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盈盈珠江源,流淌着爨文化的輝煌|張建剛

亞熱帶高原季風總是要到入夏後,才爬過雲貴高原的脊梁,吹向滇東大地,帶來綿綿雨季。有時它還會“耍點脾氣”,要麼幹旱幾月,要麼猛雨澇地。

曲靖因受大山的阻隔,人們很少能見到江和海,見到稍大的水域,就稱之為海,即使是一個圍合的大水塘,也親切地叫它湖,見到略寬的河流就稱之為江。你看,秀水盈盈的南盤江,剛從發源地出來,涓涓細流,竟然也叫它江。不過,情有可原,這是高原居民對水的渴望和依戀。

盈盈珠江源,流淌着爨文化的輝煌|張建剛

水是生命之源。萬物因水而活。尋根探源,珠江源頭雖然沒有長江、黃河源頭那樣的冰川雪山供給水源,但她仍溫潤平和、源源不斷地輸送出甘甜的“乳汁”,滋養着珠江流域的代代子民。

作為我國南方第一大河——珠江的發源地,曲靖境内的馬雄山森林茂密、杜鵑遍野。馬雄山主峰猶如一匹斜卧在高原上的雙峰駱駝。兩峰之間寬闊的脊面上,林深草密,生機盎然。主峰的北面是北盤江的發源地,南面是南盤江的源頭,西面是長江的支流牛欄江。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跋山涉水踏訪至交城(今沾益),盛贊馬雄山“一水滴三江”的地理奇觀,并在《盤江考》中第一次明确記錄了珠江之源(南盤江)發源于沾益炎方一帶。1985年,經國家水電部門勘定,馬雄山東麓為珠江正源,并立碑記述“珠流南國,得天獨厚。沃水千裡,源出馬雄。”正是這“源出馬雄”的涓涓細流,流入滇、黔、桂、粵四省區,創造出燦爛的曆史文化和珠江三角洲的繁榮。

回望遠古,相傳滇東大地曾經是一片汪洋,直到300萬年前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使地處海洋深處的谷地突兀而起,造出了一片峰谷縱橫、川流回旋的奇異高原。高原上消退的水域在古陸闆塊的邊緣镌刻下一道道印痕,同時也把沒有來得及帶走的水生動植物永遠地擱淺在此,以緻化而為石,留下了珍貴的動植物标本。

盈盈珠江源,流淌着爨文化的輝煌|張建剛

受水的滋養,這裡曾經是魚的故鄉。

1958年,在寥廓山側後修建潇湘水庫,在開挖公路時,人們發現了大量的胴甲類古魚化石,印證了這片土地“滄海桑田”的曆史事實。經專家鑒定,這是當時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古魚類化石,距今約4.2億年。後來在曲靖城邊的西山鄉和羅平縣也發現了大量的古魚類化石,這都證明曲靖是“魚的故鄉”,實至名歸。

受水的灌溉,這裡公元前十四世紀就開始了稻作農業。

珠街扁窟坑内發現的大面積炭化稻,證明了曲靖是我國人工栽培粳稻較早的地點之一。珠江上遊南盤江流域的很多盆地、平壩都是盛産稻米的富庶之地。

受水的恩澤,這裡成了雲南曆史上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

宣威格宜尖角洞和曲靖珠街八塔台等文化遺址的科學考證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南盤江流域一帶就有人類足迹。富源大河遺址留下了新石器時代的大量器物。那把“莫斯特”石斧劈開了曆史的巨幕,把曲靖由史前文明引向現代。

曲靖有記載的曆史從未間斷過。衆多軍事上的會盟與征戰,經濟上的耕作與冶煉,都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輝煌的印迹。

公元前280年,楚将莊蹻率兵入滇,曲靖為古滇國腹地,史稱“靡莫之屬”。秦始皇統一中國,修“五尺道”由四川宜賓(史稱僰道)至曲靖(史稱建甯),将曲靖直接置于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徹底溝通了古滇國與中原地區的聯系,建甯郡成為“西南夷”部落群中較早開發的區域。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武帝開拓“南中”,建益州郡,這裡正式設味縣(今曲靖)。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南征平定“南中”,改益州郡為建甯郡,把南中地區劃分為建甯郡、永昌郡、雲南郡、朱提郡、越嶲郡、牂牁郡、興古郡共七郡,移庲降都督于味縣,統管包括今雲南全省及川南、黔西部分地域的南中地區,曲靖成了全滇及川南、黔西一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270年,晉王朝又改建甯郡為甯州,統領8郡45縣,并列于全國19州,成為雲南曆史上的第一個首府。這段曆史一直持續了近500年,直到唐天寶七年(748年),南诏滅爨氏後,南诏政權以武力強迫滇東20餘萬戶人口遷徙滇西,才使政治、經濟、文化的重心發生轉移。在曆史的滾滾洪流中,爨氏值得特别一提。

