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戰争中我軍兩大戰神首次聯手,竟然打了一場敗仗

在三年解放戰争中,1947年底是中原戰局最為膠着的時期。劉鄧大軍南下大别山,卻未能站穩腳跟,面對南線國民黨軍33個旅的圍剿,處境堪憂。

就在這一時期,粟裕和陳赓這兩位神交已久的當世名将聯手作戰了,他們分别率領華東野戰軍5個縱隊以及晉冀魯豫野戰軍兩個縱隊向平漢路出擊,平靜了兩個月的江淮大地頓時狼煙四起。

自「七月分兵」之後,華野兵分三路接連受挫,元氣受損,到年底前依然處在休整狀态。這一時期集中5個縱隊發動攻勢,其目的就是迫使坐鎮九江的白崇禧從大别山抽兵,進而減輕劉鄧的巨大壓力。

解放戰争中我軍兩大戰神首次聯手,竟然打了一場敗仗

破襲平漢鐵路

時年40歲的粟裕和44歲的陳赓,是陳毅筆下可以「與彭、劉、林并肩前進」的「傑出軍事家」。而時年54歲的白崇禧則是蔣介石口中「全世界數得着的軍事家」。這場交戰雙方頂尖将領間的厮殺,必将火星四濺。

認識你不虛此生

在粟裕率領本部人馬殺向平漢路的同時,華野宋時輪10縱和中野王秉璋11縱也在破襲開封至商丘段的鐵路。至于華野部隊中能攻善守的王必成6縱和王建安8縱,則負責牽制死對頭——邱清泉的第5軍。

解放戰争中我軍兩大戰神首次聯手,竟然打了一場敗仗

粟裕指揮作戰

這次出擊時機拿捏得正是時候。國民黨軍的機動兵力都用于大别山方向,平漢路沿線據點的守備兵力少得可憐。自12月13日起,華野連克許昌、蘭封等地,平漢線被擰成了麻花。

和順風順水的粟裕不同,陳赓遇上了麻煩,他的部隊在攻打郾城時遭到頑強抵抗。守軍66軍是恢複重建的新部隊(整編66師已在羊山集戰役中被劉鄧殲滅),但戰鬥意志卻頗為旺盛,缺乏重武器的陳赓兵團破門乏術,幾次進攻不能成功。

國民黨軍在河南僅存的機動部隊就是鄭州的孫元良以及豫南的李鐵軍,他二人很快得到蔣介石的電令:集中15個師南北夾擊,解郾城之圍,打通平漢鐵路。

解放戰争中我軍兩大戰神首次聯手,竟然打了一場敗仗

陳赓兵團

指望「飛将軍」孫元良奮勇作戰是不現實的,他的風格一貫是進一步退兩步,這一次也不例外,領着三個軍徘徊觀望。與之相比,「廣東狐狸」李鐵軍求戰心切,接到指令後晝夜兼程,來勢洶洶。

李鐵軍麾下包括10軍和20軍,駐軍分别在信陽和确山,隔得老遠。要是等兩個軍會合了再走,那必然會誤了時間。郾城的求救電報一天幾個,李鐵軍耽誤不起,于是率第10軍先走。

要是兩個軍合兵一處,這樣一大坨敵人的确難以下手,但眼下李鐵軍隻來了一個軍,實在是送上門來的好買賣。毛澤東緻電粟裕,授權他統一指揮本部和陳赓的所有部隊,迅速殲滅李鐵軍,然後伺機南下,威脅武漢。

粟裕和陳赓見面了,陳赓說:「認識你不虛此生。」

半世英名毀于一旦

和陳赓一樣,李鐵軍也是黃埔一期生,但他以往的戰績實在拿不出手,和師兄相比不是一個檔次。自打從胡宗南跟前謀了個兵團司令的職位後,他便急切想撈些戰功,這一回之是以敢孤軍冒進,是因為蔣軍的情報機構太低能,居然不知道粟裕的主力就在附近。李鐵軍一直認為,在平漢路上扒鐵軌和圍攻郾城的,都是陳赓的人。

直到12月24日,躊躇滿志的李司令才發現,兵力雄厚的華野主力就在當面,他要面對的,居然是陳赓和粟裕的聯合打擊。大驚之下,急忙下令南撤,兵團司令部、第10軍軍部和第3師撤到祝王寨,第20師撤到金剛寺。

解放戰争中我軍兩大戰神首次聯手,竟然打了一場敗仗

華野陣地

粟裕和陳赓作了分工,陳赓的8個旅圍殲兵團部、軍部和第3師,華野三個縱隊圍殲第20師,由華野參謀長陳士榘統一指揮。李鐵軍的部隊在此之前讓陳赓牽着在伏牛山團團轉,早已拖得精疲力盡。此時在人生地不熟、沒有堅固工事依托的絕地,被絕對優勢兵力包圍,如何能抵擋得住?

戰鬥隻一天就結束了,祝王寨和金剛寺的守軍幾乎全軍覆沒。李鐵軍落荒而走,連聲哀歎「半世英名毀于一旦」。

得知第10軍灰飛煙滅的噩耗之後,同屬李鐵軍兵團的20軍立即後撤,迅速占據确山。軍長楊幹才緊急下令構築防禦工事,一邊備戰,一邊急電白崇禧,請求增援。

解放戰争中我軍兩大戰神首次聯手,竟然打了一場敗仗

陳世渠和陳赓(左)

粟裕和陳赓首次聯手,大獲全勝。自南麻、臨朐戰役受挫以來,華野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沒打個痛快仗了,這一回算是過了瘾,全軍上下士氣爆棚。大勝之下,自然求戰欲望強烈,決心立即發起對确山的進攻,一口吃掉20軍。

作戰會議上群情激昂,再打一個大勝仗成為共識,5個縱隊難道還打不下一座縣城?不過,華野1縱司令員葉飛和4縱司令員陶勇卻唱了反調,他們不贊成打确山,原因是他們5個月前和20軍交過手,深知這支川軍的厲害!

