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内心陰暗的人,往往愛說這3種話,千萬别深交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生似乎總是寂寞的,每個人都要逐漸學會接受寂寞與孤獨。

但每個人又是不甘于寂寞的,這種心理推動着我們不斷前行,并和陌生人進行社交,建立起一段又一段新的關系。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适合交往的。

人性也有善良與陰暗的兩個方面,沒有人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好人,即便是一個被人歌頌的對象,或許也曾在内心閃過一絲邪惡的想法,隻不過正義的道德感又将這種邪念壓制了起來。

心理學:内心陰暗的人,往往愛說這3種話,千萬别深交

而有的人則内心十分陰暗,他們隻将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為了追求想要的利益,甚至會做出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

與這種人在一起交往,隻會讓我們成為他們利益的犧牲品。心理陰暗的人通常面這3種話,遇到了千萬不要與他們深交。

一、前後沖突的話

換句話來說,這種人就是非常典型的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Freud曾提出每一個人都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部分

最原始的本我

擁有原則與底線的自我

用道德限制自己的超我

心理學:内心陰暗的人,往往愛說這3種話,千萬别深交

大部分人都能夠将這三個部分進行統一,而那些内心陰暗的人卻常常忽視道德與法律的限制。

是以在和他們進行交談對話時,我們常常能夠感覺到他們的言語邏輯不通,會出現一些前後沖突的地方。

這是因為他們總是想要盡可能維護自己,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以至于讓事情前後的因果關系産生了沖突。

他們的這種做法也會降低其他人對他們的信任,因為我們無法分辨出他們究竟哪一句話是真實的。

心理學:内心陰暗的人,往往愛說這3種話,千萬别深交

同時内心陰暗的人也非常善于隐藏自己,他們懂得如何對自己進行包裝,赢得周圍人的喜愛,同時将最真實的一面隐藏起來。

有時候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舉止,并不是他們真正想做的事情,隻是為了迎合他人得到的評價标準,強迫自己所做出的一些改變。

這類人通常會給自己樹立一個陽光正派的人設,以此來掩蓋自己陰暗肮髒的内心。不得不承認的是,他們似乎擁有多重人格,讓我們無法看透他們複雜的内心。

同時他們又擁有較高的情商,處理人情世故時會表現得非常圓滑。

心理學:内心陰暗的人,往往愛說這3種話,千萬别深交

二、非常極端的話

沒有人是完美的僞裝者,即使這些内心陰暗的人懂得利用人情世故為自己包裝,他們的一些真實想法也會在日常的言行舉止中展現出來。

比如我們會覺得某個人眼神陰暗,似乎内心也有着許多邪惡的想法。

或是在和他們進行交談的時候,認為對方的許多想法都過于極端。其實大部分人在看待問題時,都會站在中立客觀的角度,因為我們會用感性思考問題,用理性分析問題。

心理學:内心陰暗的人,往往愛說這3種話,千萬别深交

而内心陰暗的人,通常有一定程度上的認知缺陷,導緻他們對事情擁有錯誤的判斷。

是以在和他們讨論某些問題時,我們常常會覺得他們的思維過于極端,甚至讓人無法理喻。哪怕是遇到了一些嚴重違背道德的問題,這些人也沒有共情能力,甚至認為一切過錯都是被害者咎由自取。

同時這類人還有非常嚴重的毀滅傾向,總是想要迫不及待地毀掉某些事情。

比如提起某個犯了錯誤的人,普通人通常會想要使用一些措施懲罰對方,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内心陰暗的人卻想要用痛苦的方式虐待對方,徹底毀掉對方的人生。

心理學:内心陰暗的人,往往愛說這3種話,千萬别深交

三、說暗示别人,操縱他人的話

内心陰暗的人處事圓滑,善于利用别人為自己辦事,是以他們也能夠很好地洞察人心,明白别人最渴望得到什麼。

此時他們就像是一個洞察一切的操縱者,以你最在乎的事物作為籌碼,要挾你做一些對他有利的事情。

和這類人在一起,他們并不會讓你察覺到明顯的異樣,反而會默默同化你,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有時他們也會用這種方式戲弄你,比如一針見血地指出你最迫切的欲望,哪怕這份欲望會毀掉你的人生。

心理學:内心陰暗的人,往往愛說這3種話,千萬别深交

他們也會鼓勵你向欲望邁進,哪怕這一過程會損害許多無辜者的利益。這些内心陰暗的人似乎見不得天下太平,世界變得越混亂,他們反而越興奮。

長時間和這些人生活在一起,你或許也會受到他們的言語誘導和教唆,逐漸同化成和他們一樣的人。

或許那些陰暗的人也會感到孤獨,他們迫切想要找到自己的同伴,讓其他人變得像自己一樣内心肮髒。

他們那些充滿誘惑性的,暗示性的話語,常常會讓你誤入歧途。而當你真正跌入萬劫不複之境時,他們隻會在一旁冷眼旁觀,甚至嘲笑你的不幸。

心理學:内心陰暗的人,往往愛說這3種話,千萬别深交

或許這類人和反社會人格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他們的快樂往往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

我們無法奢求改變這些人的想法,我們能做的隻有保護好自己,盡可能遠離這類人,不要輕易與他們深交。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