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明朝还会灭亡吗?

据锁绿山人的《明亡述略》中记载:庄烈帝勇于求治,自异此前亡国之君。然承神宗、熹宗之失德,又好自用,无知人之识。君子修身齐家,宜防好恶之癖,而况平天下乎?虽当时无流贼之蹂躏海内,而明之亡也决矣。

其中说的“庄烈帝”指的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了,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历来对于他的评价向来是褒贬不一的。并且,还有人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明朝有没有可能不灭亡?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明朝还会灭亡吗?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崇祯皇帝生性多疑致贤臣被杀

在明朝末年时,除了外部由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政权不断的对大明王朝进行骚扰外,在内部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我们都知道的是,“闯王”李自成最后成为了明朝的终结者,而实际上当时在明朝的内部爆发的农民起义极多,甚至自称“闯王”的就有不少。

而由于明朝的灭亡,因此崇祯皇帝也就成了亡国之君了。一般的亡国之君都会有不理朝政,沉迷后宫,或是迷恋丹药的情况出现,但是崇祯皇帝却都没有,甚至崇祯皇帝还是一个相当勤奋的皇帝!

作为明朝最勤奋的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到了明朝的后期,几乎每天的办公时间在十几小时,这一点甚至连朱元璋都比不上。可是最后的结果是明朝依然灭亡。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明朝还会灭亡吗?

而世人认为,这是由于崇祯皇帝的性格所致——他生性多疑。

崇祯在位期间本来手下有一大批能人贤臣名将,但由于他刚愎自用生性多疑,使得许多都死在他的手下,比较典型的有四位。

第一:袁崇焕

说到袁崇焕就不得不提他的老师——孙承宗,在孙承宗的提拔下,两人成为了关宁防线的守卫者,当时的努尔哈赤在他们两人身上没占到多少便宜,甚至最终还在双方之间爆发的宁锦大捷中受伤致死,宁锦大捷也以明朝的获胜告终。然而,像袁崇焕这样优秀的臣子,却死在了崇祯的手上。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明朝还会灭亡吗?

当时的后金军队因为知道袁崇焕的厉害之处,于是特意绕远路避开了双方的冲突,直接杀向了北京城,可以说这并不是袁崇焕的过错,并且最终收到消息的袁崇焕也带兵击退了后金军队。

但是,当朝中有人弹劾说是袁崇焕刻意放后金军队进入时,生性多疑的崇祯竟然信以为真,于是将袁崇焕逮捕,并且最终将其凌迟处死!而袁崇焕的惨死,令明朝的辽东将士们十分的寒心。而由于这次的事件,使得后来的明朝的关宁防线彻底被皇太极所打破。可以说,崇祯的多疑,让明朝少了一位实力干将。

第二:郑崇俭

郑崇俭,字大章,是山西乡宁人。在公元1616年时中进士。在入朝为官后,郑崇俭取得了不错的功绩而多次升迁,他曾多次打败了河套地区的敌军,并因此而受赐朝廷银币,并且还封其子孙为世袭锦衣副千户。到了公元1639年正月是,崇俭又升任兵部右侍郎,接替了洪承嗣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明朝还会灭亡吗?

而在公元1639年5月的时候,张献忠在谷城反叛了,并且罗汝才等九营也随之一同反叛,兴安发出了战警。

到了1640年,由郑崇俭率贺人龙、左良玉等一众将领,在玛瑙山大败了张献忠。但事后张献忠却又在四川重新恢复了声势,因此崇祯帝以撤兵太早为罪,将郑崇俭削籍候代。

之后,恢复声势的张献忠又攻破了襄阳,而崇祯帝因宠臣杨嗣昌自杀,因此对郑崇俭心怀怨恨,并最终将郑崇俭处死了。一直到南明时,有人上书道清郑崇俭的事迹,他的冤案才得以昭雪。可以说,郑崇俭的难得的人才,却最终在崇祯皇帝的手中丧了命,着实可惜。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明朝还会灭亡吗?

