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5年,蘇軍不惜高昂代價攻入中國東北,為何第二年便撤回蘇聯?

歡迎閱讀史源史詩第936期。曆史上俄國是侵占中國土地最多的一個鄰國,就在近代也曾數次侵入我國東北地區。當然,1945年蘇聯紅軍與關東軍大戰,客觀上是加速了我國領土收複的過程。問題來了,蘇俄一直想攫取中國土地及東北權益,為什麼1945年不趁着占領東北全境的機會實作這一目的,反而在第二年就撤走了呢?

1945年,蘇軍不惜高昂代價攻入中國東北,為何第二年便撤回蘇聯?

不了解時代背景的話,這一問題聽起來确實有些不合常理,畢竟45年的蘇軍可是動用了150多萬軍隊,本系數千公裡到中國境内與日軍作戰,其成本肯定是十分高昂的,何況期間還有2萬多名蘇軍官兵在與日軍的戰争中傷亡。如此代價下占領的東北,以蘇俄的一貫秉性不該輕易放手。然而1946年5月蘇軍便撤回國内了,完全不是其往日的霸道作風。

1945年,蘇軍不惜高昂代價攻入中國東北,為何第二年便撤回蘇聯?

首先,蘇軍若想長期霸占東北是不現實的。當然單純在軍事上并非不可能,但是綜合考量下卻不得不盡快撤離。150萬蘇軍為什麼能在1945年合理合法地進入中國境内?因為中蘇當時是盟國,打擊法西斯敵人(東北的日軍)是共同目标。盟國當中還包括英美法等世界大國。蘇軍到東北和日軍作戰,是早在45年2月便達成的盟國協定内容(雅爾塔),蘇軍到中國是打擊日軍的,而非趁亂擴張領土。這一點并非單純在中蘇之間生效,而是盟國各主要參戰國的協定内容之一,蘇軍若有非分之想,便是違背了同盟國協定,影響惡劣,往嚴重了說是與各國為敵,甚至是新的法西斯。二戰後世界形勢複雜,地理位置重要的東亞顯然是各強國力圖争奪的對象,45年蘇聯雖強,但軍力當時還是不如美國,在一切未有定論的情況下,怎麼敢輕易做出破壞戰後秩序的冒險舉動?

1945年,蘇軍不惜高昂代價攻入中國東北,為何第二年便撤回蘇聯?

其次,别看在東北隻有9個月,蘇聯卻已經賺回成本,甚至可以說是缽滿盆滿了。根據美國調查團事後公布的資料,蘇聯在華期間獲得了兩方面的巨額利益。其一自然是網羅的日本在華企業及東北民間物資、設施、财富,甚至連破銅爛鐵和自行車都要,掠奪物資總額折合成美元在60億以上,當時美元的購買力遠遠不是今日可比;而日軍在東北投降後,超過59萬人被蘇軍當作免費勞力,送到本國的西伯利亞當勞工,開發其國土資源。這可是50多萬青壯年男性,若是轉化成本國勞動力需要多少錢呢?更何況從事了幾十年的免費勞動!看似粗犷的蘇俄人,這一次雖沒直接占領中國土地,卻也是精打細算,做了一筆超值的強盜買賣,是以才甘心撤出東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