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赫魯曉夫時代的蘇聯:改革與冒失并行

蘇聯解體當屬二十世紀最為轟動世界的大事件之一,而一提起蘇聯解體,學者勢必會聯想到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畢竟二者之間存在着難以割裂的勾連。

不過,對于赫魯曉夫的改革是否正确,學界對此也衆說紛纭。那麼,赫魯曉夫執政期間究竟做了哪些改革?我們又該如何評價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下面筆者将針對這一問題展開論述。

赫魯曉夫時代的蘇聯:改革與冒失并行

二戰結束後,蘇聯在兩個五年計劃期間形成的斯大林模式開始暴露出嚴重的弊端,這一弊端在日後也葬送了蘇聯改革的根基。雖然當時的蘇聯社會湧動着強大的改革思潮,但在斯大林高壓政策的限制下,改革依然無從談起。

1953年3月5日,随着斯大林的驟然去世,蘇聯社會也進入了多事之秋。

赫魯曉夫時代的蘇聯:改革與冒失并行

實際上,在斯大林最後的日子裡,或許是出于對年輕人的忌憚,他對任何人都不信任,哪怕是他一手提拔的親信。是以,他并沒有留下任何形式的政治遺囑,也未指定正統的“接班人”。這就造成一個特殊現象:蘇聯最高權力出現了“空窗期”。無論是哪個主席團成員,都不能說自己是斯大林的接班人。

在這個背景下,赫魯曉夫想要登頂,必須克服一個又一個障礙,解決黨内林立的對手。而事實上,赫魯曉夫确實具備上司才能,逐漸不動聲色掌握了蘇聯最高權力。

赫魯曉夫時代的蘇聯:改革與冒失并行

赫魯曉夫上台後,面臨着十分嚴峻的國内形勢。這種嚴峻形勢一方面表現為國内的政治危機,前面也提到了,當時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經日益凸顯。而斯大林留給赫魯曉夫的也是個爛攤子,即越來越貧困的農村、低水準的蘇聯居民生活,這一切都要求蘇聯必須來一場改革。

另一方面,赫魯曉夫上台後政權不穩,他執政的正統性也一直為人所诟病。在這種情況下,赫魯曉夫必須通過改革來為蘇聯尋找到一條新出路。盡管他的改革有時也反複無常,但直到他下台,改革一天也沒有停止。

赫魯曉夫時代的蘇聯:改革與冒失并行

赫魯曉夫的改革分為兩個階段,其中以1956年召開的蘇共二十大作為分界線。

從1953年開始,赫魯曉夫就陸續對蘇聯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做出一些改革。除了在政治領域上對斯大林作出全面否定以外,他還在農業領域、外交領域有所建樹。

赫魯曉夫時代的蘇聯:改革與冒失并行

在農業領域,赫魯曉夫不僅将蘇聯持續多年的農産品義務交售制取消,還大力提倡“玉米運動”,力圖解決蘇聯糧食短缺的困境。赫魯曉夫的農業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蘇聯的糧食危機,但蘇聯農業落後的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而工業方面的改革主要是針對國民經濟混亂的情況,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但還是沒有觸及根本弊端。

蘇聯要朝前發展就必須對斯大林模式動刀子,是以“非斯大林化”就成了赫魯曉夫執政的首要問題。不過,赫魯曉夫在批判斯大林的過程中确實摻雜了不少私心,這也是導緻其後期被趕下台的原因之一。

赫魯曉夫時代的蘇聯:改革與冒失并行

由于當時蘇聯國内外一直崇拜斯大林,以至于當赫魯曉夫對斯大林進行“全盤否定”之後,蘇聯人民在思想上無所适從,出現了波匈事件,嚴重打擊了人民的革命熱情。

當然,赫魯曉夫的政治改革也并非一無是處,它摧毀了唯斯大林是從的神話,讓斯大林走下神壇的做法使人們的思想得以解放,開始認識到個人崇拜的嚴重危害。這些,為推進蘇聯的體制改革無疑都是重要的。

赫魯曉夫時代的蘇聯:改革與冒失并行

盡管如此,對于赫魯曉夫的改革,我們仍要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評析。

據資料記載,赫魯曉夫本人的文化水準和理論修養并不高,這也是斯大林認為赫魯曉夫像“老農民”的重要原因。不可否認,赫魯曉夫的改革确實對蘇聯社會産生了積極作用,但由于他理論知識的缺乏,導緻在決策方面往往憑自己的直覺,使改革缺乏科學性和有效性。

赫魯曉夫時代的蘇聯:改革與冒失并行

正因為如此,盡管赫魯曉夫對斯大林模式發起了猛烈沖擊,但這位改革家“冒進”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蘇聯“掘墓人”的角色。赫魯曉夫本人極力批判個人崇拜,可随着個人權力的加強,赫魯曉夫也心安理得地接受起别人對他的吹捧和歌頌了。這不又是一個翻版的“斯大林”嗎?

赫魯曉夫改革作為蘇聯曆史上的一次重要變革,至今值得人們深思考量。盡管他的改革并未成功,但卻改變了蘇聯曆史,為蘇聯延續了壽命,這是赫魯曉夫本人對蘇聯最大的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