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周藝術人物|百歲蒂博的波普傳奇,“八韻”裡的當下水墨

不久前,101歲的美國波普藝術家韋恩·蒂博辭世。上世紀60年代,蒂博與利希滕斯坦、安迪·沃霍爾等共同推動了波普藝術運動,他本人則以畫蛋糕聞名。

出版了數本藝術類書籍的英國藝術史研究者蘇西·霍奇近日推出《建築的源代碼》中文版,帶領讀者在看圖時代速讀建築脈絡。新年之際,23位東南亞藝術家在京舉辦群展“墜落”,呈現複雜語境中的自由和獨立;畫家王懷慶則以個展“縱·橫”,呈現1970年代末至今的創作曆程。在上海,八位當代中國畫家以水墨“八韻”诠釋傳統與當下。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道并評析國内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美國 | 波普藝術家韋恩·蒂博

101歲辭世,擅繪蛋糕、推動波普藝術運動

一周藝術人物|百歲蒂博的波普傳奇,“八韻”裡的當下水墨

韋恩·蒂博

據CNN等外媒報道,美國波普藝術家、擅畫蛋糕、冰淇淋、糖果的韋恩·蒂博(Wayne Thiebaud)于2021年12月25日在美國辭世,享年101歲。

一周藝術人物|百歲蒂博的波普傳奇,“八韻”裡的當下水墨

2018年,位于華盛頓的美國國家美術館展出韋恩·蒂博1963年作品《蛋糕》。圖源網絡。

蒂博在世時拒絕接受波普藝術家的标簽,盡管許多人确實将他與這場運動聯系在一起。1962年,蒂博與羅伊·利希滕斯坦、安迪·沃霍爾和愛德華·魯沙等後來的波普藝術家參加了帕薩迪納藝術博物館(現為諾頓·西蒙博物館)的展覽“日常物品的新繪畫”,對波普藝術運動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20年,蒂博出生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母親是面包師,父親是發明家。作為一個有抱負的漫畫家,他在入伍前曾為迪士尼工作室做過描圖員和招牌畫師,1942年至1945年在美國陸軍第一影視部隊擔任藝術家。很快他對藝術越來越感興趣,在現在的加州州立大學薩克拉門托分校獲得藝術學位,并成為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他在那裡一直任教至1991年。在20世紀50年代的一次紐約之行中,蒂博受到了威廉·德庫甯的抽象畫以及羅伯特·勞森伯格和賈斯帕·約翰斯的新達達主義的影響,開始将他的商業訓練與紐約畫派的實驗表現主義相結合。他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标志性主題——櫥窗後面令人垂涎的甜點——但卻難以獲得真的認可。他的突破出現在1962年,他的長期畫廊主艾倫·斯通為他舉辦了首個個展。

在蒂博同時代的藝術家通過挪用日常用品和大衆圖像來諷刺美國夢的時候,蒂博通過将它們裹上夢幻色彩而脫穎而出。他也将作品與傳統的現實主義繪畫區分開,通過誘人的構圖、醒目的色彩、戲劇性的燈光和特殊的紋理達到近乎觀念性的特質。

一周藝術人物|百歲蒂博的波普傳奇,“八韻”裡的當下水墨

韋恩·蒂博《三個冰淇淋球》1964年。圖源網絡。

蒂博最著名的圖像是蛋糕。2019年,他的畫作《夾心蛋糕》(2010-2011)被蘇富比拍出846.48萬美元。他的畫作也被廣泛收藏,舊金山美術館、紐約摩根圖書館均為他舉辦過回顧展。

1972年起,蒂博在加州擔任教職,直至80歲。他曾說:“繪畫的最大成就和回報不在于畫畫,而是新的眼光,它教會你看待事物的新方式。”(整理/畹町)

中國 | 英國藝術史研究者蘇西·霍奇

《建築的源代碼》出版,看圖時代速讀建築脈絡

近日,由英國作者蘇西·霍奇(Susie Hodge)撰寫的《建築的源代碼》中文版正式出版。這是一本關于建築的“譯碼簿”,解讀了40種建築風格、50座經典建築、26種建築元素和24種建築材料,帶領讀者開啟“建築之旅”。

