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戰功赫赫的湯和為什麼沒有被封呢?

東瓯襄武王、信國公湯和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發小之一。除了他之外還有江夏侯周德興,這二人還光着腚的時候,就跟着朱元璋在一起活泥巴玩了!更重要的是,湯和還是朱元璋的“革命引路人”,當年把朱元璋拉進紅巾軍隊伍裡去的正是湯和!時為千總的湯和甚至不惜屈尊、給彼時隻是一名小兵朱元璋當起了“跟班”。在後來的日子裡,湯和一直都是朱元璋的嫡系中的嫡系,他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遠不是常遇春、馮勝、鄧愈那些“外來戶”可比的。說他是“明朝的盧绾”,似乎也并不為過,但他的結局要比與漢高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那位發小盧绾好多了……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戰功赫赫的湯和為什麼沒有被封呢?

可是,為何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時,湯和卻連個公爵都沒有撈着、隻被封為了中山侯呢?朱元璋公開給出的答案是湯和“嗜酒妄殺、不由法度”。這也能算是理由嗎?常遇春要是沒死,聽到這個理由,估計得笑抽抽了……嗜酒、殺降,常遇春哪一樣沒幹過?很顯然,朱元璋給出的這個理由隻是用來搪塞世人的借口罷了。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戰功赫赫的湯和為什麼沒有被封呢?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湯和作為地位僅次于“開國六公”的第一侯爵,是否可以封公爵、本就在朱元璋一念之間,洪武三年朱元璋如果多放一個公爵名額,那他鐵定就是“開國第七公”!那麼,為何朱元璋最終卻沒有給湯和這個公爵呢?讓我們先開看看洪武三年朱元璋所封的公爵是哪六位?李善長、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這其中,常茂之是以能夠受封公爵,不是因為軍功、而是因為他老子常遇春。說白了,常茂是頂了他老子常遇春的缺,他的這個公爵其實就是常遇春的。常茂的鄭國公雖名為首封、事實上等于是承襲,對此朱元璋也毫不避諱。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戰功赫赫的湯和為什麼沒有被封呢?

▲開平忠武王、鄂國公常遇春畫像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親外甥兼養子,在明王朝開元建國之前,朱元璋是把他當親兒子養的,李文忠甚至連姓氏都随了母姓、被娘舅朱元璋将名字改為了朱文忠。要是他真的姓朱、跟朱文正一樣是朱元璋的親侄子而不是親外甥,那他妥妥的就是第二個靖江王!奈何,他終究是外甥、是異姓,在明王朝即将開元建國之時,為了避免将來生出不必要麻煩,朱元璋最終還是決定讓他“認祖歸宗”、重新改為了李姓。作為彌補,朱元璋給外甥一個公爵理所當然!更何況,李文忠本身就是明王朝的開國元戎、戰功赫赫,就算不是朱元璋的親外甥,憑着軍功受封公爵,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作為朱元璋唯一的親外甥,把他擺在公爵的位置上,誰也挑不出什麼刺兒來。他要不是朱元璋的外甥、而是侄子,那恐怕就不是公爵的問題了,是要直接封王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戰功赫赫的湯和為什麼沒有被封呢?

▲岐陽武靖王、曹國公李文忠畫像

除了這兩位之外,常遇春、馮勝、鄧愈都是早年間帶着隊伍投靠朱元璋的“原始股東”,雖沒有當初跟着朱元璋離開郭子興、另立門戶的“淮西二十四将”那麼貼己,但好歹人家是最早“入股”的一批“原始股東”,朱元璋必須給個說法!差別對待也就不足為奇了。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戰功赫赫的湯和為什麼沒有被封呢?

至于李善長,他是明王朝的開國第一文臣。正所謂“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朱元璋把李善長擺在第一公爵的位置上,其實就是在明确昭告天下:新生的明王朝将延續曆朝曆代以文治天下的傳統。再說直白一些,其實就是借此收買天下文人士子之心。是以,李善長的公爵是必須要給的,絕不能吝啬。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戰功赫赫的湯和為什麼沒有被封呢?

