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文/图 冯池友

提到收藏,人们往往会联想到

古董陶器、名人字画、

古典家具、出土文物等。

其实,民间的收藏五花八门。

我是一位杂藏爱好者,收藏爱好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藏品是大众化、普及型的,门类品种有火花、邮票、钱币、烟标、报刊、地图、门票、信封、利是封、旅游简介、明信片、戏桥、奖券、徽章、请柬、贺卡、照片等等。

我的收藏岁月

有了爱好,就努力追求。一些随手可得的,就主动收集;一些要通过挖掘的,就勤奋索取。几十年的业余收藏,对新会本土传统文化、历史物件、建筑变迁、城乡建设、地标发展、风土人情、社会情感等等,我也有所侧重,进行了大量的收集、拍摄、记录,慢慢就积累了较多的藏品,而这些藏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特征,是不可复制的。

就新会的行政区域、地域名称来说,仅仅几十年,变化如此快如此大,是人们始料不及的。新会从县变成市,由市变成区,期间所发行的行政地图、招牌标志、信封便签等,一刷而过。为保存时代的记忆,我为之收藏了新会在县、市、区时期的地图;有一些新会的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的信封;还有一些新会多年印刷的报刊、侨刊……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在我收藏的众多报刊中,有一份1954年12月29日的《南方日报》,头版报道《新会农民已出售余粮八千多万斤》,彰显珍贵。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会城河综合整治工程,浐湾路需要进行改造,为记录浐湾路南侧拆除之前的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历史风情、历史景观,在会城镇的支持下,我牵头组织举办了“悠悠浐湾情”摄影比赛,公开向社会征稿,获奖作品全部送交浐湾社区收藏保存。1995年会城河覆盖工程动工,得知信息后,我又对河口到上浅口数公里的会城河道进行拍摄,足足消耗近10仝菲林(300多张),尤其是横跨会城河近10座水泥桥、铁桥、简易桥尽入镜头,不可再生的建设历史得到了有效收藏。

近几年来,本着保护本土文化历史印记的念头,我十分关注新会本土历史文化的收藏,跑遍了新会全部镇街和大部分村居,拍摄了新会的老井、古桥、牌楼、古塔、古阁、碉楼,并编写图文并茂的报告文学,先后在《新会侨报》、新会侨报社微信公众号和腾讯新闻、新会电视台、搜狐网等媒体平台上发表刊载。我还持续跟踪拍摄新会的祠堂、纪念碑亭、名人故(祖)居和抢救性地拍摄新会的蚝壳屋、红毛泥屋、骑楼等,拍摄作品成为新会历史资料收藏,我也算是尽了一份社会责任。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本土物品收藏之外,我对烟标、地图情有独钟,广泛猎取。凡是外出,我已经养成了习惯,所到之处,首项“任务”就是寻找当地地图和收集当地产的烟标。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物品,往往能令我为之兴奋,我可以从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收藏物品当中,细细品味着背后的故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我国经济困难,许多华侨汇款回国,或通过香港间接转汇,形成了大量的“侨批”,也造就了大量的收藏品。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经过几十年的收藏岁月的积累,我的收藏门类越来越多,藏品也越来越丰富,茶余饭后,闲来无事,欣赏一下藏品,就似品读着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教科书。通过收藏、品鉴,陶冶了性情,增长了知识,结交了朋友,开阔了视野,得到了收获。1998年2月,我被吸收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我的收藏岁月

本期内容在2021年12月31日《新会侨报》上刊登

我的收藏岁月

运营 |新会区融媒体中心新媒部

1月5日《新会侨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