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所有家長,5位專家教你“依法帶娃”

1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

正式實施

這是繼《教育法》《義務教育法》

和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後

又一部教育領域的重磅法規

也是我國首次就家庭教育進行專門立法

家庭教育促進法集中展現了

兩個關鍵詞

“指引”和“賦能”

指引

是通過法律的方式告訴父母

如何當好一個合格的家長

引導家長

按照科學的方法和理念教育孩子

賦能

是指家長遇到困難和問題時

可以向公共體系擷取相應的幫助

學習到相關的知識

然後來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

所有家長,5位專家教你“依法帶娃”

那麼

立法之後

父母應該怎樣科學進行家庭教育?

學校和社會給家長提供了怎樣的支援?

我們一起來看看5位專家的解讀

所有家長,5位專家教你“依法帶娃”

關鍵詞:科學養育

提升教養力 做專業的家長

張皓

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

所有家長,5位專家教你“依法帶娃”

怎樣依法做一個專業的家長,實作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台,又對家長提出了哪些要求?

《家庭教育促進法》“很細節、很到位”。在經過仔細研究後,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張皓這樣評價這部法律。

就拿第二章第16條來說,要求“應當針對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特點開展家庭教育”,這在以前是對老師提出的要求,但現在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也要注意了。

第16條還列出了6個方面作為指引,涉及家國情懷、崇德向善等品德意識和法治意識,以及成才觀、生活習慣、心理健康、勞動觀念等。在張皓看來,這些指引雖然看起來都很熟悉,但卻很全面、很到位,并且很精準地覆寫了現在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

例如,“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确的成才觀,引導其培養廣泛興趣愛好、健康審美追求和良好學習習慣,增強科學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能力”這一項,張皓認為,如果能把這一條落實,家長的“内卷”焦慮、青少年沉迷網絡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引導孩子盡可能多地培養興趣愛好,從中發現自己的熱愛,父母也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走上适合的道路。

毫無疑問,《家庭教育促進法》對家長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麼,家長可以通過哪些管道來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呢?

在張皓看來,家庭教育雖然也是一門學問,但與工作意義上的專業不同,隻要用心去學習,每一位父母都能成為家庭教育的“專家”。

家長可以積極利用身邊的資源,自學相關書籍;也可以向上一輩“取經”,根據自身和孩子的情況批判地吸收經驗;還可以加入沙龍,與别的家長商量讨論與孩子的相處之道,讓大家來說說同一件事裡,父母和孩子分别對在哪、錯在哪。

除了提升教養力,成為孩子的榜樣,還可以通過家風建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這一點,《家庭教育促進法》沒有詳細展開,但是可以從國外的相關條例中借鑒。例如,跟孩子一起吃飯是一件幸福的事;父母不可以當着孩子的面互相攻讦,或者忽視對方說的話。從這些生活中的細節來建設家庭,有助于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這是最輕松也最有效的方式。

此外,《顔氏家訓》《傅雷家書》《朱子家訓》等也是很好的“學習材料”。張皓說,家長要向周圍的人學,向國外學,更不能忘記還有古人留下的寶貴财富。

而面對現代社會多元化的家庭結構,大衆對于離異家庭、留守家庭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基本能達成一緻的意向,但對于隔代教育,卻往往持有不同的意見。

張皓對隔代教育持樂觀态度。她認為,隔代教育,其實是教育最初的樣子。《禮記》中記載“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古代最初的學校,就是由老人來教養孩子的。放在現代來說,許多年輕父母忙于工作,要麼請祖輩、要麼請保姆來照看孩子。

有人诟病隔代養育,認為祖輩的養育觀念陳舊,還容易溺愛孩子,張皓不否認這一點。但她認為,任何人、即便是父母辭去工作親自帶孩子,養育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需要伴随孩子一同成長。隻要大原則保持一緻,不違背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父母與祖輩的養育觀念存在一定的差異,反而是有利于孩子全面發展的。

比如,媽媽要求嚴一點,能幫助孩子适應社會生活;奶奶寵一些、寬松一些,有利于孩子釋放天性,保持創造力。張皓說,而“大的原則”,就是參考《家庭教育促進法》。

所有家長,5位專家教你“依法帶娃”

