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蹂躏女性當成戰利品,二戰德國投降後,歐洲人是怎麼報複德國人的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代表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三帝國滅亡,歐陸戰争落下帷幕。

德國首都柏林在經曆數月的狂轟濫炸之後隻剩下一片廢墟。成千上萬的盟軍士兵湧入這個瘡痍滿目的國家———英法美占據西部,蘇聯占據東部。

沒有彈藥、食物和水,守軍選擇放棄抵抗,躲在瓦礫之下的德國平民也隻能乖乖舉起雙手走出掩體。

蹂躏女性當成戰利品,二戰德國投降後,歐洲人是怎麼報複德國人的

盟軍士兵押送着這些第三帝國昔日的臣民。人群當中有曾經希特勒的追随者、戰争的參與者,也有不少的普通百姓。不過以前是什麼來路都無所謂了,因為現在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亡國奴”。

國家戰敗,百姓哪有尊嚴可言?

納粹政權在他執掌德國的13年裡,給世界人民降下永世難忘的滔天浩劫。血戰六年之後,德國被打敗了。對全世界受法西斯壓迫的人們來說,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但對于那些在廢墟中苟延殘喘的德國人來說,等待他們的将是一場複仇的狂歡———國家欠下的血債,終究要由國民來償還。

一、驅逐德國人

第一批遭到報複的是德僑和德裔居民。

因為曆史原因,在歐洲各國都有一些德語族群分布。最典型的就是捷克斯洛伐克,戰前該國的蘇台德區八成以上是德裔,這些人在納粹的慫恿下分裂了蘇台德區。戰争勝利後,捷克斯洛伐克自然不會放過這些内鬼反賊。

蹂躏女性當成戰利品,二戰德國投降後,歐洲人是怎麼報複德國人的

是以,捷克斯洛伐克新政府剛成立就立即驅逐德裔,兩百多萬德僑和德裔被趕得剩下二十萬,财産也被悉數沒收。其中,有不少德語人群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捷克境内的,時至今日他們仍在為重返故土而遊行抗議。

被沒收财産、驅逐出境,淪為難民,這還算好的,起碼小命是保住了。最慘的是南斯拉夫境内的德裔。

二戰期間,德軍對南斯拉夫的統治政策最為殘酷,是以受害者們決定要加倍奉還。南斯拉夫的德裔居民主要為斯瓦比人分支。戰前,南斯拉夫治下的伏伊伏丁那地區共有35萬德裔。納粹撤退時還在那裡留下了十幾萬德國僑民及其遺腹子,這些德僑大多為軍屬、殖民者、投機商人。

南斯拉夫政府認定他們有戰争罪,原因是他們在占領期間與德軍合作一起欺壓南斯拉夫各族人民。是以,德裔的公民身份被取消,私有财産也肯定是沒有了。他們被迫離開自己的住宅,與伏伊伏丁那地區的黑山、克羅地亞和馬其頓難民共用臨時住房——這些人是因為德軍發動侵略戰争才流離失所的。

幾乎每個難民據點都有專門為德國人準備的監獄。在那裡,德國人被用作苦役,時常遭到酷刑、毆打,并死于疾病和饑餓。

蹂躏女性當成戰利品,二戰德國投降後,歐洲人是怎麼報複德國人的

此外,南斯拉夫人還把一些德國人交給蘇聯紅軍,然後蘇聯紅軍把他們運到西伯利亞,充當挖礦和種洋芋的苦力。幸運的德裔會被趕回德國或者奧地利。

1944年至1946年間,死于南斯拉夫當局一系列報複行為的德國人總數為56736人。其中有240人在1944年10月的撤退行動中喪生,8049人被南斯拉夫遊擊隊處決,48447人死于監獄中的饑餓、疾病和寒冷。

蹂躏女性當成戰利品,二戰德國投降後,歐洲人是怎麼報複德國人的

二、奴役侵略者

蘇聯和德國打了四年的血戰,死了2700萬人。其慘烈程度可以用“家家挂白、戶戶開喪”來形容。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喪失,戰後重建面臨着大問題。

