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昆山,有趣。

昆山,有趣。

▲點擊音頻聆聽音樂

在中國的土地上,有一個地方常被人們向往,它自古繁華,不僅盛産才子名士,還有煙橋畫柳、小巷人家,亦有園林如夢、山水如畫。

也有這麼一個縣城,它曆史悠久,風景宜人,經濟上多次位列全國百強縣之首,這裡出現過很多,讓世人欽佩的人物 ,也創造過不少,讓世界驚歎的文化。

在一些人的認知裡,這小小的昆山,就像是濃縮了的江南。

昆山,有趣。

江蘇省昆山市,是蘇州地區的縣級市,位于蘇州和上海之間,這個地方經濟發達,農林牧漁業、IT行業、建築業和批發零售業都發展得非常迅速。

而之是以有“昆山”這個名字,則是因為這裡有一座山,但它卻不叫昆山,而是叫做玉峰山或馬鞍山,昆山之名,實際上是來自山中盛産的,一種名為“昆石”的玉石。

昆玉是非常受人推崇的,釋慧開方丈曾寫道:

“湘水之清,昆玉之潔。和氣如春,忠心如鐵。儲風月之精。禀松篁之節。”

昆山,有趣。

昆山縣也有别的名字,兩千多年以前的這裡,因為臨近古時的婁江而被稱作“婁邑”,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君主常在這裡獵鹿,是以它又叫作“鹿城”。

而昆山之是以被一些人熟知,或者說被一些吃貨所熟知,是因為這裡,正是陽澄湖大閘蟹的産地之一,而有美食的地方,自然也有蘇東坡。

“堪笑吳中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尖團就是螃蟹的古稱,美味的陽澄湖蟹,竟能讓蘇轼用詩詞去換。

昆山繁榮的經濟,不僅是因為這裡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源于這裡的人多有生意頭腦,據明朝時期,那位号稱“富可敵國”的沈萬三,就是昆山人。

昆山,有趣。

明朝末年的昆山,還出過一位就算是本地人,也很少知道的人物——朱集璜。

這個人的身份并不特殊,但當清軍入江南時,他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民族的尊嚴。

而他的兒子,卻有更多的昆山人知道,他就是“吳中三高士”之一的朱用純,朱用純一生提倡“知行并進,躬行實踐。”的學習之道。

在他看來,清朝的教育方式,很難出現真正有學問的人。于是書寫了幾十部教育著作,載譽當世文壇。

康熙十七年正月,皇帝下诏曰:“自古,一代之興,必有博學鴻儒,振起文運,闡發經史,潤色詞章,以備顧問著作之選。”

昆山,有趣。

于是康熙開啟了整個清朝,隻啟用過兩次的,針對各地名士的特殊考核——制舉·博學鴻詞科,并邀請朱用純應試。

這種制舉的上榜率,相比科舉而言是非常高的。而且這個考試一旦通過,就能得到“直達天聽”的,有可能影響整個帝國決策的官位,而以朱用純的學問來說,根本沒有不中的道理。

但朱用純卻拒絕了朝廷的舉薦,他的父親是為保衛明朝而死,自己又怎能做清朝的官呢?于是他專注治學,一生未履官場,臨終時叮囑弟子道:“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

不隻是朱用純,昆山這片土地還誕生過三國時期,為東吳多次擊潰劉備的陸遜,與那位說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等人。

昆山人雖在如水的江南,卻也有如山的精神。

昆山,有趣。

昆山也不止有如山的精神,它更有着如淵的曆史。根據考古發現,早在一萬多年前的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活的痕迹了。

悠久的曆史,給了昆山深厚的文化底蘊,被譽為“百戲之祖”的昆劇,也是在這裡出現的。

世界上有過三大古老戲劇——昆劇、古希臘戲劇與印度梵劇,後兩者早已在世上絕迹,唯有昆劇依舊傳承着。

昆劇又被稱為“昆山腔”或“雅部”等,它是中國戲曲中最古老的一種,使用的是古時的詞牌體音樂結構。

昆劇的特點就如這江南水鄉的特色,它不僅有悠然婉轉的意蘊,也有着如絲入扣、輕柔纏綿的神韻。

昆山,有趣。

明末清初的史學家張岱,在他的著作《陶庵夢憶》中描述說,昆劇演出時,“萬餘人齊聲呐喊;四方觀者數十萬人”。

在沒有音箱的古代,絕大多數人根本無法聽見台上的聲音,但依舊有人潮人海的觀衆前往觀看,可見昆劇在當時,是有多受人們的歡迎。

昆劇《桃花扇·餘韻》中有一句台詞說:“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段詞,乍看是無聊的搞笑話,細想卻非常有趣,而且頗具深意。

這世間之事,生死有命,無論曾經如何美麗的花兒,總有零落成泥的一天。

就連這永恒的烈陽,也終有熄滅的一日。即便是無窮無盡的宇宙,一樣逃不過這無解的輪回。

昆山,有趣。

而誰建的高樓,又能總也不塌呢?

像這樣既能讓人微笑,又能發人深省的台詞,昆劇裡還有很多。其實不僅是“昆山腔”有趣,有趣的昆山人也相當有趣。

之前看過一個在昆山發生的新聞。

一位極有創意的大哥,用三輪車和椅子的零件,自制了一種綠色無公害,低能耗、高續航的交通工具,悠然行駛在車水馬龍的公路上。

這種交通工具的動力源,正是号稱:一碗狗糧不知彼倦的——哈士奇。

圖檔:蒽子蘇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昆山,有趣。

|說明|本文已經東方生活美學授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侵删。

或許您會喜歡:

昆山,有趣。
昆山,有趣。

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