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包拯的墓志銘被公開,内容颠覆認知,真實的包拯根本不會斷案?

包拯的形象是經過數十代人民豐富發展演變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包拯逐漸由一個普通人上升為聖人乃至神明,這是包拯形象神化的過程。

百姓期望統治階層出現更多的“包拯”,甚至每個官員都是“包拯”

包拯被塑造成為足智多謀的“超人”,能夠憑借超乎常人的智慧,審判各種錯綜複雜的案件。這種形象的神化演變,使得曆史事實中的包拯與其所扮演的藝術角色有了巨大的差異。事實上,這種差異中寄托着古代百姓的某種政治期盼。

包拯的墓志銘被公開,内容颠覆認知,真實的包拯根本不會斷案?

包拯劇照

在封建宗法等級嚴明的皇權社會,普通百姓缺乏理性精神,沒有完全獨立的政治人格,他們隻能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廉潔的官員、賢德的丞相、聖明的君主身上,希望他們能保護自己的利益。

于是,剛正無私、不畏權貴、為民請命、善斷疑案的包拯,自然成為群眾崇拜的“青天”。人們更是期望統治階層出現更多的“包拯”,甚至希望每個官員都是“包拯”。

是以說,包拯藝術形象發展和成熟的過程,是包拯形象在百姓間擴散的過程,也是清官政治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過程。

包拯的墓志銘被公開,内容颠覆認知,真實的包拯根本不會斷案?

真實曆史中的包拯

那麼,真實曆史中的包拯是什麼樣子的?

閱覽《宋史·包拯傳》中的記載,幾乎均是包拯政績的記叙。可見包拯确實是一位有為的官員。他在朝廷上經常提出很有針對性的改革建議,在地方時盡心盡力地替百姓謀福利。

如包拯調任端州知府(今廣東肇慶),他治理水患、興教辦學、儲糧備荒、政績斐然,更難得的是,包拯卸任時連自己常用的硯台都不拿走——“歲滿不持一硯歸”。由此可見,包拯的确是清廉為官的典範。

包拯的墓志銘被公開,内容颠覆認知,真實的包拯根本不會斷案?

包拯還是一個大孝子。我們都知道,包拯谥号為“孝肅”,在《宋史》中起始就強調包拯“孝”的品質。包拯二十九歲便進士及第,直到三十九歲才離開家鄉出仕,這是為何?

主要原因就是包拯“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包拯在家排行老三,但兩個哥哥早夭,他實際上變成了“獨生子女”。

其後包拯在父母亡後,守孝期滿仍不忍離去。歐陽修曾批評包拯“素少學問”,但他依然就包拯之“孝”提出了褒揚,稱其“少有孝行,聞于鄉裡”。由此可見,包拯之“孝”确實足以令他青史留名。

包拯的墓志銘被公開,内容颠覆認知,真實的包拯根本不會斷案?

包拯斷案,真的那麼厲害嗎?

世人皆知“宋之最能斷獄者曰包龍圖!”那麼,包拯斷案和偵破的功夫,真的那麼厲害嗎?

《宋史》點明包拯在初仕天長縣時,就以智破“牛舌案”而初露鋒芒。然而,這卻是包拯在正史中被記載的唯一判例。

遺憾的是,甚至就連這一“牛舌案”,包拯亦有掠人之美的嫌疑。《宋史·穆衍傳》中,記載了穆衍在任華池令時,也斷了一樁“牛舌案”,這個案件的過程和結案,與包拯所斷之案極其相似。是以有學者說包公根本不會斷案,他唯一的判例也是在抄襲别人的斷案手法。

包拯的墓志銘被公開,内容颠覆認知,真實的包拯根本不會斷案?

七十年代,合肥出土了一個家族墓群,學者們對此墓進行了發掘和整理,發現了5塊石碑碎片,拼合後其中的内容颠覆了我們的認知。石碑經專家确認,是包拯的墓志銘——《宋故樞密副使孝肅包公墓志銘》。

其中已有此“牛舌案”的記載。我們都知道,穆衍的活動時間比包拯晚,是以此墓志銘為“牛舌案”之首創者與效仿者的争論,畫了上句号——“牛舌案”确實是包拯首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