關鍵詞:家長擔當

明确父母職責 護航孩子成長

李萍

成都市青羊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科研室主任

所有家長,5位專家教你“依法帶娃”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家庭教育正式立法,明确了父母的家庭教育主體責任,也确立了國家和社會及時幹預家庭教育的法律依據,目的是提升父母進行科學家庭教育的意識。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但多以感性經驗、社會流行觀念作為信條,家庭教育的理性化、科學化水準亟待提高,也有一些父母對家庭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成都市青羊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科研室主任李萍說,近年來一些觸碰社會底線的事情發生,其中很多跟家庭教育有密切關系,折射出一些家長存在着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當的問題。《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核心内容就是為家長賦能,讓家長知道怎樣把家庭責任擔當起來。

有家長認為,家庭教育帶有私人性和獨立性的特征,國家為什麼要通過立法來幹預家庭教育呢?李萍認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教育孩子看起來是家庭自己的事,但孩子的成長、發展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發展的穩定,以及國家未來人才的培養,是以,法律在尊重了家庭教育私人性和自主性,提供給家長更多指導和服務的前提下,也用法律來對家庭教育做了相應的規範。

将家庭教育由傳統“家事”上升為新時代的重要“國事”,在李萍看來是《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兩大亮點之一,通過立法讓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新模式疊代更新。第二個亮點就是落實了“雙減”政策,将家庭教育從學校教育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來,真正實作家校互相配合。

法律明确規定了由家長負責實施家庭教育,那麼,家庭教育到底該怎麼做?

李萍說,首先,家長要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樹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其次,要主動配合并接受社會和學校的指導;第三,要給予孩子高品質的陪伴,陪伴可以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産生情感的連結,讓孩子對父母産生信任,具有安全感;第四,要有榜樣的示範,父母要互相配合履行責任;第五,要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及生活時間,保障孩子的休息權。

拒絕家庭暴力也是《家庭教育促進法》的一個重點,其中明确規定家長不能對孩子施以家庭暴力,包括肢體暴力、語言暴力和冷暴力。

為什麼一些家長總喜歡要用打罵的暴力方式來教育孩子呢?李萍認為,因為在很多家長看來這是最簡單、最直接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然而事實上,通過暴力的方式并沒有真正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很多時候,孩子隻是基于家長的強大力量和權威,暫時屈服于家長。有家長會說“我跟他說他不聽,我就隻有打”。其實,家長應該思考為什麼跟孩子溝通孩子不聽,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不會好好地說話。

李萍認為,很多家庭教育的問題都起源于親子無效溝通。家長和孩子溝通目的不是讓孩子聽話,而是要引導孩子自我思考、自我選擇,進而自覺地做出正确的行為,并且考慮自己的行為可能導緻的後果。是以,在和孩子溝通時,不能總是說一些主觀臆斷來的觀點,或者想象、假設的結論,那樣會讓孩子産生負面情緒,負面情緒積累的時間越長,親子之間的沖突就會越大。家長應該隻說客觀發生的事實,或者基于事實的客觀評論,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受到了攻擊,也不會覺得家長是在把觀點強加給自己。當家長習慣了不帶個人情緒地去和孩子說事實,就能有效地幫助孩子認識并且改正自己錯誤的行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其實孩子很多的問題折射出的就是家長的問題。是以,家長要不斷學習,提升對家庭教育的認識,理性看待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和孩子一起成長。

所有家長,5位專家教你“依法帶娃”

關鍵詞:法律責任

用法律為家庭教育指引托底

楊竹一

四川省律師協會民商委委員、泰和泰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

所有家長,5位專家教你“依法帶娃”

《家庭教育促進法》出台,每個家長都要“依法帶娃”。當熟悉的家事有了法律的“加持”,許多困惑也随之産生:家庭教育是私事,國家要怎麼管?《家庭教育促進法》與《未成年人保護法》《反家庭暴力法》是不是重複了?是不是打罵孩子就等于違法?……

四川省律師協會民商委委員、泰和泰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楊竹一說,《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指引托底作用大于具體幹預。盡管家庭是私人領域,但教育是涉及國家發展、民族未來的公事、大事。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家長合理合法地對子女進行教育,明确了家長的責任和義務。楊竹一認為,《家庭教育促進法》為家庭教育指引方向和劃定底線,留給每個家庭的空間是很大的,并不存在“手伸太長”的問題。

《家庭教育促進法》如何實施?楊竹一介紹,《家庭教育促進法》與《未成年人保護法》《反家庭暴力法》一樣,都指向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幾部法案是一種協同關系,在不同的案件、糾紛的各個階段各自發揮作用。

例如,在某起離婚案件中,因為父親之前的暴力傾向,母親拒絕父親探視孩子。父親申請法院執行時,母親可以要求父親接受《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學習和指導,評定合格後方可探視孩子。《家庭教育促進法》意在“促進”,指導、保障作用大于懲戒,是以,事前的學習尤為重要。

