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明朝還會滅亡嗎?

據鎖綠山人的《明亡述略》中記載:莊烈帝勇于求治,自異此前亡國之君。然承神宗、熹宗之失德,又好自用,無知人之識。君子修身齊家,宜防好惡之癖,而況平天下乎?雖當時無流賊之蹂躏海内,而明之亡也決矣。

其中說的“莊烈帝”指的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檢了,作為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曆來對于他的評價向來是褒貶不一的。并且,還有人提出了一個疑問: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明朝有沒有可能不滅亡?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明朝還會滅亡嗎?

明朝末年内憂外患,崇祯皇帝生性多疑緻賢臣被殺

在明朝末年時,除了外部由努爾哈赤率領的後金政權不斷的對大明王朝進行騷擾外,在内部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我們都知道的是,“闖王”李自成最後成為了明朝的終結者,而實際上當時在明朝的内部爆發的農民起義極多,甚至自稱“闖王”的就有不少。

而由于明朝的滅亡,是以崇祯皇帝也就成了亡國之君了。一般的亡國之君都會有不理朝政,沉迷後宮,或是迷戀丹藥的情況出現,但是崇祯皇帝卻都沒有,甚至崇祯皇帝還是一個相當勤奮的皇帝!

作為明朝最勤奮的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檢到了明朝的後期,幾乎每天的辦公時間在十幾小時,這一點甚至連朱元璋都比不上。可是最後的結果是明朝依然滅亡。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明朝還會滅亡嗎?

而世人認為,這是由于崇祯皇帝的性格所緻——他生性多疑。

崇祯在位期間本來手下有一大批能人賢臣名将,但由于他剛愎自用生性多疑,使得許多都死在他的手下,比較典型的有四位。

第一:袁崇煥

說到袁崇煥就不得不提他的老師——孫承宗,在孫承宗的提拔下,兩人成為了關甯防線的守衛者,當時的努爾哈赤在他們兩人身上沒占到多少便宜,甚至最終還在雙方之間爆發的甯錦大捷中受傷緻死,甯錦大捷也以明朝的獲勝告終。然而,像袁崇煥這樣優秀的臣子,卻死在了崇祯的手上。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明朝還會滅亡嗎?

當時的後金軍隊因為知道袁崇煥的厲害之處,于是特意繞遠路避開了雙方的沖突,直接殺向了北京城,可以說這并不是袁崇煥的過錯,并且最終收到消息的袁崇煥也帶兵擊退了後金軍隊。

但是,當朝中有人彈劾說是袁崇煥刻意放後金軍隊進入時,生性多疑的崇祯竟然信以為真,于是将袁崇煥逮捕,并且最終将其淩遲處死!而袁崇煥的慘死,令明朝的遼東将士們十分的寒心。而由于這次的事件,使得後來的明朝的關甯防線徹底被皇太極所打破。可以說,崇祯的多疑,讓明朝少了一位實力幹将。

第二:鄭崇儉

鄭崇儉,字大章,是山西鄉甯人。在公元1616年時中進士。在入朝為官後,鄭崇儉取得了不錯的功績而多次升遷,他曾多次打敗了河套地區的敵軍,并是以而受賜朝廷銀币,并且還封其子孫為世襲錦衣副千戶。到了公元1639年正月是,崇儉又升任兵部右侍郎,接替了洪承嗣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明朝還會滅亡嗎?

而在公元1639年5月的時候,張獻忠在谷城反叛了,并且羅汝才等九營也随之一同反叛,興安發出了戰警。

到了1640年,由鄭崇儉率賀人龍、左良玉等一衆将領,在瑪瑙山大敗了張獻忠。但事後張獻忠卻又在四川重新恢複了聲勢,是以崇祯帝以撤兵太早為罪,将鄭崇儉削籍候代。

之後,恢複聲勢的張獻忠又攻破了襄陽,而崇祯帝因寵臣楊嗣昌自殺,是以對鄭崇儉心懷怨恨,并最終将鄭崇儉處死了。一直到南明時,有人上書道清鄭崇儉的事迹,他的冤案才得以昭雪。可以說,鄭崇儉的難得的人才,卻最終在崇祯皇帝的手中喪了命,着實可惜。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明朝還會滅亡嗎?