陳赓争目前敵總指揮

20軍乃川中勁旅,首任軍長楊森為川軍名将。該軍訓練紮實,作戰積極頑強,在内戰和抗戰中均有出色表現,特别是擅長防禦,為雜牌軍中少見的強敵。

解放戰争中我軍兩大戰神首次聯手,竟然打了一場敗仗

葉飛

時年47歲的軍長楊幹才是楊森的侄孫,畢業于泸州講武堂,抗戰期間經受過淞滬、徐州、武漢、長沙多次會戰的錘煉,内戰之中率20軍轉戰山東、中原、華中等多個戰場,表現相當活躍,特别是在藤縣之戰中頂住了華野葉飛、陶勇兩個精銳縱隊一周的圍攻,葉陶兵團之後被大批援兵追殺,疊遭重創,苦不堪言,簡直不堪回首。

藤縣之戰對葉飛和陶勇的刺激很大,他們認為楊幹才萬萬不可輕視,否則會重蹈藤縣失利的覆轍。不過他們的反對意見很快就被淹沒了。從兵力對比來看,守城的20軍有大約2萬人,而攻城的3個縱隊将近10萬人,兵力對比5:1,優勢明顯;從火力上講,川軍部隊裝備向來一般,重炮基本沒有。

陳赓兵團的重火力雖然不足,但華野特種兵縱隊的的重炮數量是比較可觀的,更何況殲滅李鐵軍時又繳獲頗豐,火力優勢同樣明顯。這麼大的優勢還能不打?打個勝仗過新年,是大家共同的心願。

解放戰争中我軍兩大戰神首次聯手,竟然打了一場敗仗

華野部隊在訓練中

上一回打李鐵軍是陳士榘擔任前敵總指揮,這一回打确山陳赓自告奮勇,把攻城總指揮的責任攬了下來。陳赓的部署是:他的4縱攻打城西南高地;華野4縱攻擊城東南高地,3縱全力攻北門;劉鄧麾下的楊勇1縱(已轉出大别山)阻擊南面援敵;華野1縱充當總預備隊。

然而,不知何故,陳赓勘察地形時出現了疏漏,在地圖上隻标出了城外的兩個高地,卻把最高的盤龍山給漏了。這樣一來,在陳赓的部署中就沒有考慮到盤龍山,以至于各部隊都把這座山當成了友軍控制的陣地。事後證明,這一疏忽是相當緻命的。

協同配合是個新問題

12月28日,攻城戰鬥打響。正如葉飛和陶勇擔心的,戰鬥從一開始就很不順利。

制高點盤龍山上彈如雨下,讓暴露無遺的攻擊部隊傷亡慘重。出擊地域的狹窄導緻攻擊部隊展不開,華野4縱苦戰兩天才占領670高地的兩個山頭。這個高地是石頭山,沒法修工事,攻上去也守不住,4縱兩天損失了1500人,陣地還是丢了。

攻擊北門的華野3縱向來以擅長攻堅而聞名,但他們的主力第8師這次成了預備隊,戰前看地形時又沒看準,沒從敵方薄弱處突破,是以遭到密集火力殺傷,遲遲不能突破。

打了三天,艱難程度遠超預期。攻城部隊以華野為主,陳赓不熟悉,通訊聯絡也不順暢,再加上兄弟部隊之間互相謙虛客氣,以至于形不成合力,仗越打越亂。

為了指揮便利,豁達大度的陳赓建議陳士榘統一指揮。陳士榘把攻堅能力最強的8師拉上去,全力從北門突破。不過兩支不同建制的部隊協同作戰,指揮員還是不可避免地心存顧慮,陳赓解決不了的問題,陳士榘也沒辦法。

解放戰争中我軍兩大戰神首次聯手,竟然打了一場敗仗

華野官兵研究戰法

聽聞确山遭到重兵圍攻,白崇禧立即派出三個整編師北上增援,其中推進速度最快、威脅最大的,還是胡琏的整編11師,楊勇的1縱能不能擋得住,誰心裡都沒底。看似唾手可得的确山城堅不可破,而胡琏又如芒刺在背,局勢愈加不妙。

本着「打不赢就走」的原則,陳赓和粟裕下令停止攻擊,迅速撤離确山。一場聲勢浩大的平漢路破擊戰役就此收場。

破擊平漢路是粟裕和陳赓首次聯手作戰,其結果是勝一場敗一場,可見這一時期的解放軍野戰無敵,但攻堅能力依然不足。至于兩支不同建制的兄弟部隊如何協同配合,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解放戰争中我軍兩大戰神首次聯手,竟然打了一場敗仗

粟裕(左)、陳赓(右)與曾希聖

确山沒打下來,使得毛澤東一手策劃的粟陳聯軍威逼武漢的大手筆沒有實作。

為了能讓劉鄧在大别山立足,毛澤東由此提出粟裕主力躍進江南的計劃。不過,劉伯承卻依據自身無後方作戰的經驗教訓,向中央建議「讓粟不要再展開,我們苦一點不要緊,不要是以而将有威力的部隊削弱了。」

如此看來,假如确山戰役取得勝利,粟陳聯軍有可能在1948年春夏時節就威逼武漢,甚至南渡長江。這樣一來,整個解放戰争的程序恐怕都将徹底改寫了。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