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忽必烈下令制作,7000斤和氏璧玉料,300年腌菜缸,專家研究至今

下面這張照片,便是著名的九大國寶之首,渎山大玉海,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大型玉雕,使用7000多斤獨山玉,是跟和氏璧一樣的玉料品種,2021年《國家人文曆史》将渎山大玉海評為鎮國玉器之首。

忽必烈下令制作,7000斤和氏璧玉料,300年腌菜缸,專家研究至今

渎山大玉海

它雖飽經曆史風霜,卻依然隐含霸氣,它曾見證過忽必烈帳前的千軍萬馬,也曾引得乾隆皇帝用千金為它贖身,它就是被譽為國寶的“渎山大玉海”。

見證榮耀,國勢強盛

關于玉海的來曆,要從13世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時說起。

13世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向黃河流域一路擴張。

元軍在攻占城池的同時,也繳獲了大量稀世珍寶,其中有一塊重達5噸的特大玉石。

後來,元世祖忽必烈定國号為元,定都大都。

忽必烈下令制作,7000斤和氏璧玉料,300年腌菜缸,專家研究至今

忽必烈

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入住中原後,為了彰顯國威和犒賞三軍,反映元代國勢的強盛,令數百名工匠曆時五年做成了這件萬衆矚目的“渎山大玉海”。

這塊玉石可以存儲30餘石酒,大約相當于三千六百斤白酒。

忽必烈修建了元大都的中心——萬壽山,在萬壽山的最高處打造了“廣寒殿”,在廣寒殿最隆重的地方放置渎山大玉海。

忽必烈還建造了一座玉制的假山,殿頂懸挂着玉制的響鐵,殿内另有兩個小石筍各有龍頭,噴吐着從山後用水車提上來的湖水。

由此可見,元朝時期的廣寒殿宏偉浩大,構思巧妙,奢華無比。

在廣寒殿這段時間,是大玉海最為榮耀的時刻,它見證了元代最高統治者所有的勝利狂歡。

寶石大甕,價值超過四座大城

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在他的《東遊錄》中記載了對此的見聞:“宮中央有一大甕,兩步多高,純用一種稱作密爾答哈的寶石制成,而且是那樣精美,以至我聽說它的價值超過四座大城。

忽必烈下令制作,7000斤和氏璧玉料,300年腌菜缸,專家研究至今

甕的四周悉繞金,每角有一龍,作兇猛搏擊狀。此甕尚有上垂的以大珠綴成的網缒,而這缒寬為一紮。甕裡的酒是從宮廷用管子輸送進去的,甕旁有很多金酒杯,随意飲用。

還說:“魔術士把盛滿美酒金杯飛過空中,送到願喝者的嘴上。這些事和許多别的事是在君王的面前做的,該君王之威風以及他宮中發生之事,說起來必定使那些沒有親眼看見的人難以相信。

命途多舛,颠沛流離

曆史千年勾陳,我國古人給我們後世留下了無數瑰麗的文物遺産,原本它們都可以完美無瑕傳承到現代的。

奈何我國近代經曆了百年浩劫,不僅是群眾受苦受難,渎山大玉海更是命途多舛。

忽必烈下令制作,7000斤和氏璧玉料,300年腌菜缸,專家研究至今

元朝被推翻後,朱元璋為了打壓元朝的王氣,命大将徐達将元朝皇宮拆毀,于是這座偉大的宮殿,就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中。當時負責拆毀工程的,是工部侍郎蕭洵。

也許是上天的眷顧,渎山大玉海所在的廣寒殿卻安然無恙,躲過一劫。

到了明朝萬曆年間,廣寒殿失火,失去房梁的殿堂随即倒塌,渎山大玉海被轉運出去,開始了颠沛流離的生涯。

300多年,重金贖缸

曆史轉進了清代。北京西華門外的玉缽庵是一座道觀,前身叫真武廟,庵中有一個大菜缸,口徑有一米多。

真武廟原本是明朝宮廷禦用監舊地,這隻大菜缸從那時就在這裡安了家,雖然地勢幾經變遷,然而這個大菜缸全身上下髒兮兮的樣子,是以一直無人問津。

忽必烈下令制作,7000斤和氏璧玉料,300年腌菜缸,專家研究至今

真武廟

直到玉缽庵的道士發現它是個泡酸菜的稱手用具,才将它稍稍洗刷一番。

道士發現缸體上還雕刻着絢麗的花紋,但也并沒有意識到它的寶貴之處,裝了一大缸酸菜在裡面,也算是“物盡其用”了。

乾隆十年(1745)的某一天,乾隆皇帝偶然出遊“玉缽庵”,發現了庵中的這個顯眼的大菜缸。

乾隆皇帝根據自己豐富的鑒寶知識,一眼就辨認出這是元代流傳下來的著名玉雕作品——渎山大玉海。乾隆立即命人以千金巨資把“菜缸”買回去。

整整300多年,乾隆用重金将其收回。

皇家工匠,重制尊容

前所見的文獻中,元代的學者對于大玉海的紋飾隻留下了“魚獸出沒于波濤之狀”,以及乾隆皇帝的《玉甕歌》和玉甕亭柱間詞臣四十人應制詠玉甕詩上的或簡單或誇張的描寫,對于紋飾的名稱,亦沒有詳盡的描述。

清宮内務府造辦處檔案及刻于大玉海上的乾隆詩句,得知渎山大玉海在清乾隆年間,最少有四次“刮苔滌垢”和琢磨,今天看到的大玉海的紋飾雖經清代清洗修理,但大體上為元代原貌。

