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學大師陳寅格與魯迅同窗兩年,卻隻字未提,什麼原因導緻不和?

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傅斯年

國學大師陳寅格與魯迅同窗兩年,卻隻字未提,什麼原因導緻不和?

魯迅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創始者,在東方文化領域有着極高的地位和影響。并且在國小國文課程中,有很多篇是魯迅寫的散文節選。對于魯迅,并不陌生,但作為魯迅的同窗好友陳寅恪很多人對他并不了解。他是我國國學大師,是百年清華四大哲人之一,是我國著名的史學大家。

雖然兩人是昔日同窗好友,但是陳寅恪卻對魯迅隻字不提,直到晚年才說出了原因。

一、初次相識兩年同窗

陳寅恪出生于1890年,是湖南長沙人。家中是當時清朝末年有名的名門望族。陳寅恪的父親是清末四公子之一。從小就受到家族思想的影響,陳迎客打好了深厚的國學底子。

1902年,

12歲的陳寅恪跟随哥哥陳衡恪到日本留學。而當時魯迅也在這一艘由南京出發去往日本的船上。

魯迅和陳寅恪也開始相識,到達日本後,兩人都去往東京弘文學院這個剛建校不久的學校學習日語。直到1904年,兩人從東京弘文學院畢業。

在弘文學院上學期間,兩人不僅是同校好友,并且還住在了同一間宿舍,可以說兩人朝夕相處了兩年。由于當時魯迅與陳寅恪年齡相仿,并且兩人的床是相連的,關系十分密切。

了解魯迅的人都知道魯迅這一生罵了無數令他不開心的人。上到總統下到學生不管是誰隻要他不開心就會罵,

但細數他這一生罵過的人中,卻唯獨沒有陳寅恪這位同窗兩年的同學

國學大師陳寅格與魯迅同窗兩年,卻隻字未提,什麼原因導緻不和?

二、回國後初次相聚

由于陳寅恪的家族是當時清末時期有極高地位的名門望族,家中手握重權,是以

陳寅恪回國後便擔任了蔡锷的秘書

,也就是這一個短短的經曆,也是陳寅恪和魯迅來往頻繁。當時魯迅剛剛出版了一本由陳寅恪的兄長陳衡恪為其寫的書名《域外小說集》。

清明節過後,魯迅拿了他寫的書籍來到蔡锷将軍府。

當他到達将軍府時陳寅恪還在一堆卷宗裡埋頭苦寫,并沒有發現魯迅的到來。

直到魯迅主動與他打招呼時,他才擡起頭來看魯迅,并且半天都沒有回過神來。直到魯迅把幾本小說集放在他面前時,他才有所反應。随後便吩咐門房準備了兩杯熱茶,兩人便坐下喝着茶,聊了一會兒天。

魯迅把他自己所寫的小說集放在陳寅恪的面前,并讓他有時間閑暇的時候可以看一看,翻一翻。陳寅恪将其中一本小說集拿起來,看了幾眼并對魯迅說你之前不是很喜歡看外國小說嗎,而且還為此不來上課,

你的外文翻譯,估計就是那時候打下了基礎吧。

國學大師陳寅格與魯迅同窗兩年,卻隻字未提,什麼原因導緻不和?

魯迅卻跟他說他心思并沒有在學習上,他是公費上學,朝廷是要看他的聽課記錄的。但是後來回國結了婚之後,各種花費錢就不大夠用了。陳寅恪說你不是會寫稿子嗎,日子過得還是不錯的。魯迅回到雖然日子過得還不錯但是與你們這些世家子弟還是沒法比的。

三、人生最後一次相談

後來陳寅恪在蔡鄂将軍府工作了三個月左右便辭職了。而是選擇再次出國深造,當他準備離開北京的時候,來與在教育部工作的哥哥陳衡恪告别,順便也同魯迅打了個招呼。幾個人便在附近的一家飯店為陳寅恪送行。

陳寅恪與魯迅還回憶起了當年在日本留學的生活

,甚至兩人都感慨了起來。陳寅恪覺得那時候魯迅讀了很多書籍,知道了侵略中國的敵人。對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見解。

當時魯迅的思想對陳寅恪影響極大,

并且在與父親的書信中經常提到魯迅的言論。後來兩人還回憶起了很多事情,比如兩人在日本受到的冷落與歧視。

國學大師陳寅格與魯迅同窗兩年,卻隻字未提,什麼原因導緻不和?

四、對魯迅隻字不提

陳寅恪

在北京教育部附近飯館與魯迅相聚之後,兩人便再沒有了聯系

。陳寅恪在外時,對魯迅沒有隻言片語,但是魯迅在日記中卻經常提起這個自己曾經最好的朋友。

作為我國著名的兩位文學大師級人物,昔日的同窗好友,如今卻斷了往來,這令人很費解

有人猜測是因為陳寅恪不想參與政治,而當時的魯迅名氣越來越大,并且魯迅是用筆救國,兩人道不同,而不相為謀。這估計就是陳寅恪對魯迅隻字不提的原因吧。當然也不僅僅隻是這一個猜測,也有人認為兩人性格不同,陳寅恪為人處事比較低調,而當時魯迅被稱作民族之魂。

衆人對此一直猜測着,直到了晚年,

陳寅恪才說出了真正的原因由于魯迅的名氣越來越大,他擔心會被國人誤認為自己是無聊之徒,才沒有提及魯迅。

國學大師陳寅格與魯迅同窗兩年,卻隻字未提,什麼原因導緻不和?

五、任教生涯與研究成果

回國之後的陳寅恪,在清華擔任研究院的導師,并且被稱為清華三巨頭之一。不僅在清華任教,他還在我國著名的很多大學中都有擔任過導師。

并且在1939年還被英國牛津大學聘請為漢國文學的教授。還被牛津大學授予了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的職稱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他在我國擔任了多份要職。

逝世于1969年,享年79歲

陳寅恪在學校任教期間,對學生的生活以及就業問題極其關心。

他在教學上反對學生死記硬背,對一些老師所使用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很是反對。他傾向于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思考。他在任教期間為我國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為我國的未來發展添磚加瓦。他衆多學生中就有較為著名的季羨林等。

國學大師陳寅格與魯迅同窗兩年,卻隻字未提,什麼原因導緻不和?

陳寅恪長期緻力于曆史文學的研究工作。他分析了東漢以後政治演變的基礎。

他是魏晉南北朝曆史研究的第一人。

并且在這段研究中提出了很多精辟獨到的見解。他從多方面進行分析,将研究深入。并且提出了民族與文化關系方面的論點。

可以說他對研究中華民族文化融入史有着重要的意義。

不僅是東漢時期的曆史,他還分析了隋唐明清。為我國曆史文學研究提供了許多價值的成果。

并且在分析明清文學研究中還寫了一本著作《柳如是别傳》,

這部作品反映了明清時期的政治社會狀況。

這本書的出版可以說是陳寅恪在曆史方面思想的結晶。

國學大師陳寅格與魯迅同窗兩年,卻隻字未提,什麼原因導緻不和?

陳寅恪獨自一個人走過了一條漫長無盡的學習研究之路。依靠着自己對研究的一份執着,最終成為了一代文學大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