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墨客為了仕途和生計,經常會四處奔波,有時候還不得不起早趕路。他們不顧羁旅孤單和寂寞,更無法估量前進道路上的艱辛和曲折,義無反顧地在風雨中跋涉。
很多讀者都很熟悉溫庭筠的《商山早行》 ,詩人描繪了旅途中的寒冷凄清,令人印象深刻。其實與溫庭筠同時代還有一位才子,雖然被晚唐很多才子的耀眼光環淹沒,但其才情卻毫不遜色。下面分享的是晚唐詩人早起趕路,吟誦了一首七律,毫無雕琢,卻動人心魄。

早發
唐代:羅邺
一點燈殘魯酒醒,已攜孤劍事離程。
愁看飛雪聞雞唱,獨向長空背雁行。
白草近關微有路,濁河連底凍無聲。
此中來往本迢遞,況是驅羸客塞城。
羅邺是晚唐才子,因為屢試不第,又被人排擠,一輩子落魄潦倒。晚年不得已才艱難北征,在塞外單于的牙帳下任職,卻心情郁悶,最後客死他鄉。
羅邺精于七律,詩人韋莊曾盛贊他的詩歌作品,後世更是認為他的文學成就在羅隐之上。這首詩創作于羁旅途中,表達了作者失意愁悶的心情,讀之令人動容。
詩人為了生計和前途,不得不奔赴遠方求職。時值寒冬、北風呼嘯,詩人為了早日到達目的地,不得不起早趕路。首聯緊扣詩題,交代他獨自一人登程。宿酒初醒、殘燈未滅,詩人揉一揉惺忪的睡眼,簡單地梳洗、用餐,就心急火燎地攜劍出門。
魯酒,表達了酒味淡薄,說明詩人平時生活儉樸;孤劍,展現了詩人孑然一身,令人倍感孤獨。詩人冒着嚴寒、懷揣夢想,獨自在異鄉跋涉,隻為證明自己的能力,也希望施展平生抱負。
此時天空中正飄着飛雪,遠處的村莊裡也傳來了雞鳴聲。詩人一邊在雪地中深一腳、淺一腳地緩步前行,一邊歎息這惡劣的天氣。才子正在發愁,忽然間在天際出現了幾隻大雁,無聲地掠過高空,詩人不願再注目觀看,背對着雁群而行。
一個“背”字,描寫了詩人與大雁相背而行的狀态。詩人向北方寒冷地帶前行,大雁卻向南方溫暖的地方飛去,二者形成了強烈對比,細膩地刻畫出才子行程的艱辛和心情的悲涼。刺骨的寒意可以忍耐,羁旅的寂寞也能忍受,可是前路茫茫、無法歸鄉,卻讓詩人默默地淚濕衣裳。
頸聯描寫沿路風景,快要到達關外,小路上遍布野草,由于光線暗淡,又覆寫冰霜,看起來一片灰白。一條濁河早已結成冰凍,河水靜靜地在冰面下流淌,卻毫無聲息。一個“微”字,精于提煉,表達了清晨時刻光線微弱。
詩人思前想後,他也想退縮,更希望歸隐,可是一想到這些年的辛苦付出,就覺得心有不甘。他總感到隻要自己依然堅持,就一定會出現轉機。想到這裡,詩人又堅定了信心,不顧風雪,繼續趕路。
結尾抒寫強烈的感慨,詩人覺得北行之路本來就非常遙遠,何況自己年老體衰,還不得不客居在邊塞。迢遞,遙遠的意思;羸,瘦弱的意思,引申為憔悴衰老。
人生匆匆而過,卻要身負各種負擔,詩人之是以不願放下,不是貪圖名利,也不是不懂享受。隻是因為年少時的讀書聲,似乎總在耳邊回響,内心也有一份執着,是以才不願吹滅心中這一點希望之火。
羅邺的這首七律圍繞着“早發”這個主題展開,無論是殘燈、魯酒,還是雞唱、白草,都細膩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清晨出發時的狀态。
同時作者又生動地描繪了沿途的環境,“飛雪、濁河”,還有迢遞的行程、背飛的大雁,無不令作者感到悲傷和愁怨。作者雖然不提一個愁字,但字裡行間卻充滿了愁苦,行文質樸,卻打動人心,不愧為晚唐著名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