換句話說,在朱元璋最嫡系的班底——“淮西二十四将”中,隻有徐達一個人入選了公爵。這個其實也好了解,公爵中總不能一個朱元璋的“自己人”都沒有吧?彼時,“淮西二十四”将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徐達,不管這是不是朱元璋有意為之,彼時徐達的地位排在湯和之上是事實!是以,朱元璋要在“淮西二十四将”中選一個人擺在公爵的位置上,那就隻能是徐達、而不是湯和,除非朱元璋增加公爵的數量。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戰功赫赫的湯和為什麼沒有被封呢?

▲中山武甯王、魏國公徐達畫像

很顯然,朱元璋并沒有增加公爵數量的打算。都是刀頭舔血、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開國元戎,誰也不比誰低人一等!朱元璋如果為湯和破了例,那其他人呢?總歸是能夠找出可以破例的理由的,朱元璋到底封是不封?真要是如此,你也想當公爵、他也想當公爵,朱元璋就不好處理了。隻有将湯和擺在侯爵的位置上,才能堵住悠悠衆口!誰再争,朱元璋隻要一句話就能把他們怼回去:“你們對照一下湯和,你們是比他功勞更大、還是比他跟我老朱關系更鐵?”此即所謂“一侯鎮衆侯”!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戰功赫赫的湯和為什麼沒有被封呢?

▲東瓯襄武王、信國公湯和畫像

不得不說,朱元璋對自己的這位發小還是很了解的。他知道湯和是個不争之人,别說是給他封一個侯爵,就算是給他一個伯爵,湯和也會欣然接受,至少在人前他肯定會如此。要知道,湯和可是明王朝第一個主動交出兵權的開國元戎!換作是其他人,恐怕朱元璋就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戰功赫赫的湯和為什麼沒有被封呢?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出于壓制“巢湖水軍”勢力的需要。“巢湖水軍”勢力是朱元璋麾下除“淮西二十四将”和常、馮、鄧等“原始股東”之外,另一股實力和軍功都相當有存在感的派系!當年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靠的就是他們。但他們與其他幾個派系有一個最大的差別,那就是他們最初投降的是郭子興的兒子郭天叙,在朱元璋搞掉了郭天叙之後,這幫人才最終投靠朱元璋。對于他們,朱元璋一直都是且用且防的。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朱元璋找了各種理由、挑了各種毛病,總而言之就四個字——不給公爵!可挑了别人那麼多毛病,而“自己人”一點毛病不挑總說不過去吧?為了安撫“巢湖水軍”勢力,朱元璋也隻能是拿跟自己關系最親近的發小湯和“開刀”了,數落了湯和的一大堆不是并把他安排到了侯爵的位置上,進而堵住了“巢湖水軍”勢力的嘴——“我老朱的發小兼‘革命引路人’湯和都隻是個侯爵,你們還叫喚什麼?”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戰功赫赫的湯和為什麼沒有被封呢?

當然,湯和嗜酒也是事實,尤其是黃湯灌多之後,就有些口不擇言了。該說的、不該說的,就這麼一股腦兒全都說出去了。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天下哪有不透風的牆?這些話經過有心之人的添油加醋之後,又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裡。雖說朱元璋對湯和這位發小總體上是信任的,但朱元璋也是人、心裡面終究還是會有些芥蒂的。這或許也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沒有給湯和封公爵的原因之一吧,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否則後來朱元璋真心沒有必要再給湯和晉封信國公、追贈東瓯王,不是嗎?朱元璋的公爵、侯爵排名看似随心,實際上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作出的決定!說到底其實還是那四個字,也是曆朝曆代帝王們慣用的伎倆——權力平衡。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戰功赫赫的湯和為什麼沒有被封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