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裡巴巴海外新動作!投資了一家黑科技時尚公司

近日,阿裡巴巴集團對一家名為Ordre的奢侈品服飾網站進行了戰略投資,但具體投資金額未對外披露。

據外媒Drapers報道,阿裡巴巴表示,這一投資意味着其在全球時尚版圖的擴張上又邁出了一步,進而更好地“連接配接中國高淨值消費者和全球奢侈品資源”。

這家名為Ordre的公司,到底是什麼來頭吸引了阿裡巴巴?

阿裡巴巴海外新動作!投資了一家黑科技時尚公司

黑科技色彩濃郁的時尚公司

2015年,西蒙·洛克(Simon P Lock)和妻子克裡斯汀·洛克(Kirsten Lock)一起,創立了Ordre。夫妻倆都在時尚界浸淫多年——西蒙因為創辦了澳洲時裝周而出名,克裡斯汀則擔任過《時尚芭莎》雜志的造型總監。

據外媒《Business of Fashion》報道,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西蒙深深體會到,要将全球的買手吸引到悉尼來,是多麼地不容易。這讓他下定決心,要創造一個不一樣的時尚公司,而利用網絡平台去解決現實中的痛點,在他看來,是再明顯不過的訴求。

正因如此,Ordre從誕生之初,就具有網際網路基因和濃烈的“黑科技”既視感。在Ordre的官網上,可以看到線上展示間(online showroom)、虛拟現實等不同工具。其中,線上展示間提供不同體型的模特,讓買手們可以360度觀看試穿效果;虛拟現實裝置,則讓買手們身在辦公室,就能獲得坐在時裝周第一排的視覺效果。這讓他們不必再親自趕到時裝周現場,或者跑到線下實體店去看貨、采購。

阿裡巴巴海外新動作!投資了一家黑科技時尚公司

在西蒙看來,雖然如今的交通很便捷,但買手們不可能任何時候都在現場。但在Ordre上,買手們卻随時可以看到一切時尚資訊和産品,閱讀對設計師的采訪,并且下單。

此外,Ordre的模式,還解決了時尚行業中的另一個痛點。在傳統的時尚采購模式中,小精品店和年輕的品牌,因為負擔不起實體展示間的成本,往往會被忽略。當買手們需要跨國采購時,這一問題就會被放大。但在Ordre上,即使是獨幕喜劇牌,也能獲得和大牌一樣的關注。

如今,平台上有來自93個國家的7800多名買手,他們為包括Net-a-Porter, Saks Fifth Avenue等在内的奢侈品平台進行采購。同時,大約有156名設計師和2700家零售機構在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産品。

Ordre 至今尚未盈利,但在今年年底,西蒙預計其可以達到5億美金的交易總額,這也将是2017年交易總額的10倍以上。至于公司的盈利模式,其實也很簡單:設計師需要根據SKU的數量,每月向平台繳納一定費用。同時,每成交一單,設計師們還要繳納7.5%的傭金。相比線下實體店高達20%的傭金,這能為設計師節省不少成本。

Jillian Xin是一位來自香港的資深買手,她表示,自己就是在Ordre的平台上,發現許多年輕設計師的。“我認為Ordre為新興設計師開辟了新的戰場,用科技為其賦能。”她說。

阿裡巴巴海外新動作!投資了一家黑科技時尚公司

阿裡巴巴的時尚“野心” 

“阿裡巴巴作為世界領先的科技公司之一,以及中國市場的上司者,(它對我們的戰略投資)是對我們願景非常重要的背書。”西蒙在官網上發表的公開信中說。

對于Ordre來說,和阿裡巴巴的合作,可以擴大其在中國市場上的影響力。來自麥肯錫的資料顯示,到2025年,中國将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占比高達44%。

而對阿裡巴巴來說,Ordre無疑是其布局奢侈品領域的又一重要動作。這不僅僅是因為奢侈品本身是個足夠大的市場,也因為在競争中,阿裡巴巴想要占據制高點。

天貓服飾總經理爾丁對《Business of Fashion》表示,希望創造一個新的引擎,和一個理想的場景,去和更年輕的消費者進行對話。“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去了解那些年輕消費者的需求,其中,奢侈品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選項。”爾丁指出,目前天貓上60%的活躍使用者,年齡小于30歲,而他們都是“技術控”,對360度虛拟試衣這樣的創新很有熱情。

去年,阿裡巴巴旗下的天貓,上線了專門針對奢侈品的虛拟app Luxury Pavilion,包括Burberry、紀梵希在内的50多個奢侈品牌入駐。如今,阿裡巴巴方面希望能利用Ordre的技術,引入更多品牌,并嘗試直接對消費者進行銷售。

西蒙也表示,自己對未來可能拓展的B2C領域感到“非常興奮”。他表示,阿裡巴巴和Ordre的合作建立在一系列的基礎之上,包括授權、保護奢侈品牌的DNA, 透明順暢的物流體系等。“随着數字化程序不停地在時尚領域加速,我們和阿裡巴巴之間的合作,充滿了想象空間。”西蒙說。

阿裡巴巴海外新動作!投資了一家黑科技時尚公司

Ordre官網上創始人西蒙的公開信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5-24

本文作者:倪轶容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天下網商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