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裡走單騎》第二季如何将世遺的年輕“young”做到極緻的

作者:影視前哨
《萬裡走單騎》第二季如何将世遺的年輕“young”做到極緻的

導讀:探訪中華大地上的世界遺産,挖掘其當代價值,《萬裡走單騎-遺産裡的中國》第二季延續“世遺守護”,傳遞新銳視角,帶領觀衆感覺世遺的煙火氣息、中國故事與現實觀照。

文 | 三木

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館長李仲謀帶領單霁翔和肖央,來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泉州港古建築——石湖碼頭。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航标,石湖碼頭為何能與萬壽塔、六勝塔并稱為海上絲綢之路“三寶”?

《萬裡走單騎-遺産裡的中國》第二季最新一期來到中國的第56處世界遺産,也是中國最“年輕”的世界遺産——泉州。2021年一季度,中國首檔世界遺産揭秘互動紀實文化類節目《萬裡走單騎-遺産裡的中國》第一季以高收視、高熱度、高口碑,成為一道靓麗的文化風景線。基于上一季的經驗積累,《萬裡走單騎-遺産裡的中國》第二季全面更新,不僅在“萬裡團”的帶領下繼續“打卡”了多個系列遺産點,一種充滿年輕“young”的創新表達,也得以在市井煙火中持續進階。

《萬裡走單騎》第二季如何将世遺的年輕“young”做到極緻的

煙火“young”:

追尋文明印記,感千年文脈生生不息

半城煙火半城仙,半邊古老半邊洋。

從泉州儲存最為完整的古街區西街到新派南音愛好者的日常聚集地,再從中國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橋洛陽橋到燒了400多年沒有中斷過的德化月記窯,《萬裡走單騎》第二季最新一期節目把衆多世界遺産地和綿延千年的傳統文化都融入到這些能産生古今共鳴的文明印記中。不僅有石湖碼頭、洛陽橋、市舶司遺址等讓觀衆“看到”宋元時期泉州海洋商貿的繁華,還能在東塔西塔、開元寺等古代建築中感觸城市的生命脈搏,或是在布袋戲、南音曲裡感受泉州“活态傳承”的獨有魅力。

《萬裡走單騎》第二季如何将世遺的年輕“young”做到極緻的

但怎樣将這些世界遺産與我們的日常聯系的更為生動緊密呢?飄蕩在街頭巷尾的“市井煙火”或許是答案之一。

不管是在節目首期,用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湯開啟洛陽之行的全新開篇方式,還是創新設定兼具大衆參與性與文化儀式感的“世遺喚醒行動”,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的《萬裡走單騎》在文化解讀方式上實作更新,用接地氣的方式展示世界遺産地最為鮮活的一面。

節目第二期,“萬裡少年團”來到禦窯廠遺址,走古道、訪珠山,體會陶瓷人代代傳承的匠心,探尋新時代“景漂”們的追求與夢想,一步步揭開景德鎮千年窯火不熄的秘密;而在首期節目中,“萬裡少年團”還在唐代下午茶、親手制作唐菓子、參加“五都荟洛”服飾大秀中感受國潮文化的興起……打造文化精品,在新的時代需要有力度、更需要充滿溫度,《萬裡走單騎》第二季在進行傳統文化的發掘和創新表達時傳遞更多的曆史溫度。

《萬裡走單騎》第二季如何将世遺的年輕“young”做到極緻的
《萬裡走單騎》第二季如何将世遺的年輕“young”做到極緻的
《萬裡走單騎》第二季如何将世遺的年輕“young”做到極緻的

更進一步,沉默于曆史長河中的世界遺産被賦予“發聲”的管道,作為一檔文化類節目IP,《萬裡走單騎》通過選材、角度等創新方式,開辟了文化類節目創作的新路徑,生命力十足。不管是置身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還是沉浸式探訪絲路文明的發展,或是跟随守碓工匠制作瓷釉果,穿梭其中,深度互動,帶來了身臨其境的感覺與體驗。而觀衆也跟随節目深度“打卡”不同遺産地,打破單一的知識性講述和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套路,創造了豐富、震撼的文化體驗。

節目因為這種創新意識,才能讓世界遺産的表達脫離傳統單純的“講解”桎梏,成就了新的價值内涵。每一處世界遺産都有其特殊的遺産要素和突出普遍價值,但又不局限于展現其獨特性,而是層層推進,通過流程設定把專業系統的知識點,變成有趣易懂的情節,當感官上的愉悅和無差别的文明印記在節目中相結合,既實作了節目的趣味性渲染,也是對相應世界遺産通俗的概括與梳理,更是對遺産地精神核心的展現與延伸。

文化“young”:

扣響世遺強音,讓傳統文化曆久彌新

“世界遺産,就是我們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經過我們的手,我們的時代,我們的城市,再傳到子孫後代,這就叫世界遺産。”在單霁翔看來,悠悠華夏五千載,文化流傳在傳承。在節目中,牛駿峰以平劇《三家店》選段感染了在場了所有人,“以青年之聲,唱經典之音,不絕如縷,薪火相傳”。

在第一季節目體驗走訪遺址類、人文景觀類、工業遺産類等不同類型遺産地,“世界遺産”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之後,《萬裡走單騎》第二季要做的,是“了解、熱愛和傳承”。