一周藝術人物|百歲蒂博的波普傳奇,“八韻”裡的當下水墨

《建築的源代碼》 蘇西·霍奇 著 宋揚 譯 中國畫報出版社

蘇西·霍奇是一位藝術史研究者,也是一位藝術家。她因能夠深入淺出而又不失趣味地講述藝術史而受到大衆讀者與電視觀衆的喜愛。她是多本藝術史暢銷書的作者,已出版的書籍有《藝術的源代碼》、《現代藝術的源代碼》、《50個藝術理念》、 《細微觀察藝術》、 《拿什麼“拯救你”, 現代藝術》等。

在《建築的源代碼》中,蘇西·霍奇從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大金字塔,到21世紀紮哈·哈迪德的建築作品,用四個章節來梳理從古至今的建築發展脈絡。專為碎片化讀圖時代設計的60秒鐘“幹貨”閱讀量讓讀者在短時間内吸收最豐富的建築資訊。實用的檢索功能,交叉引用不同細分領域的知識,幫助讀者實作建築與其他領域上的融會貫通。建造日期、主要建築師及其他代表作,以及重點提示等内容,更加友善為日後的深入研究提供方向。除此之外,該書增加了解析建築專業術語的附錄,為讀者掃除閱讀障礙。

該書譯者宋揚說:“作為普及型專業讀物,非常詳盡、全面,一次便可以按照建築設計的時間脈絡、建築史與美術史的風格演化脈絡、建築材料與工藝的發展脈絡,來綜合了解不同國家、不同區域、不同民族背景下的建築風格發展及文化傳承。建築學科的發展需要強大的綜合理論支撐,這本書無疑對建築專業、設計專業、藝術專業作為建築發展脈絡的了解和研究做到了圖文并茂的全面展現。”(整理/畹町)

上海 | 八位當代中國畫家

水墨“八韻”裡的傳統與當下

江南是水墨畫的發源地,繪畫史上的“江南”不僅僅是地域名詞,也是風尚趣味的代稱,自古至今即是如此。“吾家古屏來江南,白畫水墨漬煙岚”,“何須誇落墨,獨賞江南工”,“憶昔江南曾看着,巨然名畫在屏風”,古人詩句依約在耳。在古代,江南趣味與登峰造極的筆墨精神相連結,今天,經曆過一個多世紀中西碰撞對話、潮起潮落的洗禮之後,它承載着那些依托于水墨語言的畫家們面對傳統與當下的底蘊。

一周藝術人物|百歲蒂博的波普傳奇,“八韻”裡的當下水墨

策展人與部分參展畫家

近日,“八韻:2021當代中國畫邀請展”正在上海安簃藝術空間舉辦,展出白璎、丁蓓莉、高茜、何曦 、洪健、黃朋、李桐、張見的畫作。其中,既有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也有上海美術學院教授,還有供職于江蘇省國畫院與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畫家。

一周藝術人物|百歲蒂博的波普傳奇,“八韻”裡的當下水墨

何曦作品

作為同代人,策展人彭萊對八位畫家的成長環境感同身受,她在文章中說:”城市化的生活經曆、現代思潮的熏染、飛速變化的時代洪流……他們所接受的專業教育既重視淵博的傳統,也對西方藝術抱有積極接納的态度,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一直都走在一條由内而外的中國畫語言拓展創新與轉化的探索之路上,與将水墨作為媒介材料的各類‘當代性’的實驗并不同途。十多年前,我便開始關注這批國畫家創作與成長的過程——在曆史與時代、自我和語言之間感覺、摸索,一次次地蛻變。張見、白璎、李桐的作品從傳統中發掘造型或語言因素用以改造西畫人物寫生的積習,讓人物回歸東方傳統的氣韻,黃朋、洪健、丁蓓莉都是以城市風景入畫,但又有各自的語言方式;高茜、何曦兩人審美性格迥然不同,卻都賦予了花鳥、蝴蝶、草木這些亘古以來常畫常新的題材以極具個人色彩的诠釋。”