是以,作為戰争賠償的一種形式,蘇控區内健全的德國男人,幾乎都成為了蘇聯的苦役。

1944年,蘇聯紅軍打進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亞和捷克斯洛伐克領土。戰争部釋出了一項指令:“動員和扣押生活在這些國家領土上的所有德國人,其中包括17至45歲的男子,18至30歲的婦女,不論其公民身份如何。”

這些人都是上好的勞動力,蘇聯政府隻要提供一盤湯一片面包,接着讓他們幹一整天的苦工就行了。活着當牲口,死了當做報仇,不會有任何心理壓力。因為跟180萬在德國集中營被殘害至死的蘇聯公民比起來,這點數目不算什麼。

直到1946年,蘇聯境内關押了超過380萬名德國囚犯,其中有240萬是德軍戰俘。

蹂躏女性當成戰利品,二戰德國投降後,歐洲人是怎麼報複德國人的

他們被派去重建工廠,修建水壩、鐵路、港口等。

其中, 不乏一些幸運的,在建築工地裡的德國人就得到了工資,使他們能夠在蘇聯自食其力。例如,原國防軍士兵每月工資七盧布,前進階軍官從10盧布到30盧布不等。但這些數目很小——一罐牛奶要花兩盧布,一雙好鞋要150盧布,是以沒有特殊技能的普通戰俘必須找到生存的辦法。

而且,他們被迫每天工作16個小時,沒有節假日。清晨出發,一直做到晚上9點或10點鐘才回到營地。喝了一口湯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五點鐘接着趕往工地。

最慘的是那些被發配到偏遠地區的黨衛軍戰俘。他們要在西伯利亞的林場伐木、修建公路和鐵路。以及開采鈾、煤、鐵等礦物。

德國人在勞改營裡的死亡率很高。根據蘇聯的統計,從1945年到1956年間,有356000人死于勞改營,其中近70%的死亡發生在1945至1946年的冬季。

歐洲其他受德國迫害的國家自然不會放過這些廉價勞動力,昔日作威作福的德國人現在正被戰勝國們争先恐後地盤剝。

例如,因為戰争期間,為阻截盟軍的登陸,德軍在大西洋沿岸埋下了無數地雷,是以丹麥、挪威、法國政府讓德國囚犯進行高度危險的掃雷工作。據法國當局統計,直到1945年9月,每個月都有兩千名德國囚犯被地雷炸殘或炸死。

而淪為苦役的德國人每天的營養攝入很少,身體很虛弱,體重隻剩下50磅。

三、性報複

古代農民當兵打仗無非是為了混口飯吃。

他們的軍饷少得可憐,又要冒着生命危險四處拼殺。如果長期缺少發洩的管道,士兵們的忠誠度和積極性就會落入低谷,甚至是引發嘩變。

是以每攻下一座城池,統軍者就會“縱兵三日,以飨将士”,讓士兵們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搶錢搶糧搶女人。

蹂躏女性當成戰利品,二戰德國投降後,歐洲人是怎麼報複德國人的

這種人類軍事史上的“老傳統”一直延續到了近現代,并在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刻重新演繹。

盟軍赢了,但要怎麼樣才能讓士兵深切地感受到是自己赢了呢?那就是縱兵。強J是一種勝利者支配敵國人民的方式。戰敗國的婦女被視為戰利品。勝利者在殺害了她們的兒子、丈夫和父親之後侮辱了她們。

戰争期間,納粹德國犯下了可怕的反人類罪行,從大屠殺再到有計劃的強奸、殺害無辜婦女兒童。現在,戰局逆轉,受害者的親人們來了。當他們踏上德國領土時,德國婦女就成為了首當其沖的報複對象。

蹂躏女性當成戰利品,二戰德國投降後,歐洲人是怎麼報複德國人的

所有的盟軍,包括美國、英國和法國士兵都強奸過德國婦女。然而,與其他盟軍的強奸案相比,蘇聯要嚴重得多,畢竟這個國家受到的傷害也更深。

蘇聯人對德國人的仇恨是如此之深,以至于連蘇聯女兵也贊同男兵的行為。不僅如此,她們甚至覺得這很“有趣”。

蘇聯媒體經常用一種貶低的方式描繪德國婦女的形象,并煽動複仇情緒。蘇聯宣傳作家伊利亞·埃倫堡曾寫道:“使用武力,打破這些德國婦女的種族自豪感。把它們當作你的合法戰利品!”

