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遼、金誰是正統?如果宋是,為何向遼金稱臣納歲币?

導讀:一個政權是否是正統和國力強弱沒有關系,當然我們在潛意識中都希望二者如同漢唐一樣保持一緻性。但是是否是正統王朝和是否是大一統王朝還是有差別的,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系。宋朝作為大一統王朝不夠格,疆域不夠且軍事戰鬥力低下。更重要的是沒有尚武精神,外戰屢戰屢敗。但是宋朝文風鼎盛,有三千年文明造極于趙宋的說法。更何況正統王朝的定義是“道先王,法五帝,尊周為正”,也就是說華夏血統一脈相承。在這一點上宋朝是正統王朝是毫無疑問的。遼、金等政權雖然在吸收漢文化的基礎上對政治制度以及施政綱領做了調整,但是遠沒到道先王、法五帝的地步。單單憑借自己的武力掠奪,這算什麼正統?遼金兩個政權自己也沒有以華夏正統自居過,更何況史書?但是從大的方面講,遼金又确實是我國曆史文明範疇内的政權。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還是有差別的。是以我們稱呼宋朝,而從沒有稱呼遼朝、金朝的原因。

宋、遼、金誰是正統?如果宋是,為何向遼金稱臣納歲币?

關于宋遼金正統性的定義,其實最後統一中原的元朝更為頭疼。如果僅僅承認宋朝是華夏正統的話,那麼和元朝類似的遼、金等政權就成為了蠻夷。從這個角度說,元朝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如何保證?是以當時元朝丞相脫脫(修宋史)弄了個四不像,宋、金、遼都是正統。

我先說明本人不是唯血統論的頑固不化者,遼金确實是我國曆史文明的範疇。這個不用懷疑,包括元朝、清朝也都是大一統王朝。從法統上說,洪武萬歲朱元璋都承認明朝繼承的是元朝的法統;清朝宣稱繼承的明朝的法統。況且正統王朝還有第二個标準,那就是天下共主。是以元朝、清朝都是我國曆史上大一統的正統王朝。PS:本文純屬一家之言,不喜勿噴。

金、遼政權不是正統王朝的原因

無論大一統還是正統的定義,都有一點相同就是尊周。因為儒家普遍認可都是周禮,是以在南北朝之前無論是大一統還是正統王朝的定義是非常嚴格的。到了五胡入侵中原後才逐漸的寬松一些些了。

《公羊傳·隐公元年》記載:“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看到沒,大一統的定義還是遵周禮。

正統王朝定義中有“道先王,法五帝,尊周為正”的規定,也就是說不但要承認以宗周為正尊先祖是五帝,才能獲得政治上的統治合法性。對正統的追求稱為撥亂反正、尊王攘夷。是以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宋朝在崖山海戰失敗後才有君臣十餘萬人跳海殉國的剛烈行為。

正是由于正統的強大号召力,是以到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政權都拼命的把自己往正統上靠。替代西晉的匈奴人劉淵,甚至說自己是蜀漢後主劉禅的後裔;胡夏的建立者赫連勃勃更是宣傳自己是夏啟的後人。這些政權說白了就是篡改自己的出身,為正統的身份好吸引群眾的支援。

宋、遼、金誰是正統?如果宋是,為何向遼金稱臣納歲币?

在南北朝這段時間裡把華夏正統包裝的最好的要屬于北魏,人家從史書上就注明祖上就來自三皇五帝。再加上深刻的漢化制度,是以北魏得以穩定的統治黃河流域長達百餘年成為北朝的開端。很多漢族士子加入北魏政權,為北魏的長治久安做出了貢獻。原因就是北魏包裝的這個正統。

北魏官方史書《魏書》第一篇内容就是介紹鮮卑拓跋氏是皇帝後裔: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号。

而契丹建立的遼雖然從唐朝就開始和中原接觸,但是道地的遊牧民族。如果從現代文明圈層的定義看,遼金政權絕對是我國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無論從文化傳統還是遼金對自己的認知,都無法符合正統王朝“道先王,法五帝,尊周為正”的定義。更何況女真的金國崛起于白山黑水間,從奴隸社會直接崛起吞遼滅宋。雖然非常生猛,在沒有漢化的情況下在靖康之變中險些滅正統苗裔。這純粹憑借武力殺戮的行為,絕對不是正統所為。

宋、遼、金誰是正統?如果宋是,為何向遼金稱臣納歲币?

遼金兩個政權中遼做的是不錯的,一國兩制、漢化政策執行的比較到位。再加上遼國邊界縱貫東西,是以西方國家史書也有把中國成為契丹的。但是遼金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傳承、沒有法五帝和尊周,是以沒有獲得中原王朝認可為正統。即便元朝為了政權合法性的需要,給遼金定義成正統也不行。

宋朝帝王有自己的年号、一脈相承的貨币、傳承的曆法、服飾、用色國朝禮儀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在法五帝、尊周的基礎上,這些才是一個正統王朝的底蘊和傳承。是以說雖然宋朝向遼金稱臣,但是遼金沒有獲得漢人的普遍認可不是正統王朝。

我是曆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