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連續劇《大決戰》)
1945年11月初,邯鄲戰役結束,與上黨戰役一樣,蔣軍在此役中也同樣是損兵折将未占到一點便宜,自此隻得暫時停止在關内的大規模攻勢,但對于東北的進攻和對各解放區邊沿“吞食”偷襲則從未中斷。
因為東北形勢緊張,中央曾打算将四縱一分為二,由陳赓帶其中一部開赴東北作戰,陳赓已經做好了準備,甚至為了防寒防凍,還到處找東北人了解情況。不過在整裝待發約半個多月後,中央又改變了決定,讓四縱仍留在同蒲路上應付敵人的“吞食”偷襲。
11月下旬,閻錫山命駐臨汾的王靖國集團軍四萬餘人北犯,閻軍依仗絕對的兵力優勢,重新占領了趙城。
在此期間,十一旅奉命阻擊趙城東犯之敵,該旅一個營在擔任前衛警戒時,因輕敵麻痹,暴露自身位置而遭到敵人襲擊,一名團上司也在激戰中犧牲。緊急情況下,旅長李成芳、副旅長蔡愛卿果斷處置,命其餘部隊實施反擊,這才得以化險為夷,但部隊還是付出了很大的損失。
十一旅受挫後,有的部隊開始變得過于謹小慎微,但十旅副旅長楚大明顯然是個例外,某種程度上也可說,他就是為打仗而生的,不打仗渾身難受。
按照作戰條例的規定,旅團級幹部應居中指揮,楚大明已經是副旅長,按說指揮所才是他的固定位置,然而楚大明是絕不肯安安靜靜蹲在指揮所裡,呆在電話機旁邊的,他的口頭禅是:“看不見敵人,我就不會指揮!”
楚大明以前當團營長時就是這樣,到了關鍵時候,突擊連在哪兒,他就在哪兒,現在由團長提升至副旅長,對他而言,也不過是多了兩個團可以讓他帶着往前沖而已。在這個問題上,誰也說服不了他,連陳赓、周希漢也沒辦法。
楚大明的最新計劃是親率三十團,襲擊敵據點小賈村。小賈村是敵人的大據點,駐守着閻軍的一個團,團長候全伯是個老兵痞,鬼子來了當僞軍,鬼子投降了他又投到閻錫山麾下,編入了閻軍内衛二師。候團在小賈村經營了十多年,擁有大炮樓加子母堡組成的防禦體系,并不容易對付,三十團在十旅的三個團中戰鬥力又最弱,是以有人建議楚大明重新考慮,要麼換一個攻擊目标,要麼把三十團換成二十八團或二十九團。楚大明卻堅持原計劃不變:候團固然難對付,但是油水也足,據點内軍用物資很多;三十團由原來的士敏獨立團和高平獨立營更新組成,士敏獨立團在上黨戰役中基本打出來了,前身同為遊擊隊的高平獨立營尚需鍛煉,要鍛煉就必須打硬仗,不能光會撿軟柿子捏。
吃菜要吃菜心,打鐵要打硬鐵,沒打過硬仗的部隊不會有出息,這是楚大明始終不改的觀點,也是他練兵的一大法門。
12月中旬的一天風雪之夜,三十團按計劃突襲小賈村,經一夜激戰,将敵人壓在了幾個大院裡。正當楚大明打算擴大戰果,吞掉眼前這塊“肥肉”時,村外突然響起激烈的槍聲,緊接着一排炮彈砸了下來。
後來知道這是王靖國加派的援兵趕來了,三十團被敵人反包圍在了小賈村!
(節選自關河五十州《陳赓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