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南有個家族,富了12代,曆經400年興盛不衰,隻因遵循這4句家訓!

我們常說“富不過三代”,諷刺那些憑借父輩打下的基業,為所欲為毫無上進之心的人。實際上這句話還有很深的曆史淵源,是春秋時期有亞聖之稱的孟子所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以警醒一些豪門世族。

河南有個家族,富了12代,曆經400年興盛不衰,隻因遵循這4句家訓!

但是在河南卻有一個家族,富了12代曆經400年都新盛不衰,可以說比大多數的皇族都昌盛了更長的時間,這個家族是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的河洛康家,也就說人們常說的康百萬家族。這個家族是從明朝開始創業的,但是真正開始興盛是從六世祖康紹敬開始的。

康紹敬作為家主,不僅掌管着家族的商業發展,與此同時在朝廷還有着重要的官職,擔任洧州驿丞、東昌府大使。驿丞的品階雖然低但是常常能接待十遍八方的客人,而東昌府大使則負責官鹽、稅務之類的事物。有人脈有經濟往來,生意自然更容易發展了。

河南有個家族,富了12代,曆經400年興盛不衰,隻因遵循這4句家訓!

康紹敬之後再一次興盛便是在康百萬家族第十四代傳人康應魁,康應魁生于乾隆三十八(1773)年,在世之時曾兩次懸挂“良田千頃”金字匾額,“康百萬”這個外号從此便在老百姓口中傳開了,而此人更是康百萬家族繼往開來的重要人物。

嘉慶年間川楚白蓮教大起義,清政府為了鎮壓這些起義軍調動了全國各地的軍隊,而運輸軍隊的糧食和裝備補給,便全都是由康應魁船隊所航運的。

陝西泾陽的黃土地非常适宜種棉花,他一次性把泾陽一條長街的布市統統吃下,控制了半個中國的布匹的批發市場。康百萬家族在這一時期發展到了頂峰。

河南有個家族,富了12代,曆經400年興盛不衰,隻因遵循這4句家訓!

但是康應魁卻是一個十分好善樂施的人,道光二十六年(1845),河南鬧饑荒,他出粟赈災救百姓于水火。于此同時鄉裡鄉外有什麼需要幫助,他都毫不吝啬的出手。

就在他75歲生日那年,族人和鄉親們都來給他祝壽,他一高興當着衆人的面一把火便将族人和鄉親欠債的賬目全都燒了。康應魁時刻提醒着後人不忘遵循從康紹敬時留下的4句家訓,并且以身作則的奉行着。

河南有個家族,富了12代,曆經400年興盛不衰,隻因遵循這4句家訓!

這4句家訓便是:“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财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意思很簡單,就是不要想着什麼好事都自己占盡,留有餘地才能更加的長久。無論是在商場,官場,以及家族财産方面都需要留有餘地,這樣在商場能維持固有的生意,在官場上能開拓人脈,而家産也能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

河南有個家族,富了12代,曆經400年興盛不衰,隻因遵循這4句家訓!

就這樣康百萬家族,遵循着這4句家訓,并順應着潮流不斷的開拓,最終将生意做到了全國各地。在明、清兩代,康百萬和沈萬三、阮子蘭一起被中國民間稱為三大“活财神”。而康百萬家族也一直傳到了十八世,富了400多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