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人在愛情裡“喜新厭舊”,其實是一種天性

心理學:人在愛情裡“喜新厭舊”,其實是一種天性

“水滿則溢,月盈則缺”。

人在許多事情上,其實都是“物極必反”的。

你對一個人越好,對方越是不知道珍惜;一件能讓你獲得短暫快樂的事情,你越是沉迷其中,越容易丢失自己。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将3隻貓分别關在3個小房間裡面。

第一隻貓:隻要按動按鈕,就會有源源不斷的食物。

第二隻貓:獎勵是随機性的,按動10次,會有4次出現食物,6次沒有食物。

第三隻貓:無論怎麼按動按鈕,都沒有食物出現。

結果表明,按動按鈕頻率最高的是第二隻貓。

其次是第三隻貓,最後才是第一隻貓。

這個實驗表明:

當同一刺激不斷産生的情況下,往往會降低主體對其的期待值和新鮮感。

而在愛情裡面,也是這個道理。

你投入的愛越多,對方越是不知道珍惜;并且,保持在同一個水準度的愛,往往會讓對方産生“厭倦感”。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喜新厭舊”。

心理學:人在愛情裡“喜新厭舊”,其實是一種天性

-01

人在感情中,為什麼會“喜新厭舊”?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人在許多事情上都容易喜新厭舊,三心二意。

柯立芝效應。

進化心理學中有個“柯立芝效應”。

在自然界,雄性動物與雌性動物交配後,往往會降低對彼此的新鮮感。

雄性動物會不斷尋找其餘的雌性動物,而在雌性動物中,也有一部分做出同樣的選擇。

在動物世界裡,雄性不斷跟更多的雌性動物交配,是為了繁衍後代。

而這個效應,也被用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中。

新鮮感+激情,往往影響着一個人對待感情的忠誠度和專注度。

心理學:人在愛情裡“喜新厭舊”,其實是一種天性

另外一個心理學效應,叫“古烈治效應”。

指的是:雄性動物往往存在見異思遷的行為,并且在諸多哺乳動物的身上都進行過實驗,也驗證了這個結論。

對于人類的感情來說,在跟異性相處時,我們的感情往往會受到多巴胺以及荷爾蒙的影響。

跟同一個人長時間生活下去,久而久之内心的感覺度就會降低。

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生理上,都會覺得“厭倦”。

一旦生活中出現了另外一個能夠吸引到他的異性,那麼這個人很可能三心二意。

心理學:人在愛情裡“喜新厭舊”,其實是一種天性

-02

從個人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為什麼喜新厭舊?

第一:情緒門檻值的波動

你生病了,不得不每天吃素。

堅持吃了半個月的素食,你覺得再也無法忍受了,感覺食之無味,看到素食心裡面就一陣害怕。

這個時候,如果能讓你吃一頓肉,那麼你會覺得整個人都舒适了。

這就是門檻值産生了變化。

同樣的食物,同樣的刺激,每天都放在你面前,往往會降低你内心的期待值。

當你内心的門檻值降低,一旦出現了另外一個刺激,你的激情和好奇度就會充分調動。

有些人在感情中,為何會對伴侶不忠誠?

無非就是:對伴侶的期待值和門檻值降低,失去了新鮮感。

而這種激情,又忽然被另外一個人點燃,如果這個人的道德感與責任感都比較低,他就很容易做錯事。

心理學:人在愛情裡“喜新厭舊”,其實是一種天性

第二:視覺與感覺度的“鈍化”

什麼是“情感鈍化”?

簡單來說就是:長時間盯着同一個人看,每天隻跟一個人接觸,讓你的敏感度降低了。

你每天盯着同一朵花看,久而久之,這朵花再美,再香,你也會厭倦。

每天跟夫妻做同樣的事情,說同樣的話,時間久了,你的感覺度也降低了。

這就告訴我們:

想要保持愛情中的新鮮感,想要跟夫妻之間創造更多的美好,就必須一起努力尋找生活中的未知。

不斷去探索,去挑戰,去接觸新的事物。

隻有不斷去嘗試,兩個人的感情才能始終保鮮。

心理學:人在愛情裡“喜新厭舊”,其實是一種天性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到一個觀點。

“欣賞美好和愛的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一種需要不斷去學習,去感悟的進階能力。”

動物世界,雄性和雌性之間,有更多的擇偶權,選擇權。

但人和動物最大的差別在于:人具備理智,道德感,責任感,自我的信念。

有了如此大的差別,自然也會限制一個人在感情中的理智與行為。

當你感到跟夫妻之間的感情出現了問題,不妨試着慢下來。

找出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所有愛情的延續和穩定,都離不開兩個人共同的投入跟努力。

心理學:人在愛情裡“喜新厭舊”,其實是一種天性

今日話題:

你覺得,人為什麼會“喜新厭舊”?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