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合肥│合肥這些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二)

盼望着,盼望着,2022年的鐘聲敲響了……

第一縷曙光喚醒了人們對于2022年的期盼,時間已進入臘月,春節的腳步也在臨近。在這千姿百态千年傳承的儀式中,民俗連接配接着昨天與今天,打通了古往今來的平淡日常,這是文化的積澱,更是底蘊的升華。

有着千年悠久曆史和獨特地理位置的合肥,依然存留着衆多燦爛豐富的民俗文化,在合肥人的生活中可見一斑,當期盼與曆史聯結,那些自古傳承而來的美好心願,照亮着每個合肥人心中亘古不變的美好期待。

舞動中的年味

代代相傳中踐行感恩美德

“長蛇出海”“走經折”“搖大車”“四蟒翻身”“盤寶塔”,一個個精彩的洋蛇燈造型都在向村民訴說着一個古老的傳說。

鑼鼓震天,洋蛇蜿蜒,一條巨蟒盤旋而上,碩大的嘴裡伸吐着紅色的閃電似的蛇信,一層層盤卧如寶塔的粗壯身軀,掃帚一樣有力散開的尾巴,整個隊伍陣勢恢弘,威儀赫赫,讓觀者産生無形的敬畏感。

去年春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大邵洋蛇燈都會在肥東縣包公鎮小包社群大邵中心村潛龍宮廣場驚豔起舞。

文化合肥│合肥這些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二)

舞動洋蛇燈。

正月十五,這支由120名青壯年組成的洋蛇燈舞隊在村莊裡穿行,104米的洋蛇燈從潛龍宮探出身子,随後一個個經典的動作輪番登場,洋蛇在翻湧中引起周圍人群的驚歎,當它擺起長尾開始遊街時,人群便跟随蛇燈一齊湧入街頭,霎時間人山人海。

據大邵洋蛇燈第十代傳人邵傳付介紹,大邵洋蛇燈起源于元末明初的一個動人傳說。六百多年前,邵姓婆媳為躲避元兵迫害,在東山一個山洞裡栖息。不巧,正好遇見明兵追趕元兵,元兵見到這一山洞也到山洞藏身,見婆媳二人,欲圖不軌。正當婆媳反抗時,突然狂風大作,雷電交加,暴雨傾盆,一條數丈長的白蟒飛下山崖,直撲山洞,口吐蛇珠,直逼元兵,元兵驚散逃遁,婆媳得救,相安無事。三月後,媳婦生下一子取名“思明”。當邵思明18歲時,母親告之其事,為知恩圖報,發動全村紮洋蛇燈玩耍,紀念這一逢兇化吉的事件,這一故事印證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儒家思想理念。

文化合肥│合肥這些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二)

圖自合肥日報 張大崗/攝

邵傳付說,以前洋蛇燈的規矩為每18年玩一次,每玩一次相應的增加一節燈把(1.60米),經過幾百年的時間,大邵村的洋蛇燈燈把已增加到40多節,總長度達104米,舞動起來氣勢磅礴,燈火通明,很是氣派。據了解,洋蛇燈之是以會18年才玩一次,是因為每18年會有一代人出來,在以前經濟困難時,搭制洋蛇燈所用的布和材料是每家每戶湊來的,18年的累積制作而成的洋蛇燈成為一代人的精神寄托。當新的一代蓬勃生長,舉起厚重的蛇身,老一輩陪伴左右,給予新人技術上的指導,這是一場代代傳承的祈福儀式。

如今随着時代的變遷,為更好傳播“洋蛇燈”技藝,大邵洋蛇燈逐漸改變18年舞一回的習俗,轉為按需表演,但蛇燈的長度依然是遵循18年增加一節的習俗。

工藝複雜的洋蛇燈是大邵自然村二十代民間藝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據包公鎮宣傳辦、民生辦主任黃燕飛介紹,在玩洋蛇燈之前,會提前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準備制作,從蛇珠到蛇頭至蛇身及蛇尾,紮制技巧均不相同,難以被現代機器生産所代替。從綁、紮、鑿、勾到翹、壓、襯,全憑老藝人,口傳手教,師徒傳承,伴随着“長槌”“十番”等鑼鼓樂的伴奏,這一獨具匠心的藝術形式構成了這場精彩的金蛇狂舞。黃燕飛告訴記者,舞洋蛇燈展現了一種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儀式感,“在老祖輩的傳承儀式中,也象征着對感恩這一傳統美德的踐行”。

文化合肥│合肥這些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二)

而在合肥各地區,民俗藝術源遠流長,行至長豐縣,不論是下塘鎮的火獅子,還是水湖鎮的踩街,傳統藝術為人民的生活增添了别樣的文化色彩。作為一種行進的活動,耍龍燈舞獅子是長豐縣過年時特色的民俗活動,龍燈在前,鑼鼓、舞獅子、旱船、小犟驢在後,順着前方一路走到頭,走街串巷,又或是在廣場上做一些大(小)圓場,别開生面的表演引得街坊鄰居在鞭炮齊鳴中争相觀賞。

