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提案故事|李志起委员:为提案到处跑,平均每天超过一万步

提案摘要——

来自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界别的李志起委员在《关于做强数字经济助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中提出,加快培育数字化产业集群,形成数字经济高地优势。充分发挥北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基础优势,加快培育更多数字产业集群;积极搭建平台,培育数字技术创新联盟、产业联盟。

提案故事|李志起委员:为提案到处跑,平均每天超过一万步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依托,加快数字化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优势领域为制高点,进一步加快构建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链,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奠定相关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优势和示范效应。

调研:走遍北京1800多家中小人工智能企业

“这份《关于做强数字经济助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是一步步走出来、一点点磨出来的。”说到提案的李志起感慨万千。

数字经济、数字化治理能力、数据价值化……这些乍一听“高深莫测”的词汇,其实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社区封控管理之下,如何快速安全的购买食品、蔬菜和生活用品,就是李志起产生加快培育数字化产业集群,形成数字经济高地优势的来源。

“当时我所在的社区属于全程不见面购物。快递只能把生活用品、食品送到社工手中,再转交居民。”李志起说,由于蔬菜和食物的生鲜特性,用什么方式购物在业主群中产生了分歧,有人推荐用电商平台进行配送,有人倾向社区附近的大型超市。

看到居民的争议,李志起默默地进行了测试。

“四斤西红柿、二斤油菜、一升装纯牛奶……”每次在电商平台上下单到完成后,他都会记录下时间。然后,再在大型超市购买同样的食品。半个月后,他拿到了十几组详实的数据。一对比,app配送每单时间才40分钟,可超市配送要一小时。随后,李志起又在社区里业主群中征集更多的信息。

“我们的政协委员在帮大家解决问题呢!”居民纷纷将数据传给了李志起,掌握更多数据的他开始了后续调研:走访多家大型超市和数字化新零售公司,了解了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实体店在与用户产生交易、交互过程中,多数需要借助第三方平台。在步骤上,比数字化新零售企业直接一对一交易繁琐,也产生了更多分工。”李志起说,一颗带着水珠的白菜,足以说明数字化产业集群的重要性。这正是未来推动百姓生活更高效、更新鲜的动力。

数字化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除了日常衣食外,通讯、交通、学习、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它。打开手机地图,李志起常去的地点包括中关村科技园、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在这些园区和基地里,是北京1800多家中小人工智能企业,研究的项目覆盖方方面面。

为了摸清北京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对算力的真实需求,他走遍了大大小小的科技园区,孵化基地,让手机地图产生了“记忆”,把爱穿皮鞋的习惯硬是改成了旅游鞋。三伏天,李志起不顾衬衫已经“贴”在身上,三九天,他也来不及擦去镜片上的哈气。换来的,是一份份数据、调研材料和从一线人员口中听到的情况。

调研中,李志起认识了给数据做“标记”的数据标注师。发现了岁数不大却在人工智能开发方面非常灵光的年轻人,还有各种科学家、海归人才。他意识到,只有留住这些人才,给予他们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数字化经济才能更加实在的助力首都的经济发展。

提案故事|李志起委员:为提案到处跑,平均每天超过一万步

平均每天超过一万步的调研“路程”累腿,可李志起下笔时心中有数,手头有准。一份沉甸甸的提案才能就此诞生。

延伸:加速提高北京企业数字化转型自主可控能力

李志起委员的提案得到了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回复。在回复意见中,经济和信息化局确认,下一步将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突破智能传感器、融合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安全等一批底层核心技术,提高北京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自主可控能力。

同时,加快推进新应用场景建设。在智慧医疗、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等方面,促进5G、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技术在城市治理新场景中的落地应用。

此外,要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保障机制。将持续推进《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实施办法》政策实施,为北京市数字创新企业组织的员工培训和人才自主参加培训提供补贴,探索政府+市场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持续为数字经济发展输送专业复合型人才。

提案故事|李志起委员:为提案到处跑,平均每天超过一万步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骜

编辑 王雯淼

流程编辑 刘伟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