在楊竹一看來,很多未成年人犯罪都與其家庭教育有關,如果能抓住這條“根”好好維護,就能杜絕很多問題。

那麼,家長該如何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增強“依法帶娃”的意識?楊竹一認為,建設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提升協同育人水準是《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重要内容,此後的家教工作,例如講座、親子活動,必定會提升在學校、社群鋪開的頻率和力度,家長可以抓住這些機會,積極參與學習。

家長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首先要增強的就是覺察危機、識别信号的能力。拿校園欺淩來說,欺淩并不都以身體欺淩的形式表現出來,還可能是言語、心靈、人際、網絡資訊層面的,比如孤立、謠言等。也許有些行為在家長和老師看來隻是孩子間的調皮打鬧,不會上升到欺淩的高度,但事實上,這些方式已經足以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靈造成嚴重的傷害了。

無論是欺淩别人的孩子還是被欺淩的孩子,可能都意識不到自己的處境是有問題的,但是被欺淩的孩子會流露出不想上學、恐懼、低落等情緒,需要父母識别。而欺淩别人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可能“很乖”,當接到學校的回報時,家長要端正态度,細心與孩子交流。楊竹一建議,學校應根據《家庭教育促進法》建立相關制度,當發現行為有異的孩子時,應組織家長接受教育指導。

在家長的衆多疑問裡,“做什麼會違法”是受關注最多的。楊竹一說,如果涉刑,那麼《家庭教育促進法》隻起補充教育作用;而在普通的民事案件中,如果家長的行為違反了《家庭教育促進法》,就會被強制接受教育。

例如,傳統觀念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要看實施懲戒的意圖和程度來界定是否違法。孩子往樓下扔東西,家長打幾下手心,告訴孩子“打到别人比這還要痛,是以不能亂扔東西”,這就是一種處于教育目的實施的懲戒。但如果這位家長把孩子打得遍體鱗傷,就要懷疑其中是不是有發洩情緒的成分。

至于家長因素間接導緻傷害孩子的情況,比如忽視情緒照顧等導緻孩子抑郁、自殺,楊竹一提醒家長,雖然這在目前并不會被判“違法”,但不排除相關細則出台之後被行政處罰的可能。

所有家長,5位專家教你“依法帶娃”

關鍵詞:家校共育

相向而行 做“教育同路人”

趙剛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東北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

所有家長,5位專家教你“依法帶娃”

《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落地,從法理上明确了家長的主體責任,也用大量的篇幅規定了學校和社會的權責:将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作為教師業務教育訓練的内容;建立家長學校,定期組織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根據家長的需求,組織開展相關活動,促進家庭與學校共同教育;為嚴重違反校規校紀的未成年人家長及監護人提供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等。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東北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趙剛認為,從這部法律可以看出,家庭所擔負的功能将和學校并駕齊驅,要提升家庭教育的成長品質,開拓家校協同育人的新格局。

那麼,在法律的規定和保障下,家校如何更好地形成育人合力?趙剛說,學校應厘清職責邊界,也要明确家長的權力和義務,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開拓家長教育的有效模式。比如,通過約談商讨、家庭通路、菜單指導、活動教育訓練、講座報告、沙龍論壇等交流家庭教育的經驗,解決家長的問題,給家長提供可學習、借鑒的好方法。學校還可以利用文藝表演、親子運動會等活動加強家長的家校合作意識。

學校還要開設指導家庭教育的相關課程,吸收一些社會機構有效地替學校服務。此外,利用好家長資源也很重要。比如,建立家長義工組織、家長志願隊,開設家長課堂等,讓家長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校的活動中。

家校合作,學校老師和家長都能獲得成長。趙剛說,現在很多家長都擁有高學曆,足以擔當教師、組織者甚至評價者,學校要把視角放在研究家長上,對家長進行分類,重點關注,過程關心,并用好評價激勵,從表彰優秀家長開始,激勵他們自覺固化良好的行為,變成學校教育的同路人。當然,學校也無需一味地順從讨好家長,對于一些行為失當的家長,不妨先誡勉談話,如果屢教不改,也可以尋求執法部門的介入。

而在家長層面,趙剛認為,家庭教育的責任是學校教育替代不了的,沒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結合就構成不了一個有效的育人品質。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該取其長補其短,形成合作互補的關系。

《家庭教育促進法》指出,每一個家庭要擔負起孩子的法律責任。這就明确了家長既有法律賦予的權利,也要承擔一定的義務。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根源在家庭,家長沒有科學養育之道,溺愛、包辦、縱容造成了孩子的種種問題。是以,家長要提高素質,學習治家之道。