一周藝術人物|百歲蒂博的波普傳奇,“八韻”裡的當下水墨

白璎《漾No.28》紙本設色

一周藝術人物|百歲蒂博的波普傳奇,“八韻”裡的當下水墨

展覽海報

展覽将持續至1月12日,展出地點位于上海市靜安區銅仁路90弄4号1樓。(整理/畹町)

北京 | 畫家王懷慶

個展“縱·橫”,呈現1970年代末至今創作曆程

一周藝術人物|百歲蒂博的波普傳奇,“八韻”裡的當下水墨

王懷慶

2021年12月28日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呈現年度收官展覽——“縱·橫——王懷慶藝術展”。展覽共展王懷慶于上世紀70年代末至今各階段創作的76件作品。

王懷慶1944年出生于北京,是北京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他嘗試在充分了解西方藝術的情況下,運用純粹的繪畫語言和材料語言闡釋獨具中國本土性的曆史感和文化感。

一周藝術人物|百歲蒂博的波普傳奇,“八韻”裡的當下水墨

王懷慶作品

一周藝術人物|百歲蒂博的波普傳奇,“八韻”裡的當下水墨

王懷慶個展現場

四十多年的藝術創作中,王懷慶的作品經曆幾次轉變,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為“具象時期”,從80年代中期以後,藝術家在傳統的木結建構築和木結構家具中獲得啟示與靈感,并從中找到确立自身藝術的基本方式。90年代,王懷慶的創作為“平面化時期”,新世紀以來則是“重返空間時期”。王懷慶以具象、意象、抽象再到“物象”的藝術實踐探尋中國傳統文脈。

策展人蘇丹就本次展覽談道:“藝術展覽其實猶如别樣的戲劇,它是在一個既定的空間中叙述的,這就是兩種結果的穿插群組成的過程,嚴肅但有趣。‘縱·橫’展是關于個人的一個藝術曆程展,它也折射出中國現當代藝術。王懷慶認為作品的語言最終是空間性的,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們進行了非常漫長的合作和讨論。”(文/高丹)

北京 | 東南亞藝術家群體

展覽“墜落”:複雜語境中的自由和獨立

最近,一場大型東南亞藝術群展——“墜落”在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舉辦,展覽由米開拉·塞納策劃,展出作品約50件。來自東南亞不同國家的23位參展藝術家以各具特色的作品,呈現一幅東南亞藝術的快照。

策展人談及,今天的東南亞藝術界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藝術現實齊頭并進,這顯然受益于近年來我們在全球範圍内體驗到的新的連接配接方式之順暢和難以置信的交流便利。但全球通信系統的革命也加深了“虛無主義”的特征,自由的價值被降低到個人範疇,成為一種淩駕于意識形态和道德之上的自我決定的原則。我們沉浸在一種短暫的現實裡,而未能提出一個新的價值體系。

一周藝術人物|百歲蒂博的波普傳奇,“八韻”裡的當下水墨

展覽現場

今天的東南亞藝術家,就像任何其他地方的藝術家一樣,都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情境中,這個情境顯現着現代性與傳統性、本位主義與親鄰友善、中心與邊緣的斷裂。作為現代的反叛者,本次展覽的藝術家在創作藝術的過程中表達了自由和獨立。

一周藝術人物|百歲蒂博的波普傳奇,“八韻”裡的當下水墨

潘娜潘·尤蔓妮《生命的神奇循環》,布面綜合材料,綜合材料、玻璃鋼、混凝土,2021

參展藝術家潘娜潘·尤蔓妮幼年時經常在廟宇的牆壁上繪畫,此樣對于材料的記憶一直伴随着她後來在諸多建築的遺留物上進行創作。潘娜潘·尤蔓妮的作品多以岩石和礦物等自然界物質作為載體,并借助佛教與建築元素,以傳達其對古代佛教宇宙學與現代社會的交叉點的考量。泰國藝術家貢坎用平面化的圖形筆觸描繪出人類形象,他們或在互動,或呈現出孤獨姿态。印度尼西亞藝術家艾科在街頭藝術和社群藝術作品方面的背景是他擴充作品的典型方面,他的刺繡繪畫,雕塑,社群合作和表演等都在運用幽默和鮮豔的色彩的同時,審視着印度尼西亞的社會政治氣候。(文/高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