第三:孙元化

作为一代儒将,孙元化的学历以及官职都不算突出,但他却有一项非常厉害的专长——铸造火炮。孙元化曾从徐光启学习火器和数学,之后更是成为了明朝最出色的火炮专家,他一生以炮术报效国家,还著有了我国的第一部炮学专著《西洋神机》。

在前文提到的“宁锦大捷”中,袁崇焕面对努尔哈赤率领的大军的猛攻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且最终令努尔哈赤受伤致死,而这离不开孙元化火炮技术的支持,当时明军城头共布置有十一门威力惊人的大炮,最终令明军守住了辽东。

然而,后来的孙元化做了登莱巡抚,在其任期内发生了吴桥兵变,而当时的孙元化力主招抚,却因为巡按王道纯藏匿了诏书,使得当时的叛军长期得不到招抚,结果再次发生了叛乱。此时,孙元化的政敌便趁机向崇祯皇帝进谗言。而最终生性多疑的崇祯决心除掉孙元化,因此孙元化在北京西市被斩首,死时年仅五十一岁。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明朝还会灭亡吗?

事后,懂得火炮技术的孙元化之子因为父亲之事而拒绝在朝廷任职。因此,孙元化一死,明朝便再也没有精通西洋火炮铸造技术的专家了,当时在火器方面的研究也因而戛然而止。由于崇祯生性多疑听信谗言,导致明朝一下子损失了两位人才,并且损失了可能扭转战局的火炮技术支持。

第四:孙承宗

前文也有提到孙承宗,作为袁崇焕的老师,孙承宗的实力是非常强的,后世将其称为“辽东三杰”之一便是对他的肯定。在朝中普遍提议放弃辽东的情况下,他却依然请命前去驻守,极大的加强了东北的边防。

然而,由于祖大寿的投敌,令孙承宗遭到了朝内一些大臣们的弹劾,而崇祯也认为他年纪太大没有用处了,于是将其免官了。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明朝还会灭亡吗?

而在数年后,一些官员多次的请求重新的启用孙承宗,但崇祯帝对此却不予理睬。一直到崇祯十一年时,清军攻打高阳,当时已经76岁了的孙承宗毅然率领家人守城,最终全家老小数十人全部战死,而在城池陷落之后,孙承宗也自缢身亡了。这样这位既有才能有忠心的臣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崇祯却如此浪费,惊人叹息。

若崇祯皇帝不生性多疑,明朝难逃灭亡结局

尽管崇祯帝的志向远大,并且他致力于励精图治,不惜做到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是他既无治国的谋略,又为人知人善任的本来,加上他严苛、多疑的性格,对大臣动辄问罪、砍头的做法,虽然谈不上是暴君,但也是典型的暴虐成性。

并且,由于不相信文武百官,因此崇祯帝还频繁地调整官吏的人选,在短短的17年间,他竟然就换了17个刑部尚书以及50个内阁大学士,并且他多次诛杀贤臣,也造成了国家严重的人才匮乏,此外,一些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再请缨效命了。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明朝还会灭亡吗?

因此,可以说作为大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明朝的覆灭与崇祯本人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崇祯不会用人,加上性格多疑,致使了许多贤臣名将惨死,最终自己也只能在景山绝望的自缢了。

小结

其实明朝的灭亡有外部因素的存在,在崇祯皇帝即位的时候,就遇到了几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旱灾,导致众多百姓揭竿起义,而在东北的努尔哈赤也在与明朝争夺天下,由于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导致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因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但是,崇祯皇帝的生性多疑,让明朝最后到了无将可用的地步,无疑是大大的加剧了明朝的灭亡。可以说,若是崇祯皇帝不那么的生性多疑,而是信任手下的能臣,并且做到知人善用的话,那么不说能够让明朝再延续几百年,至少也不会让灭国来得那么快。

参考资料:《明亡述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