可以從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開始,學會多觀察、多研究孩子的行為,少唠叨、多傾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教育的起點是從親子關系開始的,關系和諧了,孩子跟家長無話不說,很多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家庭擔負的功能遠遠超過學校。學校重在文化知識學習、學曆層次提升、培養集體規範意識和合作能力等。而孩子的早期教育、特長培養、職業素質、身心健康、學會做人、适應社會、習慣養成、生活教育等方面,都應該由家庭教育承擔。

一些家長可能因為忙于生計或覺得自己文化層次不高,不知道如何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對此,趙剛表示,教育是一種影響,家長在家庭生活中任何一個方面的表現,哪怕是夾菜的動作都在影響孩子。生活即教育,家長勤勞、善良、為人樂觀,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等,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影響。這種生活化的教育方式能改變孩子處事的态度,培養孩子進取的精神。

所有家長,5位專家教你“依法帶娃”

關鍵詞:心理關護

守護心靈 為孩子成長提供健康“土壤”

易姜琳

成都七中萬達學校心理組備課組長、專職心理教師

所有家長,5位專家教你“依法帶娃”

《家庭教育促進法》中提到,家長應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那麼,怎樣才算是關注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又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成都七中萬達學校心理組備課組長、專職心理教師易姜琳,結合她的工作經驗分享了對《家庭教育促進法》中這兩項内容的看法。

易姜琳認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步是樹立意識:樹立系統意識、樹立求助意識。

這裡的系統,指的是各家庭成員組成的“家”的系統。當孩子的心理出現問題,許多家長會覺得需要解決的隻是孩子的問題,但實際上,孩子在家庭中成長,他的問題隻是一個表征,根源大機率在于其存在的系統中——家庭和家長。有的家長會覺得心理問題很麻煩,全權交給老師處理,但其實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家庭,需要全體家庭成員都參與進來,整體地進行調節。

求助意識,是指部分家長存在病恥感或“家醜不可外揚”等觀念,即便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出現問題,也不願意求助專業管道,想在家庭内部自行解決。心理學有很強的專業性,在發現問題後及時向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或醫生求助是最有效的方式。

易姜琳認為,《家庭教育促進法》頒布後,學校、社群可能會建立更完善的相關資源供家長擷取資訊和服務,相應地也需要家長更加勇敢、更加坦誠。

樹立起意識之後,第二步是提升能力,就是“怎麼做”的問題。易姜琳認為,還是要從家長自身着手。

首先,家長應該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家長心理健康是家庭和諧的基礎,但部分家長意識不到自己的情況。而家長的這種“不知覺”也容易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去知覺”的意識。

其次,家長應該關注家庭氛圍。家庭中,夫妻關系、隔代養育、溝通方式等都是影響家庭氛圍的重要因素。比如常見的“爸爸掙錢、媽媽管家”家庭,尤其是全職媽媽,很容易把自己幾乎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表現與自己的成就感挂鈎。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高危”組合:缺位的父親和“控制狂”母親,這樣極度的不平衡,很容易給孩子造成傷害。父母過度“奉獻”自己,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讓孩子有“我有責任為父母的關系和情緒負責”的想法。孩子就像種子,有自己的成長能量,家長關注好自己、關注好家庭氛圍,基本上就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健康的土壤,孩子發生心理問題的機率就會比較小。

關注好以上兩點之後,才是如何去關注孩子。

易姜琳給出了8個需要家長學習的方面:

1.發展心理學,了解孩子各項能力的發展關鍵期;

2.識别常見心理問題;

3.如何正确認識自我、評價自我;

4.應對壓力、調節情緒的能力;

5.環境與人際關系的适應;

6.職業生涯規劃;

7.健康的性觀念;

8.網絡監管與保護。

這8個方面,都需要家長認真學習,完成自身的成長之後,才有能力起到示範作用、幫助孩子。

其中,識别常見心理問題需要建立在其他方面之上才能完成。比如,現在許多孩子沉迷網遊,有些家長就覺得沒收孩子的手機就等于解決了問題,但事實上并不是如此。

易姜琳說,一個能夠自我調節壓力、人際關系良好、對自己的人生有規劃的孩子,是能夠與網絡世界和平相處的。沉迷網絡的孩子,往往是現實中有自己處理不好的方面,是以在虛拟世界中逃避、尋找寄托。家長應該做的,是通過觀察和交流,發現孩子的困難,幫助孩子去解決,重建立立與現實的連接配接。

文 | 梁童童 周睿

編輯:向穎 | 稽核:劉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