在整個歐洲,軍人對婦女的性暴力随處可見。美國人視德國婦女為戰利品,就像照相機和魯格手槍一樣。他們侮辱了超過20萬德國婦女。

甚至美國軍屬陪同丈夫去德國時,都必須穿着軍裝才能避免被侮辱。

在美國占領德國的頭六個月裡,性病傳播率增加了2000%,但隻有少數士兵因其暴力行為而受到審判和懲罰。英國憲兵經常收到英國士兵強奸婦女的控訴。然而,他們沒有足夠的資源來調查和懲罰肇事者。

蹂躏女性當成戰利品,二戰德國投降後,歐洲人是怎麼報複德國人的

可怕的是,在美國占領區,食物短缺迫使德國婦女賣淫。她們還有嗷嗷待哺的孩子,隻能用性恩惠來換取食物。

“她們自願為我們脫下裙子,躺在床上,”一位坦克連的軍官說。回想起當年的所作所為,他很自豪:“我們至少有兩百萬個孩子在德國出生”。

然而,受害者不僅僅是德國人,還包括波蘭人,甚至連蘇聯治下的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人也是難逃侵犯。她們從德國集中營裡被解救出來,在回國的途中遭到士兵的二次蹂躏。

蹂躏女性當成戰利品,二戰德國投降後,歐洲人是怎麼報複德國人的

修女、少女、老妪、孕婦甚至是剛分娩的母親都會被毫無憐憫地侮辱,而占領區的女人學會了如何讓自己在晚上的“狩獵時間”消失。

年輕的女兒們連續幾天都躲在儲藏室裡。母親們直到清晨才敢上街取水,那時蘇聯士兵前一天晚上喝的酒還沒醒透。有時,最大的危險來自一位母親為了拯救自己的女兒而向俄國人出賣其他女孩的藏身之處。時至今日,老柏林人仍然記得每天晚上可怕的尖叫聲。

但反抗隻有死路一條,一些婦女選擇向某個軍銜更高的蘇軍長官獻殷勤,成為長官的“私有财産”,以保護她們不受其他士兵的傷害。

有趣的是,一些蘇聯軍官與“德國妻子”定居在一起。待到德國局勢穩定下來後,各國開始有序撤軍,令蘇聯當局感到憤怒的是,一些人幹脆不回國了,一心想着和他們的德國情人待在一起。

看到這裡,不少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蘇聯的軍紀會這麼‘壞’?”

請記住,現在是1945年。軍紀良好的戰士早都已經死在了明斯克、斯摩棱斯克、斯大林格勒、布列斯特要塞、基輔的戰場上,甚至是敵人的戰俘營裡。

蹂躏女性當成戰利品,二戰德國投降後,歐洲人是怎麼報複德國人的

那些在1941年懷着滿腔熱血響應斯大林号召、投身正義事業的蘇聯紅軍戰士,已經被沿途的遍野橫屍麻木了心智,隻剩下為同胞複仇的目标以及被長期壓抑的渴望。

而盟軍士兵看似承擔了将歐洲從法西斯手裡解放出來的“道德”使命,給德國百姓帶來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未來,但他們并不是穿着閃亮盔甲的騎士,反倒像是“披着羊皮的狼”。請記住,戰争給雙方所帶來的傷害,遠比想象中要殘酷。

文/和平之風

參考資料:

1、《在蘇戰俘的醫療和供給狀況研究(1939—1956)》,王學禮

2、《在蘇戰俘問題研究(1941-195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