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提案故事|李志起委員:為提案到處跑,平均每天超過一萬步

提案摘要——

來自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界别的李志起委員在《關于做強數字經濟助力首都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建議》的提案中提出,加快培育數字化産業叢集,形成數字經濟高地優勢。充分發揮北京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基礎優勢,加快培育更多數字産業叢集;積極搭建平台,培育數字技術創新聯盟、産業聯盟。

提案故事|李志起委員:為提案到處跑,平均每天超過一萬步

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依托,加快數字化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實作傳統産業轉型更新。以人工智能、量子資訊等優勢領域為制高點,進一步加快建構以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産業鍊,提升發展品質效益和競争力,奠定相關産業在全球範圍内的領先優勢和示範效應。

調研:走遍北京1800多家中小人工智能企業

“這份《關于做強數字經濟助力首都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建議》的提案是一步步走出來、一點點磨出來的。”說到提案的李志起感慨萬千。

數字經濟、數字化治理能力、資料價值化……這些乍一聽“高深莫測”的詞彙,其實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社群封控管理之下,如何快速安全的購買食品、蔬菜和生活用品,就是李志起産生加快培育數字化産業叢集,形成數字經濟高地優勢的來源。

“當時我所在的社群屬于全程不見面購物。快遞隻能把生活用品、食品送到社工手中,再轉交居民。”李志起說,由于蔬菜和食物的生鮮特性,用什麼方式購物在業主群中産生了分歧,有人推薦用電商平台進行配送,有人傾向社群附近的大型超市。

看到居民的争議,李志起默默地進行了測試。

“四斤蕃茄、二斤油菜、一升裝純牛奶……”每次在電商平台上下單到完成後,他都會記錄下時間。然後,再在大型超市購買同樣的食品。半個月後,他拿到了十幾組詳實的資料。一對比,app配送每單時間才40分鐘,可超市配送要一小時。随後,李志起又在社群裡業主群中征集更多的資訊。

“我們的政協委員在幫大家解決問題呢!”居民紛紛将資料傳給了李志起,掌握更多資料的他開始了後續調研:走訪多家大型超市和數字化新零售公司,了解了現象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

“實體店在與使用者産生交易、互動過程中,多數需要借助第三方平台。在步驟上,比數字化新零售企業直接一對一交易繁瑣,也産生了更多分工。”李志起說,一顆帶着水珠的白菜,足以說明數字化産業叢集的重要性。這正是未來推動百姓生活更高效、更新鮮的動力。

數字化經濟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除了日常衣食外,通訊、交通、學習、娛樂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它。打開手機地圖,李志起常去的地點包括中關村科技園、大興生物醫藥基地等。在這些園區和基地裡,是北京1800多家中小人工智能企業,研究的項目覆寫方方面面。

為了摸清北京人工智能中小企業對算力的真實需求,他走遍了大大小小的科技園區,孵化基地,讓手機地圖産生了“記憶”,把愛穿皮鞋的習慣硬是改成了旅遊鞋。三伏天,李志起不顧襯衫已經“貼”在身上,三九天,他也來不及擦去鏡片上的哈氣。換來的,是一份份資料、調研材料和從一線人員口中聽到的情況。

調研中,李志起認識了給資料做“标記”的資料标注師。發現了歲數不大卻在人工智能開發方面非常靈光的年輕人,還有各種科學家、海歸人才。他意識到,隻有留住這些人才,給予他們更加優惠的配套政策,數字化經濟才能更加實在的助力首都的經濟發展。

提案故事|李志起委員:為提案到處跑,平均每天超過一萬步

平均每天超過一萬步的調研“路程”累腿,可李志起下筆時心中有數,手頭有準。一份沉甸甸的提案才能就此誕生。

延伸:加速提高北京企業數字化轉型自主可控能力

李志起委員的提案得到了北京市經濟和資訊化局的回複。在回複意見中,經濟和資訊化局确認,下一步将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加快突破智能傳感器、融合通信、大資料、人工智能、區塊鍊、網絡安全等一批底層核心技術,提高北京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自主可控能力。

同時,加快推進新應用場景建設。在智慧醫療、城市管理、政務服務等方面,促進5G、人工智能、區塊鍊新技術在城市治理新場景中的落地應用。

此外,要進一步完善數字經濟保障機制。将持續推進《北京市高精尖産業技能提升教育訓練補貼實施辦法》政策實施,為北京市數字創新企業組織的員工教育訓練和人才自主參加教育訓練提供補貼,探索政府+市場聯合的人才培養機制,持續為數字經濟發展輸送專業複合型人才。

提案故事|李志起委員:為提案到處跑,平均每天超過一萬步

來源 北京日報用戶端 | 記者 張骜

編輯 王雯淼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