發熱時,體内水分消耗快,需要及時補充。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少量多次,喝熱水、喝奶、喝湯等都可以。

實體降溫:體溫高于正常體溫後,一定不要捂!通過實體方法及時散熱,如減少衣物、洗溫水澡、溫水擦拭等。

退燒藥:如果長時間體溫過高,根據個人情況,可選擇相對安全的退燒藥物。

及時就醫: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長時間高熱不退都應及時就醫。

總之,咱老百姓的傳統觀念說發燒要捂,可能主要是基于發燒的第一階段冷得打寒戰的經驗。

實際上,在發燒的第二個階段高熱持續期後真的不能捂!反而容易捂出毛病來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