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西林古厝群彩繪壁畫

水西林古厝群彩繪壁畫

《郭子儀拜壽圖》

水西林古厝群彩繪壁畫

《八仙圖》

水西林古厝群彩繪壁畫

《男耕圖》

靳鳳華 文/圖

水西林地處閩侯縣南嶼鎮。提起水西林,必然知道聲名顯赫的林春澤古厝群。“北嶼水西林,天下無處尋”,凸顯了水西林林春澤古厝群的地位,故古厝群又有福州“小中亭”之稱。

林春澤古厝群作為現存的明清古建築代表,除了其恢宏大氣的建築布局(一式結構、統一朝向、三進透後)、獨特的建築風格(燕尾脊、馬鞍牆、雕梁畫棟),留給人印象極深的還有它精美的彩繪壁畫裝飾。

其彩繪裝飾主要附着在各類建築牆壁之中,是明清時期獨有的一種建築文化特色。建築群主要由明清官宦府第、公祠和宗祠構成,室内彩繪壁畫主要繪于府第和祠堂的梁檩、額枋、廊道、廳堂及室内闆壁等部位,室外彩繪壁畫則主要繪制在大門側壁牆額、建築外牆的屋檐、馬頭牆等地。目前,這些彩繪壁畫儲存相對比較完整,也有一些脫落、掉色比較嚴重,有的在時代“運動”中損毀嚴重。

壁畫題材大部分是以人物故事為主,目前留存比較完整的有《郭子儀拜壽圖》《男耕女織圖》等。《郭子儀拜壽圖》繪于林春澤兒子林應亮宅地大門牆額上,《男耕圖》和《女織圖》位于廳堂兩邊高大的護牆上,《男耕圖》呈現了農夫挑擔、耙田、插秧的過程,位于廳堂左邊的《女織圖》描繪婦女采桑、紡紗、卷紗的生動情景。

還有人們熟知的兩張《八仙圖》,篇幅都不大,但構圖合理飽滿,人物形象生動,畫面給人的感覺非常質樸,但又不失趣韻。特别是其中一幅,雖然沒有繪出太多人物的具體形象,但是通過繪出他們使用的仙器,即“暗八仙”,讓人們觀看壁畫時就會聯想到相應的神仙。

水西林彩繪壁畫繼承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技法。《郭子儀拜壽圖》描繪了一個喜慶吉祥的拜壽場景,通過散點透視法,原本複雜的畫面情節被安排得井然有序,畫面的線條和色彩構成互相呼應,視覺效果富有節奏。

人物繪畫技法多樣:《郭子儀拜壽圖》和《八仙圖》人物運用工整的工筆人物技法勾勒;《男耕女織圖》運用小寫意的寫意人物技法。

整體設色上看:《郭子儀拜壽圖》近似于中國水墨畫的意境,底色以黑、灰色為主,淡赭色和深藍色等作為輔助,用深藍色紋樣作為邊框,烘托出濃豔重彩的畫風。《男耕女織圖》呈現的風格雅緻樸素,沒有太多絢麗的顔色,符合“南雅素,北豔麗”的特征。

水西林彩繪壁畫主要是利用“線”作為造型要素。《女織圖》裡,畫師通過線的轉折、虛實,巧妙地将織女織布的形态描繪出來;《男耕圖》裡,畫師通過線條的虛實勾勒出遠景和近景。遠景中的樹木和房屋結構處的線條簡潔明快、層次分明,近景中的牧童騎牛場景用筆則是剛勁有力,線條比較粗犷,生動形象地描繪牧童的活潑及牛的健壯。在農夫的處理上,通過線條的曲折變化,把抽旱煙、插秧的表情和動作表現得淋漓盡緻。

筆者經過研究,在宋代之前有少量關于農耕題材的藝術作品,例如敦煌壁畫的《農耕圖》。到了明清後期,農耕題材的壁畫和藝術作品大量湧現,如明清時期民窯青花瓷上多表現牧牛、耕作、挑柴等題材的彩繪裝飾。

據考證,在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宋代樓璹繪制的《禦制耕織圖》,共有46幅圖,描繪宋代農桑生産的情境。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時,得到“宋公重加考訂,諸梓以傳”的《耕織圖》,龍顔大悅,即命焦秉貞據原意另繪耕圖、織圖各23幅,附有皇帝本人的七言絕句及序文,并改朝代為清朝。《耕織圖》初印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後又出現了很多不同版本,木刻本、繪本、石刻本、墨本、石印本均行于世。

農耕題材作為一種文化和思想的傳承被代代相傳和歌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康熙和雍正時期經濟繁榮、人民安樂富足的盛世局面。自此,在建築裝飾藝術和瓷器藝術諸多藝術形式的工匠、藝人開始流行繪制農耕題材。

林春澤生于明朝成化,為六朝大老,卒時103歲高齡,被稱為“人瑞翁”。其子林應亮官至戶部侍郎,其孫林如楚為工部侍郎,玄孫林慎也是進士。“父子孫孫世進士”家族的顯赫背景,讓林春澤子孫們幼時遠離山野田園,自小家教森嚴,接受的是三綱五常的倫理觀和詩書濟世、耕讀傳家的儒家思想。在官場數十年身不由己的經曆,也讓他們内心充滿沖突,即滿足于衣食無憂,就如《水調歌頭·落日塞垣路》描繪的“堂有經綸賢相,邊有縱橫謀将,不減翠蛾羞”,但内心深處又羨慕男耕女織、不理朝政的田園靜谧生活。

關于《耕織圖》的來源還有一段故事:明末清兵入關,林氏第二十三世祖林西維不想在清廷做官,回鄉潛心著書,著有《耕稼集》十一卷,教育他的子孫後代以耕織為本,不入仕途,并畫了兩幅《耕織圖》,請畫師臨摹在且閑堂兩邊的牆上。

古厝不僅具有實用的功能,用于遮風避雨,其裝飾壁畫更多地被賦予了精神、思想、文化的意義和價值。

(作者為福建工程學院建築與城鄉規劃學院副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