古時候,人們把獅子視為“吉祥之獸”,消災化吉,能鎮邪惡。其“獅子身長七尺,披五色毛,引獅者衣雜彩,手執繩,戲耍球一,五色”。“舞獅子”演出一般選在每年的正月十四那天,一家一戶拜年讨賞。“在過去農村的房檐上,戶主會在上面插一些年貨和壓歲錢,舞獅子的人可以站起來将其取下,讨個新年吉利,圖個熱鬧開心。”長豐縣政協常委林家俊對當地民俗頗有研究,他介紹,下塘火獅子與其他“舞獅”卻有不同之處,主要是其能夠在噴火中起舞,是合肥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

文化合肥│合肥這些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二)

下塘火獅 圖自文藝合肥

“作為南北文化交接之地,這裡許多的民俗活動基本都是移民們從外地帶過來的,旱船、犟驢等都是北方帶過來的,舞獅子是南方帶過來的。”林家俊說,南北民間文化的互動碰撞,再将長豐縣特有的人文鄉土文化視為當地民俗文化的精神核心,具有南北大融合這一時代特征的民俗文化為長豐的新年帶來節慶的傳承與精神的洗禮。

食物中的年味

舌尖上品不盡的鄉愁

新年已到,春節将至,最近不少肥東人家選擇來到包公家宴大食堂舉行家宴,在廉潔與節約的良好風氣下,孕育着合肥人對新年的美好期盼。

這裡的菜品雖然是家常菜,但是每道菜都賦予了嶄新的寓意,與合肥人的民俗、包公故事密切相關。“紅燒魚”叫做“魚躍龍門”,“香菜拌花生米”被稱為“相伴一生”,“糯米蓮藕”稱作是“無私雪花藕”,18道寓意着喜慶、清廉和奮進的佳肴,點燃了平凡日常中的一點光亮。

文化合肥│合肥這些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二)
文化合肥│合肥這些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二)

圖自清風肥東

一進入臘月,人們便紛紛置辦各種各樣的年貨,炒貨是合肥人過年期間必不可缺的食物。農曆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根據《合肥市志》中記載,舊時,合肥民間在小年當天,除了要備辦豐盛菜肴,還要舉行祭祀“竈神”的活動,是以合肥民間又将“小年”稱為“祭竈日”。家家戶戶都會将炒米和麥芽糖攪拌均勻,再捏成橢圓狀制成炒米糖。

不論是除夕守歲時一家人圍坐在火塘邊烤火談天,還是舊時辭年孩子挨家挨戶地拜年,不同口味、各式各樣的炒貨糕點都成為必備的美味。被稱為“炒貨大王”的“陶永祥”炒貨打造出以“香、脆、酥”為特色的地方炒貨,便能勾起老一輩人的鄉愁。這一起源于“小陶村”的自然手藝,經過四代傳承,研制出的花生酥、奶油花生米、生姜糖等成為合肥百姓捧在手上、香在口上的地方名優土特産。“炒貨大王”的背後是以前農閑時陶姓村民對“糖食”技藝的精雕細琢。

文化合肥│合肥這些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二)

(百年老字号“陶永祥”的炒貨 李福凱/攝)

城隍廟是年貨儲備的集中地,在這裡記者看到史記炒貨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47歲的第三代傳人史銳告訴記者,從爺爺那一輩開始家裡就從事炒貨生意,三代的傳承讓炒貨的滋味愈發深入合肥人心中,元旦售賣的十幾種糖食都是過年家家戶戶十分青睐的口味,其中芝麻糖和花生糖甜而不膩的口感,吸引着老中青三代人的到來。

民以食為天,經過幾千年的曆史變遷,各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民俗,每到不同的節點,老百姓們都知道要準備契合節氣的食物。合肥民俗學會會長陸勤學說,入冬時節腌制香腸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從江蘇、上海引進的習俗,從城市影響至江淮農村地區,“灌香腸作為合肥的老味道,承載着廬州的曆史文化、合肥人的童年記憶、故鄉的風情和濃濃的年味,有着圓滿、富裕的寓意”。

文化合肥│合肥這些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二)

臘肉臘腸是合肥人過年必不可少的。李潤媛 攝

灌香腸看似簡單,實際上家家有自己的“秘方”。包河區吳大塘菜市場裡,70歲的王奶奶說,豬肉一定要選擇肥瘦相間的,在把肉攪碎後按照一定比例加入鹽、糖等基礎調味料,根據個人口味還可以加入其他調料,攪拌均勻,把它們灌進腸衣裡,在風幹物燥的隆冬曬上幾天,最後用牙簽戳幾個孔将氣散出來,這樣做出來的灌香腸又幹又香又好吃。能夠在阖家團圓的日子裡吃上這麼一口鹹香,滿滿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作為一個地域的記憶載體,廬州的民俗陪伴着每個合肥人的成長,成為百姓們不可或缺的貼身“老棉襖”。在生機勃勃的春日裡,新年民俗也被時代賦予了厚重的底蘊與嶄新的核心,承載着植根在合肥人心中的精神養料,或許讓民俗藏于民間,是最好的傳承方式。

文化合肥│合肥這些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二)

江淮晨報全媒體釋出中心出品

合肥報業全媒體見習記者/李潤媛 邵曉傑

本版圖檔除署名外均由采訪者供圖

點和轉發擴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