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闵王
好大喜功,窮兵黩武,惹怒了周邊的五個國家,都對齊闵王耿耿于懷,于是打算聯合起來,攻打齊國。
這個五個國家分别是燕、韓、趙、魏和秦國。就在這五個國家緊鑼密鼓的準備中,親齊的周最,已經聞到了戰争硝煙的味道。周最知道,一旦這五個國家聯盟成立,對齊國的打擊是緻命性的
。

為了能夠讓齊國擺脫眼前的困境,周最知道,如果齊國和這個五個國家硬碰硬,那麼災難是毀滅性,不如去瓦解這個五個國家的聯盟。那麼,對于齊國而言,還有一線生機。
周最首先選擇了魏國
當魏國的大臣,知道了
周最遊說了魏昭王
,便很擔心的對魏王說了自己對目前局勢的看法。
這名大臣說的道理,也是頗有見地的。
畢竟齊國當時已經惹起了公憤
,是以,在這個時候,倒向齊國,于情于理,魏國的做法,都是會站到諸侯國的對立面的。
是以,這名大臣的想法,還是引起了魏昭王的警覺。
這名大臣的想法是:秦國知道趙國害怕和齊國作戰,但是,秦國又擔心齊國和趙國聯盟,是以,
秦國明智的做法,一定是會暗中幫助,并加強趙國的力量。
(秦知趙之難與齊戰也,将恐齊、趙之合也,必陰勁之。)
但是,趙國也不是吃醋的,趙國也明白,首先和齊國開戰的後果,對自己的國家造成的損失,一定是會很深重的。
趙國開戰時有這個勇氣的,但是趙國最擔心的還是秦國,因為趙國擔心,秦國并不是真心地和自己結盟,在戰鬥最關鍵的時刻,倒向齊國。
(趙不敢戰,恐秦不己收也,先合于齊。)
是以,但是,為了能夠達到伐齊的這個共同目标,他們也是會慢慢地摒棄他們之間的嫌疑,暫時走到一起的。
如果魏國一旦聽信了周最的話,和齊國結盟,那麼導緻的後果,就是因為齊國的原因,
沒有人會站出來在諸侯國面前,替您說話了,這時一件很被動的,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是以,這麼做,是一件愚不可及的做法。是以,魏王您是斷然要拒絕的。
(秦、趙争齊,而王無人焉,不可)
是以,大王目前明智的做法,就是不
要讓周最用巧言妙語所迷惑,來離間魏國,向齊國靠攏。
一旦時機成熟,他們之間排除了間隙,一同出兵攻打齊國,那麼,魏國的局面,就會很被動。
(王不去周最,合與收齊,而以兵之急則伐齊,無因事也。)
到了後來,在樂毅的帶領下,果然将齊國打得隻還剩下兩座城池,即墨和莒,這是後話,是以說,這名大臣還是有先見之明的。
參考文獻:《戰國策﹒東周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