第三:孫元化

作為一代儒将,孫元化的學曆以及官職都不算突出,但他卻有一項非常厲害的專長——鑄造火炮。孫元化曾從徐光啟學習火器和數學,之後更是成為了明朝最出色的火炮專家,他一生以炮術報效國家,還著有了我國的第一部炮學專著《西洋神機》。

在前文提到的“甯錦大捷”中,袁崇煥面對努爾哈赤率領的大軍的猛攻下取得了戰争的勝利,并且最終令努爾哈赤受傷緻死,而這離不開孫元化火炮技術的支援,當時明軍城頭共布置有十一門威力驚人的大炮,最終令明軍守住了遼東。

然而,後來的孫元化做了登萊巡撫,在其任期内發生了吳橋兵變,而當時的孫元化力主招撫,卻因為巡按王道純藏匿了诏書,使得當時的叛軍長期得不到招撫,結果再次發生了叛亂。此時,孫元化的政敵便趁機向崇祯皇帝進讒言。而最終生性多疑的崇祯決心除掉孫元化,是以孫元化在北京西市被斬首,死時年僅五十一歲。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明朝還會滅亡嗎?

事後,懂得火炮技術的孫元化之子因為父親之事而拒絕在朝廷任職。是以,孫元化一死,明朝便再也沒有精通西洋火炮鑄造技術的專家了,當時在火器方面的研究也因而戛然而止。由于崇祯生性多疑聽信讒言,導緻明朝一下子損失了兩位人才,并且損失了可能扭轉戰局的火炮技術支援。

第四:孫承宗

前文也有提到孫承宗,作為袁崇煥的老師,孫承宗的實力是非常強的,後世将其稱為“遼東三傑”之一便是對他的肯定。在朝中普遍提議放棄遼東的情況下,他卻依然請命前去駐守,極大的加強了東北的邊防。

然而,由于祖大壽的投敵,令孫承宗遭到了朝内一些大臣們的彈劾,而崇祯也認為他年紀太大沒有用處了,于是将其免官了。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明朝還會滅亡嗎?

而在數年後,一些官員多次的請求重新的啟用孫承宗,但崇祯帝對此卻不予理睬。一直到崇祯十一年時,清軍攻打高陽,當時已經76歲了的孫承宗毅然率領家人守城,最終全家老小數十人全部戰死,而在城池陷落之後,孫承宗也自缢身亡了。這樣這位既有才能有忠心的臣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崇祯卻如此浪費,驚人歎息。

若崇祯皇帝不生性多疑,明朝難逃滅亡結局

盡管崇祯帝的志向遠大,并且他緻力于勵精圖治,不惜做到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是他既無治國的謀略,又為人知人善任的本來,加上他嚴苛、多疑的性格,對大臣動辄問罪、砍頭的做法,雖然談不上是暴君,但也是典型的暴虐成性。

并且,由于不相信文武百官,是以崇祯帝還頻繁地調整官吏的人選,在短短的17年間,他竟然就換了17個刑部尚書以及50個内閣大學士,并且他多次誅殺賢臣,也造成了國家嚴重的人才匮乏,此外,一些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再請纓效命了。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明朝還會滅亡嗎?

是以,可以說作為大明朝的最高統治者,明朝的覆滅與崇祯本人是有很大的關系的,崇祯不會用人,加上性格多疑,緻使了許多賢臣名将慘死,最終自己也隻能在景山絕望的自缢了。

小結

其實明朝的滅亡有外部因素的存在,在崇祯皇帝即位的時候,就遇到了幾百年難得一遇的大旱災,導緻衆多百姓揭竿起義,而在東北的努爾哈赤也在與明朝争奪天下,由于幾次大規模對後金的軍事活動均遭慘敗,導緻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力量,最終因無力鎮壓農民軍起義,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但是,崇祯皇帝的生性多疑,讓明朝最後到了無将可用的地步,無疑是大大的加劇了明朝的滅亡。可以說,若是崇祯皇帝不那麼的生性多疑,而是信任手下的能臣,并且做到知人善用的話,那麼不說能夠讓明朝再延續幾百年,至少也不會讓滅國來得那麼快。

參考資料:《明亡述略》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