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平病逝,時年59歲,由于孫中山生前囑咐“歸葬紫金山”,于是暫時就把他的遺體停留在北平的碧雲寺内,當時中山陵還沒有建造好。
在孫中山去世後北平協和醫院對他的遺體做了防腐處理,蘇聯還特意送來了一口水晶棺,當時的打算是把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放入水晶棺中,以供後人瞻仰,像列甯一樣。

可惜由于水晶棺運抵耗費時日,運到北平時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已經入殓好了,水晶棺也就沒有用上了,有點可惜,另一邊,在南京是葬事籌備委員會公開征集陵墓的設計方案。
31歲的設計師呂彥直的“自由鐘”設計圖案獲得一緻好評,在設計方案標明之後,1926年陵墓建造工作正式破土開建,當時的工期計劃是14個月,可是由于種種原因,一直到1929年3月才完成主體工程。
就在中山陵建造的期間,發生了一件事差點害的孫中山遺體被焚毀,在1926年,當時革命軍打敗奉系軍閥張宗昌,此人是有名的“三不知”将軍,不知自己槍有多少、老婆有多少、兵有多少。
張宗昌被打敗逃到了北平,打不赢活着的革命軍,一怒之下他就想找死人洩憤,張宗昌下令焚燒孫中山的靈柩,這種軍閥一旦瘋狂起來,什麼事都敢幹,不會是嘴上說說。
當時碧雲寺中隻有少量的護靈衛士,盡管人數少,可都是對孫中山十分忠誠的,這些衛士把孫中山的靈柩轉移藏到了寺廟附近的山洞之中,如此才逃過了軍閥的毀壞。
1929年,中山陵的主體工程完工,4月23日,何應欽前往北平去迎接孫中山的靈柩,5月26日,靈柩啟程由北平往南京移動,28日抵達南京,随後便停靈公祭3天。
6月1日,在中山陵内舉行奉安大典,各界要人出席,同時還有各國的使節,送葬的隊伍長達3公裡,場面十分壯觀,可惜的是由于遺體出現損壞,水晶棺沒有派上用場。
入葬之後墓室被封了起來,據曾經看守陵園的衛士描述,密封一共有三層,第一層是隔層,第二層是石牆,第三次是最外面的,用是鋼筋水泥,密封的非常堅固。
日軍全面侵華時,上海、蘇州淪陷,蔣介石也要從南京撤退,當時考慮過要帶走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然而由于墓室無法打開,如果用炸藥可能損壞遺體,蔣介石隻好作罷。
日軍占領南京城,在城内肆意殺人放火,不過卻沒敢對中山陵下手,才得以幸免,如今中山陵完好的被儲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