忽必烈下令制作,7000斤和氏璧玉料,300年腌菜缸,專家研究至今

乾隆十八年,在皇家工匠的修複下,大玉海刮苔滌垢,重制尊容。

乾隆皇帝對玉海上的龍鱗紋與其他海獸的鱗紋沒有尊卑之别,極為不滿,命工匠改之,現在玉海上除了龍身頸外,其他的龍鱗紋都具有明顯的清代特色。

乾隆得意之餘,詩興大發,在玉海膛内碾刻“玉甕歌”三首,連序帶注共八百多字,四十多位臣下奉和之作則刻在玉海外的亭柱上。

乾隆對其進行過四次修飾,又建立一座玉甕亭,配一漢白玉雕花石座一起安放。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渎山大玉海所幸沒有遭到破壞。1988 年,在北京法源寺内又發現了與元代玉甕渾然一體的原配底座。

量材取料,因材施藝

渎山大玉海是一個橢圓形的大酒甕,它重3.5噸,長1.65米,深0.57米。用整塊黑質白章的墨玉雕成,玉質斑駁變幻,墨色中夾雜白紋,制作采用浮雕和線刻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琢玉工藝上“量材取料”和“因材施藝”的傳統技巧。

忽必烈下令制作,7000斤和氏璧玉料,300年腌菜缸,專家研究至今

玉甕内部掏空,空膛深55厘米,利用玉色的黑白變化來勾勒波浪的起伏、表現動物的眉目花斑,下部以浮雕加陰線勾刻的手法表現旋卷的波浪。

上部以陰刻曲線勾畫漩渦作底紋。周身壁上随玉自然形狀肌理雕飾有海浪以及騰躍出沒其中的魚龍、海馬、海豬、海羊等神奇海獸。

底座是一大一小兩件疊置的八角石床,既粗犷豪放,又細緻典雅,兼具寫實氣質和浪漫色彩。

吉祥圖案,氣勢磅礴

周身雕刻波濤洶湧的大海,浪濤翻滾,漩渦激流,氣勢磅礴。

在海濤之中,又有龍、豬、馬、鹿、犀、螺等神異化動物遊戲其間,海龍下身隐于水中,上身探出水面,張牙舞爪,戲弄面前瑞雲托承的寶珠。

豬、馬、犀、鹿等動物遍體生鱗,使人聯想到神話裡龍宮中的獸形神怪和蝦兵蟹将,十幾種動物圖案,形體各異,神采俱佳,制作采用浮雕和線刻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既粗犷豪放,又細緻典雅,動物造型兼具寫實氣質和浪漫色彩。

忽必烈下令制作,7000斤和氏璧玉料,300年腌菜缸,專家研究至今

可以說,這是一幅活生生的龍宮世界的景象,神秘莫測。更難能可貴的是,該器不僅形體巨大,氣度不凡,而且雕工極精,利用玉色的黑白變化來勾勒波浪的起伏、表現動物的眉目花斑,可謂匠心獨運,技藝高超。

專家研究至今

現在已經有學者對渎山大玉海的紋飾進行了定名和文化闡釋,但是大玉海上的動物紋飾的數量及名稱,各家還有一些出入。

楊伯達先生指出大玉海的紋飾共有13種動物,卻拉布吉先生繪制的線圖共有17種動物紋飾,周景健先生文中亦是17種。

根據筆者現場觀察,大玉海每面海獸對望,西面是馬與鳌魚(兩種動物中間底部是兔),南面是蚌與蟾(各拿素面寶珠),龍呈回首狀,身邊是吐仙氣的螺,東面是犀與羊(兩種動物中間底部是魚),北面是翼魚與螭與豬。

忽必烈下令制作,7000斤和氏璧玉料,300年腌菜缸,專家研究至今

除了龍、螭外,其他動物的腳、蹄都隐匿在海浪中不見,是以可以看到龍是五爪,螭是四爪,并且龍的爪中握火焰紋寶珠,而螭伸出張開的爪,像是要抓住火焰紋寶珠。

元代這種火焰紋寶珠常與龍紋組合。另外,除了蚌和螺自身有殼外,以及蟾和螭身上無鱗,其他動物身上都刻有鱗。

此外,有學者認為大玉海中包含“鹿”,經考察宋遼金元時期的鹿紋的形象,特别是元代絲織品中鹿紋的頭部,元代絲織品紋樣中鹿角有三種形态,此動物紋飾的形象與元代鹿紋中鹿角不盡相同。

在周景健文中稱此動物為麒麟。雖然觀察其角與麒麟相似,但是根據大玉海四面的主體紋飾的排列組合以及相對呼應來看,龍對面是螭,而麒麟作為與龍、螭同樣重要的瑞獸,一是無渦旋紋寶珠相襯,二是未露出腳,三是對面為馬,是以,此紋飾可能為羊。

後記

2012年,《國家人文曆史》雜志獨家邀請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專家,在國寶中做取舍之間的考量、權衡,盤點出中國文物中的九大“鎮國之寶”。

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是現存最早的大型玉器,鮮有出其右者,且在曆史上流傳有序,元明清三代都有曆史記叙,承載的曆史記憶非常豐富。

忽必烈下令制作,7000斤和氏璧玉料,300年腌菜缸,專家研究至今

大玉海從廣寒殿到團城,也間接反映了北京的曆史變遷,綜合考慮,可以作為鎮國玉器之首。

曆經近代中國曆史,如今,人們在北京仍然可以看到這尊儲存完好的渎山大玉海,始終與北京城相伴達740年之久的元代渎山大玉海,靜觀日月移轉。見證着華夏文明的疆域、權力和繁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