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當地時間1月3日,蘋果股價在盤中一度漲至182.88美元,這不僅創下了曆史新高,也讓蘋果成為了首家市值達3萬億美元的公司。從2萬億到3萬億,蘋果隻花了短短16個月。
1995年,福特成為首家市值達1,00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兩年後,當蘋果瀕臨破産時,微軟成為了首家市值達5,00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随着iPhone越來越受歡迎,蘋果開始超越其它上市公司,在2018年成為首家市值達1萬億美元的美國公司。2020年,盡管全球經濟遭到了新冠疫情打擊,但科技公司在遠端辦公和線上購物的普及中獲益,蘋果也由此成為首家市值達2萬億美元的美國公司。相比之下,微軟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分别在2021年6月和11月達到2萬億美元市值。
毫無疑問,産品是蘋果市值的根基。從成立至今,蘋果帶來了Mac、iPod、iPhone、iPad、Apple Watch等突破性産品,人們的生活品質則是以達到了新高度。盡管它們都不是同類産品的先驅,卻成功地在個人計算領域打造出了新的細分領域,并在這些領域成為了上司者。而除了産品,蘋果市值的突飛猛進也離不開其在市場政策、組織架構、資本運作等方面的規劃與執行。
中國市場
在iPhone誕生之初,它就以“非正式管道”登陸中國市場了。有媒體報道稱,在2008年,也就是初代iPhone釋出一年後,有80萬到100萬部iPhone在合法購買後就“消失”了。據稱,這些iPhone中有40萬台是經過“越獄”後運作在了中國的本土網絡上。到了2009年10月,中國群眾首次能夠合法地購買由中國本地營運商(中國聯通)營運的iPhone。此時,iPhone在中國的銷量還沒有對蘋果的業績産生重大影響,直到蘋果與中國移動達成協定。自那以後,中國市場在蘋果全球商業版圖裡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前者在後者的業績占比越來越大。在去年公布的2021财年第四季度報告中,蘋果在大中華區的營收已超過145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80%。
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最新資料顯示,2021年11月期間,蘋果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為23.6%,連續第二個月成為中國手機市場銷量之首,而這背後的主要驅動力便是iPhone 13系列産品的熱銷。Counterpoint的研究總監Tarun Pathak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随着華為在手機市場中的聲音越來越小,中國手機市場的頭把交椅一直在易主,像2021年1月是OPPO,然後3月變成了vivo,接着10月又變成了蘋果。”如果不是供應鍊問題,iPhone 13的銷量本可以更好。
如今,蘋果仍然非常熱衷于擁抱中國市場,并持續努力為中國使用者設計符合其特性的新産品。和去年一樣,為了迎接即将到來的中國春節,蘋果推出了一款印有“虎”形象的特别版AirPod Pros。
蒂姆·庫克
在擔任蘋果上司者期間,雖然蒂姆·庫克沒有像喬布斯那樣推出突破性的創新産品,但他在2011年喬布斯去世後為公司做出了三大貢獻。
第一個貢獻是,早在喬布斯去世之前,庫克就給蘋果帶來了穩定。早在2009年,喬布斯就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管理,而庫克的接手平息了華爾街對喬布斯離開蘋果的擔憂。在喬布斯去世後,庫克強大的上司力就變得更加重要。在他的上司下,蘋果推出了包括Apple Watch等在内的新産品。
第二個貢獻是,庫克在過去十年裡推動了蘋果管理風格的改變。在此期間,蘋果圍繞項目經理重組了團隊,而他們的工作便是負責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作為頂層管理者,庫克和執行管理層為這些産品經理提供了方向、資金、人員和工具,以助力項目成功。雖然這些項目經理确實要向執行主管報告,但他們有確定項目成功所需的自主權。如今,這種管理風格已經得到了商學院和其他企業董事會的關注。除了放權,庫克和其管理團隊也非常有耐心,他們不會推出一款沒有準備好的産品。
第三個貢獻是,在庫克的上司下,蘋果開始自己打造矽晶片,這是關乎其未來發展的關鍵一步。此前,喬布斯一直想讓蘋果掌握和産品相關的整個技術鍊條,但他無法靠自己實作這個願景。如今,這份重擔落到了對供應鍊有着深厚經驗的庫克肩上。自M1處理器問世以來,蘋果自主生産矽晶片的重要性愈發明顯。該晶片內建了CPU、GPU和其他關鍵技術,通過提供一個SoC來讓蘋果能夠從CPU/GPU,甚至更高的級别開始控制其産品的命運。到2022年底,蘋果可能會為其所有主要産品配備自主研發的矽晶片。
股票回購
蘋果股價的持續上漲是其資本運作成果的有力展現。在過去幾年裡,蘋果一直是标普500成份股中最大的回購者。通過回購股票,公司可以主動減少市場上流通股的供應,以此來推高自身股價,并将資金返還給投資者。另外,這種手法可以增加每股收益,而這是許多價值投資者用來判斷股票可投資性的一個名額。
蘋果從2012年3月開始支付季度股息并回購股票。根據标普全球市場情報公司(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資料,從那以後一直到2021年夏天,蘋果已經在股票回購上花費了超過4,500億美元。在截至去年9月的2021财年中,蘋果總共花了855億美元來回購股票,并支付了145億美元的股息。
事實上,自2018年8月蘋果市值首次達到1萬億美元以來,其股價已經上漲了超過250%,市值則僅增長約200%,這種差距便是其股票回購行為導緻的直接結果。目前,蘋果的流通股數量已經從2018年6月底的約194億股減少到約164億股。另外,由于蘋果擁有龐大的現金流,且願意将這筆錢返還給投資者,投資者正開始将其股票視為一種“安全資産”,而現金流也是投資者相信蘋果能夠繼續在股票回購、人力、研發等領域投入大量資金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