《萬裡走單騎》第二季如何将世遺的年輕“young”做到極緻的

一方面,節目通過将申遺文本中的學術表述轉化為電視語言,講好“世界遺産裡的中國”,并生動而準确地傳達給觀衆。

盡管節目所展現的每一處世界遺産中涉及衆多專業知識讓了解難度陡增,嘉賓需要較上一季更為深度地參與其中。但正如複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評價,“用平民化的方式解讀世界遺産保護和傳承的意義,以大衆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滿足融媒體時代閱聽人的觀影需求,使世界遺産通過全新的文化綜藝方式走進群眾的現實生活。”整個節目都展現出自上而下、一以貫之對世界遺産、優秀文化和廣大閱聽人的尊重,這也是節目得以保證“内容含金量”的關鍵。

《萬裡走單騎》第二季如何将世遺的年輕“young”做到極緻的

另一方面,将曆史、當下與未來相連接配接,喚醒“民用而不知”的文化情懷,實作“世遺”與“生活”真正聯結是最難的。遺址地種類豐富,如何挖掘其獨有屬性?又要怎樣多元度刻畫?

《萬裡走單騎》第二季最有啟示的地方不在于保證了多樣性與區隔性兼備的遺址選擇,而在于它堅持傳遞人與人的碰撞、激蕩和共情。一句家喻戶曉的“愛拼才會赢”,道出了泉州人民奮勇拼搏的精神;一次“瓷之宇宙”展覽,用融合現代藝術的作品闡述陶瓷的當下表達;以及牛駿峰與譚維維站在天台遠眺時耳邊傳來泉州本地人的感歎,“世界遺産城市不僅僅說的是城市,在這裡的我們都是遺産……了解它、認識它、感覺他”等,都在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世界遺産、走近世界遺産,進而了解傳統文化、愛上傳統文化。

《萬裡走單騎》第二季如何将世遺的年輕“young”做到極緻的

深深紮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在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萬裡走單騎》第二季着力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富礦”,讓“世遺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節目走近有故事的人物,重建大衆和世界遺産之間血脈相依的情感,從年輕人在世遺傳承中的熱忱到堅守傳統的工匠精神……傳統文化的氣韻因其内涵而打動人心,進而與觀衆達到深層次的精神交流,深入挖掘、生動展現世界遺産這一稀缺性資源的多元化價值和意義。

在舉重若輕間,《萬裡走單騎》第二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向觀衆傳遞了豐富的曆史文化知識,更傳達了優秀傳統文化承載的自信和情懷。在此過程中,節目始終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為旨歸,展現中華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讓中國的世界遺産以鮮活的文化姿态走向世界。

《萬裡走單騎》第二季如何将世遺的年輕“young”做到極緻的

融合“young”:消解傳播邊界,

世界遺産“活起來”更要“火起來”

世界遺産不僅生動述說着過去,也深刻影響着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後代。保護好、傳承好世界遺産是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正是在對世界遺産的述說與影響下,我們才更清晰地感受到其背後凝聚起的精神力量;正是在對世界遺産保護與傳承的堅持中,我們才擁有更加充沛的信心與底氣。

然而,不是講了世遺故事就能“喚醒”世遺。講好、講透、講出新意,才能讓我們看到世界遺産的現實活力與傳承魅力,發掘時代的富礦。不管是更新後的“世遺喚醒行動”,呼籲大衆熱愛和傳承世界遺産;還是“老單日記”的浸潤式情感表達,分享文旅過程中的情與思、憂與慮……在嚴謹的知識點、鮮活的語言表達、動人的情懷指向之外,《萬裡走單騎》第二季以觀照當下生活、貼近年輕群體的視角,實作智慧型的觀點輸出和傳播點的即時分享。

《萬裡走單騎》第二季如何将世遺的年輕“young”做到極緻的

與此同時,創新應用大衆性、流行性、廣譜性的融合傳播政策,也讓觀衆真正參與到文物的欣賞與保護中,讓“破圈”從被動到主動,讓普通群眾也參與到世遺傳播的行動中。

第三期節目播出後,話題#女生用鮮花做發型能有多好看#登上社交平台熱搜,真實質樸的人文與傳統的服飾相結合,早已融入到當地居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這些有着悠久曆史的鮮花發簪,今時今日依然展現着古城泉州無窮的生命力以及蟳埔女子對美好的向往與寄托。

有網友在節目播出後感歎,“終于等到萬裡走單騎第二季的播出,一直感覺世界遺産離我們太遠了,但通過這個節目拉近了我們和世界遺産之間的距離,走近世界遺産,擁抱人間煙火,世界遺産就是經過我們一代又一代守護傳承才得以延續,希望能夠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些寶藏世界遺産,讓珍貴的遺産永遠留存下去。”

從文明古國到文化強國,最直覺的展現在于文化自信的回歸、東方文明的喚醒,這是中華民族源源不斷的内生動力。融合個體叙事與時代叙事,《萬裡走單騎》第二季為各個年代的觀衆都能留下難以忘懷、印象深刻的記憶,并透過節目愈發強烈地吸引和感召今天的中國青年。

面對當今世界形勢的深刻變化、錯綜複雜的思想文化較量,我們更需要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曆史和寶貴價值的認識,《萬裡走單騎》第二季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的獨特優勢,通過豐富的節目形态、創新的表達方式、融合的傳播管道,實作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舍萬裡、素履以往,以傳播助傳承、為國潮注活力,主流媒體奏響世界遺産在現實生活中的“活與火之歌”,“旋律”逐漸清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