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商業的本質在于“價值流的流動” | 新觀察

很多人都在講:商業的本質沒變。無論網際網路企業還是傳統企業,都在這麼講。那麼,商業的本質又是什麼?當我們談論“商業的本質”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說什麼?

商業的本質在于“價值流的流動” | 新觀察

作者:遊五洋(花名希疆),阿裡供應鍊研究中心負責人

對此,現實中,不同背景經曆的人衆說紛纭,看客莫衷一是。我自己聽到的比較有道理、有啟發的幾種說法有:

商業的本質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活動;

商業的本質是提供好的産品與服務;

商業的本質是分工與交換;

商業的本質是供與需的平衡;

商業的本質是價值的創造與分享;

商業的本質是洞察需求和滿足需求的過程。

這些說法都沒錯,但基本上都是從功能、目的的角度談論商業,并非“本質”的探索。

“本質”是一個哲學話題,要了解什麼是本質,必須要從哲學上去尋找答案。為什麼要如此較真?是因為對商業本質的認知深淺,決定了我們能否采取正确的商業政策。

辯證法大師黑格爾在《小邏輯》裡寫到:

(1)本質是對存在的規定,它是事物質的規定性,是此物差別于彼物的主要标志;

(2)某物的真正本質,不在于說某物是自身同于或異于對方,而在于其存在的依據。是以,本質就是事物存在的依據。

那麼商業存在的依據是什麼?商業必須創造價值才有存在的依據。

那麼,“價值”又是什麼?創造什麼價值?我們很快會想到:商業必須滿足客戶需求、市場需求,才有可能創造價值。沒錯!

接下來,接着我們會問:如何才能正确地滿足需求?

市場上比比皆是無人問津、動銷率低滞銷品啊。是以,滿足需求的前提是發現需求,或者洞察需求(已經被證明,更重要的是客戶的隐性的、潛在的,未被發掘的需求)。

是以,商業是發現、洞察、挖掘市場需求并滿足這些需求的過程,這個定義沒錯。但是這還遠遠不夠。

發現、洞察、挖掘客戶需求并滿足這些需求就能夠存在下來嗎?

深度思考之後,我們發現這還不夠,因為沒有考慮時間次元。

如果企業發現、挖掘客戶需求的速度很慢(就像某些産品老化的品牌),或者很早就發現了需求,但是滿足需求的速度遲緩(就像諾基亞),這樣的商業依然沒有存在的依據和必要性。

例如,你對市場反應遲緩,推出新品效率低下,隻能置身激烈的紅海商戰,利潤微薄并最終會被淘汰;企業供應鍊管理水準差,滞銷品庫存高,存貨周轉緩慢也會虧損倒閉。

是以,什麼樣的商業活動才有存在的依據呢?那就是:快速發現、洞察和挖掘客戶需求,并能快速滿足這些需求的過程。這也就是黑格爾意義上的商業的本質!

而這樣的描述借鑒精益思路的概念,可以進一步精簡為“價值流的流動”。

在詹姆斯·沃麥克和丹尼爾·瓊斯合著的《精益思想》中,價值流被描述為價從原材料轉變為成品的全部活動。

這些活動包括:從概念到設計和工程、到投産、成品生産出來的物質流動構成。

而“流動”真是一個好詞彙:在生理上,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在精神上,“心流”既是積極心理學的活在當下,也是佛教的覺悟和自在;商業上則是強調創造價值的各個活動(步驟)緊密銜接、不間斷地流動。

我們把商業的本質定義為“價值流的流動”,會啟發我們正确的商業思考:

1、“價值流”首先是創造價值的活動。

隻有建立在深刻洞察、挖掘客戶現實和潛在需求基礎上的創造活動才有價值,任何企業主觀臆想,單純技術驅動的都是在冒風險。特别是在多樣化浪潮的時代,“生産什麼”比“如何生産”更加重要。

是以,企業首先要定義價值,無論你是用客戶調研、假設-驗證、新品測試+快速疊代,還是當下最時髦的社群營運、粉絲參與的方式。這都是在做洞察需求、定義價值的事情。

2、“價值流”本身就包含“流動(Flow)”的内涵。

“流動”意味着創造價值的各個活動(步驟)要流動起來,任何的停滞、等待、浪費都是值得懷疑和摒棄的。

是以,倉庫裡堆積的原材料,工廠中的房間裡工序間積壓的半成品,為促銷提前很長時間的大批量備貨,以及讓需求滿足過程慢下來的預售、團購等都是背道而馳的做法。

3、價值流的流動蘊含着“時間”這個關鍵要素。

在意味着在商業活動的整個過程中都要充分考慮時間要素。如何快速發現需求、快速研發、快速生産、快速配銷、快速銷售,同時形成一個整體以加快流動的速度至關重要。

那麼有人會說:匠心精神、奢侈品不就是追求慢嗎?我說,他們做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從事藝術工作而非商業。

4、在多樣化的年代,如何讓每一條細分的價值流都能夠快速流動起來至關重要。

因為一瓶草莓味的酸奶和一瓶原味的酸奶就是兩條不同的價值流。在端到端地定義兩條不同的價值流基礎之上,如何盡量共享基礎設施、原材料和流程,讓每一個個性化的需求得到滿足同時成本不至于太高,這些都需要非常精巧的設計。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5-7

本文作者:遊五洋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阿裡研究院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