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是人類曆史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疆域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颠,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整個地中海都被羅馬帝國所環繞,成為了帝國的内海。然而,世事總是盛極必衰。從公元三世紀開始,羅馬帝國陷入嚴重的危機之中,頻頻爆發的内戰導緻帝國政府全面癱瘓,曆史上将這一時期稱為“三世紀危機”。

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将帝國分給他的兩個兒子實行永久分治,從此曆史上便出現了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不過在多數情況下,人們所稱的羅馬帝國都是指西羅馬帝國,而東羅馬帝國則被稱為拜占庭帝國。是以本文所涉及的内容也隻涵蓋西羅馬帝國。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自此,歐洲曆史從古典時代進入到了中古時代(中世紀)。在多數人的觀念中,一個國家滅亡總是伴随着敵軍大舉入侵,王國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後無可奈何地走向終點,然而羅馬帝國的隕落過程卻有點不一樣。
羅馬帝國與當時歐洲的蠻族日耳曼人處于長期敵對狀态,這種關系就類似于同時期中國的漢朝與北方的匈奴。從公元三世紀開始,日耳曼蠻族屢屢對羅馬帝國發動入侵。由于羅馬帝國當時内部紊亂,是以在面對入侵時根本無力抵禦。結果帝國雖苟延殘喘存活了下來,但帝國境内許多地方已成了日耳曼人的定居點。君士坦丁大帝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于313年正式宣布基督教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他此舉的目的是想要獲得廣大基督徒的支援,希望重振帝國昔日的雄風。
由于羅馬帝國内部已居住着大量日耳曼人,為了減輕這些外族對帝國的影響,羅馬統治者就想通過同化的方式來解決這一難題。于是羅馬軍隊開始不斷吸收日耳曼人加入,到後來軍隊中的日耳曼人占比甚至超過了一半,其中許多人成了進階将領。
不過,當時無論是入侵的日耳曼人,還是定居在羅馬帝國境内的日耳曼人,都沒有接掌帝國的意圖。他們隻想從蠻荒之地遷入羅馬,并在這塊土地上定居,過上安穩的日子,是以日耳曼人也都承認羅馬皇帝的統治地位。然而,此時的羅馬帝國實權已落到了日耳曼蠻族将領手中,皇帝則隻是受這些将領控制的一個傀儡,是以一旦日耳曼人覺得皇帝并不符合他們的心意,就會立馬決定換人。
最終,羅馬統治者當年想要同化日耳曼蠻族的目标沒有實作,帝國反而成為了日耳曼人的天下。476年,一個叫奧多亞克的日耳曼将軍決定不扶植傀儡政權,而是由自己統治帝國。但他并沒有自封為帝,而是自稱意大利國王。他把西羅馬帝國的王權象征(皇冠和王袍)打包送至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自此,西羅馬帝國就這樣退出了曆史舞台。
縱觀羅馬帝國的衰亡史,雖然最終替代他們的是日耳曼蠻族,但真正造成帝國毀滅的原因卻是由于羅馬人内部分裂和不斷内戰的結果。堡壘總是從内部被攻破,古今中外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