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團長、師長、旅長,哪個權力比較大?什麼軍銜能擔任?講究有點多

我們平常看的那些抗戰影視劇,總是少不了鐵血铮铮的中華士兵們的身影;那麼問題來了,關于電視劇中那些國軍口中稱呼的團長、師長、旅長等,你分得清楚誰是誰嗎?哪個職位權力又比較大?什麼軍銜才能夠擔任?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團長、師長、旅長,哪個權力比較大?什麼軍銜能擔任?講究有點多

說到職位,就不得不先提一下民國時期的軍銜制度。1912年,在推翻了晚清統治的革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華民國在元旦這一天正式成立。當時的南京臨時政府選擇在晚清的軍銜制度上加一些微小的變動,分為上等官佐、中等官佐、初等官佐、額外軍官、士官、以及士兵,然後每個等級再細分。

到了北洋政府掌權時期,又制定了新的《陸軍官佐士兵等級表》,依舊是三等九級,分為将官(上、中、少)、校官(上、中、少)、尉官(上、中、少)、準尉官、士官(上、中、下)、以及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團長、師長、旅長,哪個權力比較大?什麼軍銜能擔任?講究有點多

到了抗戰前夕,為了适應軍事需要,三等九級變成了五等十八級,上将被拆分為了特級、一級、二級,分别為将官(特級上将、一級上将、二級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準尉、士官(上士、中士、下士)、以及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同時在除了這些正式軍銜外,還有虛銜,也就是中将加上将銜,或者上校加少将銜這種,以及追贈等幾種軍銜。那有人估計要問,為什麼要費這麼大功夫介紹這些軍銜?因為在軍中的具體職位,肯定得要根據軍銜來安排,不得随意逾制。

團長、師長、旅長,哪個權力比較大?什麼軍銜能擔任?講究有點多

抗戰時期軍中的官職等級,大緻是按照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長、司令的順序進行排序,排長最小,司令最大。這當中團長、旅長跟師長這三個官職會稍微麻煩一點。

排長顧名思義,就是率領一排的軍官,是最基層的指揮官,一般由少尉或者中尉擔任。這裡可以看出,哪怕是最基層的幹部,都必須得有尉官的軍銜,并且隻能由軍校畢業生擔任,士官不得擔任。

團長、師長、旅長,哪個權力比較大?什麼軍銜能擔任?講究有點多

連長則是連一級編制的最高指揮員,一般由中尉或者上尉擔任。理論情況下,一連能有三個排,一排則能有3個班,一班大概是10人左右。等于說一個連大概是有100左右的人數(加上炊事班以及通訊員等,到了連長這個級别就能有通訊員了)。

連長再大一級就是營長,國民革命軍中,一個營滿編是800人,而營長之上就是團長了。團長應當是我們再電視劇中見到的比較多的一個官職,一般是少校或者中校才能擔任,一般團的人數為1000多人,加強團能達到3000人,團長的平級是團政委。

團長、師長、旅長,哪個權力比較大?什麼軍銜能擔任?講究有點多

那為什麼說團長、旅長以及師長的關系比較複雜呢?因為團長的上級既可以是師長,也能夠是旅長,就是說旅長這個中間官職其實是可以不用的,這得根據各個師的規劃來看,甚至旅長的下級也可能是營長。一個旅的步兵人數在3000~9000人不等。

至于師長,則是一個師的最高上司者,一般的軍事行動也基本都是以師或者軍為機關,基本上少将或者大校才能擔任。一般的師人數為6000~8000人,但比較強的也能達到上萬人。比如說常德保衛戰中死守常德的74師,滿編人數為1.2萬,但由于沒有滿員,隻有8000人。

團長、師長、旅長,哪個權力比較大?什麼軍銜能擔任?講究有點多

軍長不用說,基本上是在外作戰的可以見到的最高上司者,隻有将官才能擔任,基準軍銜是少将,輔助軍銜為中将,抗戰時期一個軍大概有2.5萬~3萬人的編制,上級為正大軍區級司令員,也就是最進階長官。

司令員才是規範稱呼,司令隻是一種口語,這點别被電視劇忽悠了。隻要是軍區的軍事主管都是司令員,這也是為何上面說軍長的上級時,要加一個正大區級的原因。每個軍區的職責不一樣,管轄的人數自然也就不一樣,是以人數上沒有确切的定數。

這下子應該弄清了各軍銜以及對應的官職了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