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竹林七賢簡介

作者:一琴一茶平一餘生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鹹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衆在竹林喝酒,縱歌。玄學強調超越自然和宇宙本體之上的“道”、“無”的精神追求和哲學境界。玄學的興起與漢末社會危機的加深、漢王朝的解體和經學的衰敗有重要的聯系,因受正始玄學的影響,嵇康等名士的荒誕異行實為釋私顯公的表現,自我意識、精神的覺醒和提升。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展現“竹林玄學”的狷狂名士風流自得的精神世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僞。嵇康:善古琴,作品有《琴賦》《聲無哀樂論》《難自然好學論》《養生論》《與山巨源絕交書》《贈秀才入軍詩》。阮鹹:制作了同名樂器——“阮鹹”,精通音律,然而在文學方面沒有留下作品劉伶:好飲酒,傳世作品《酒德頌》向秀:竹林七賢瓦解之後,寫有《思舊賦》阮籍:傳世作品《大人先生傳》,風格與劉伶《酒德頌》相似,詩存《詠懷詩》八十二首,著有《達莊論》《為鄭沖勸晉王箋》等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态度為司馬氏朝廷所不容,最後分崩離析: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竹林七賢最後各散西東。他們的創作雖與建安文學有明顯的不同,普遍出現危機感和幻滅感,但仍然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現實,在基本精神上還是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的。當時社會處于動蕩時期,司馬氏和曹氏争奪政權的鬥争異常殘酷,導緻民不聊生。文士們不但無法施展才華,而且時時擔憂生命,是以崇尚老莊哲學,從虛無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尋找精神寄托,用清談、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竹林七賢”成了這個時期文人的代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