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文/圖 馮池友

提到收藏,人們往往會聯想到

古董陶器、名人字畫、

古典家具、出土文物等。

其實,民間的收藏五花八門。

我是一位雜藏愛好者,收藏愛好始于20世紀70年代後期。藏品是大衆化、普及型的,門類品種有火花、郵票、錢币、煙标、報刊、地圖、門票、信封、利是封、旅遊簡介、明信片、戲橋、獎券、徽章、請柬、賀卡、照片等等。

我的收藏歲月

有了愛好,就努力追求。一些随手可得的,就主動收集;一些要通過挖掘的,就勤奮索取。幾十年的業餘收藏,對新會本土傳統文化、曆史物件、建築變遷、城鄉建設、地标發展、風土人情、社會情感等等,我也有所側重,進行了大量的收集、拍攝、記錄,慢慢就積累了較多的藏品,而這些藏品,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曆史特征,是不可複制的。

就新會的行政區域、地域名稱來說,僅僅幾十年,變化如此快如此大,是人們始料不及的。新會從縣變成市,由市變成區,期間所發行的行政地圖、招牌标志、信封便簽等,一刷而過。為儲存時代的記憶,我為之收藏了新會在縣、市、區時期的地圖;有一些新會的行政機關、企事業機關、個體工商戶的信封;還有一些新會多年印刷的報刊、僑刊……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在我收藏的衆多報刊中,有一份1954年12月29日的《南方日報》,頭版報道《新會農民已出售餘糧八千多萬斤》,彰顯珍貴。

20世紀90年代後期,因會城河綜合整治工程,浐灣路需要進行改造,為記錄浐灣路南側拆除之前的曆史建築、曆史風貌、曆史風情、曆史景觀,在會城鎮的支援下,我牽頭組織舉辦了“悠悠浐灣情”攝影比賽,公開向社會征稿,獲獎作品全部送交浐灣社群收藏儲存。1995年會城河覆寫工程動工,得知資訊後,我又對河口到上淺口數公裡的會城河道進行拍攝,足足消耗近10仝菲林(300多張),尤其是橫跨會城河近10座水泥橋、鐵橋、簡易橋盡入鏡頭,不可再生的建設曆史得到了有效收藏。

近幾年來,本着保護本土文化曆史印記的念頭,我十分關注新會本土曆史文化的收藏,跑遍了新會全部鎮街和大部分村居,拍攝了新會的老井、古橋、牌樓、古塔、古閣、碉樓,并編寫圖文并茂的報告文學,先後在《新會僑報》、新會僑報社微信公衆号和騰訊新聞、新會電視台、搜狐網等媒體平台上發表刊載。我還持續跟蹤拍攝新會的祠堂、紀念碑亭、名人故(祖)居和搶救性地拍攝新會的蚝殼屋、紅毛泥屋、騎樓等,拍攝作品成為新會曆史資料收藏,我也算是盡了一份社會責任。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本土物品收藏之外,我對煙标、地圖情有獨鐘,廣泛獵取。凡是外出,我已經養成了習慣,所到之處,首項“任務”就是尋找當地地圖和收集當地産的煙标。别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小物品,往往能令我為之興奮,我可以從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收藏物品當中,細細品味着背後的故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正值我國經濟困難,許多華僑彙款回國,或通過香港間接轉彙,形成了大量的“僑批”,也造就了大量的收藏品。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經過幾十年的收藏歲月的積累,我的收藏門類越來越多,藏品也越來越豐富,茶餘飯後,閑來無事,欣賞一下藏品,就似品讀着一部豐富多彩的曆史教科書。通過收藏、品鑒,陶冶了性情,增長了知識,結交了朋友,開闊了視野,得到了收獲。1998年2月,我被吸收為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我的收藏歲月

本期内容在2021年12月31日《新會僑報》上刊登

我的收藏歲月

營運 |新會區融媒體中心新媒部

1月5日《新會僑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