爨氏家族的興衰在兩塊珍貴的爨碑上有所記載。

1961年,新中國頒布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大爨碑、小爨碑赫然名列其中。可見“二爨碑”在全國的影響。一塊是存于曲靖一中的“晉故振威将軍建甯太守爨府君之墓”碑(即“小爨碑”),此碑立于東晉義熙元年(405年),為研究我國古代邊疆少數民族曆史及六朝書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在我國書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被譽為“南碑瑰寶”。一塊是儲存在陸良薛官堡鬥閣寺大殿内的“宋故龍骧将軍護鎮蠻校尉甯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即“大爨碑”)。《爨龍顔碑》在書法藝術史上有很高地位,因我國書法藝術由隸變揩,《爨龍顔碑》足見演變遞嬗之迹,它是研究南北書派的重要書法作品。同時也是研究南北朝時期雲南地方史和滇東北地區古代少數民族曆史文明、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文化藝術交流融合的珍貴實物史料,是西南少數民族曆史文化藝術史上的珍奇瑰寶。就“二爨”自身來說,并不是完全類同的碑石,稱之為“二爨”隻是一個粗疏便捷的稱謂而已,其本身的差異從粗略的觀望中就能得知。爨寶子碑誕生于公元405年,爨龍顔碑立造于公元458年,其間有半個世紀的書法演進,後立者與魏碑同流,超出爨寶子碑已遠,是以二爨碑标示出隸楷之變的不同階段。“二爨”既一脈相承,又各具特點,風格鮮明,但都是爨文化的标志性實物。

為什麼在雲南邊疆相對落後的地區,會有這樣的記載?大、小爨碑留給世人品味的,不僅僅是其淳厚的書法藝術,它還代表了雲南整整一個時代……

早在漢武帝開西南夷,在南中地區設定郡縣起,就開始向邊疆移民。最先來到南中地區的是漢朝的軍隊,他們在新設的郡縣屯田據守,成為中原王朝在南中地區統治的基礎。随後是朝廷招募來“支邊”的百姓和發配過來的軍犯,這些人成為當時南中漢族居民的主體。還有商人來定居的,因出征而流落各處的,因内地戰亂或災荒流亡而來的等等。到了西漢末年,文獻中就開始有了南中大姓的記載。

到了東漢末年,内地爆發了黃巾起義,一度波及南中地區,中原軍閥混戰,封建王朝無力顧及邊疆,南中大姓乘機發展自己的武裝。平民無法自保,隻能尋求大姓庇護,進而淪為大姓的部曲,平時耕作,戰時出征,大姓的武裝就以團練的形式出現了。到三國諸葛亮南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七擒七縱孟獲,使其心服口服,并委以重任,續統南中,以夷制夷。在三國兩晉時期,有孟、李、爨、董、毛等大姓最為出名。爨氏是從中原遷來的漢族,在東漢末年就已經成為南中有勢力的大姓,出現在了政治舞台上。

盈盈珠江源,流淌着爨文化的輝煌|張建剛

諸葛亮平定南中地區後,爨習和孟獲一起被征入蜀中為官,諸葛亮北伐時,爨習曾率南中精銳從征,擔任行參軍偏将軍的職務,參加了著名的街亭之戰。兩晉之交,南中地區的政治形勢十分複雜,東晉王朝和氐族在四川建立的成漢政權争奪南中,成漢擊敗東晉在南中的勢力,爨琛降。成漢在南中地區分設甯州、交州,以霍彪、爨琛分别為刺史,可見當時爨氏已成為南中首屈一指的大姓。後來霍氏的勢力也被打垮了,南中地區的大姓勢力主要就剩下了爨氏,獨自稱霸南中,一直到隋初,内地的戰亂,政權的更疊,都沒有影響到爨氏家族對南中地區的統治。

爨氏稱霸南中以後,内地息戰,經濟文化快速發展,形成了東爨和西爨兩區。東爨地區大體相當于過去的朱提郡地(今昭通、曲靖及貴州西北),而西爨地區則主要為建甯郡和興古郡地(今滇池地區至洱海以東)。在爨地,當地僰人、滇人、夜郎等部族,和從事遊牧的叟人、昆明人等部族雜居在一起,融合同化為爨人。

公元581年,隋渡長江滅陳,結束内地戰亂。隋文帝遂兩次出兵南中,将爨氏家族的首領爨玩押回長安處死,但此舉并未能控制南中地區,爨氏的其他首領仍繼續踞守南中。唐朝建立後改變了政策,将爨玩的兒子爨宏達放回南中任昆州刺史,對爨地實行羁縻統治。約在公元746年,被已經統一了洱海區域的南诏趁機進攻。衆叛親離之下,最大勢力的爨崇道敗亡,爨氏家族在南中地區四百年的統治宣告結束。

盈盈珠江源,流淌着爨文化的輝煌|張建剛

曾經的爨氏家族,從公元339年獨攬南中地方政權,到公元 748年止,作為雲南地方家族勢力的爨氏地方政權雄霸南中地區長達409年,這種情況不僅在雲南曆史上絕無僅有,而且在整個中國曆史上也是少有的。然而,爨氏大姓這樣一個擁有内地先進文化并發展壯大的特殊家族勢力,卻因内亂不休,為後起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南诏消滅掉,确實發人深省:爨氏因别人的内亂火并同歸于盡後得到發展機會,但是卻未能吸取曆史教訓,不斷完善自我,避免内耗,反而紛争不止,即使在大敵目前和遭到屠殺時,也未能停止内部争鬥,終緻基業毀壞殆盡,整個爨氏家族被拆分遷往他鄉,雲南的統治中心也從曲靖轉移到了南诏國的所在地大理。連“爨”這個姓氏也随着爨氏勢力的滅亡,而逐漸銷聲匿迹了。這值得人們深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