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毀長城:蘇聯的這些失誤,使其失去了軍隊的保護,最終走向解體

常言道,槍杆子裡出政權。從世界曆史的角度看,任何國家政權若想長久立足,都需要得到軍隊的捍衛與支援。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正是因為擁有一支實力強悍的軍隊,才得以在國際競争中逐漸強大,并最終組建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抗衡的陣營集團。蘇美對峙時代,蘇聯軍隊是世界範圍内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不僅兵力衆多、武器先進,而且戰略與戰術思想也冠絕全球。

自毀長城:蘇聯的這些失誤,使其失去了軍隊的保護,最終走向解體

冷戰高峰時期,蘇聯擁有500餘萬兵力,55000輛坦克,以及同樣數量衆多的火炮、裝甲車、武裝直升機等武器裝備,其正常力量居于世界首位。與此同時,蘇聯還擁有40000枚核彈頭,以及配套的洲際飛彈與核潛艇,其核力量同樣名列世界前茅。軍事資料統計,70~80年代之交,在衡量戰略武器威力的13項主要名額中,蘇聯有10項居于絕對領先地位。彼時,蘇聯武裝力量的強大,可謂有目共睹。

然而,即便是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也未能在蘇聯解體時力挽狂瀾。1991年,曾經強盛的蘇聯,正面臨日益嚴重的危機。“八一九”事件中,以塔曼師為首的幾支蘇軍精銳,在關鍵時刻轉變立場,導緻行動失敗。此後,蘇聯的崩潰程序進一步加快,最終于1991年12月底土崩瓦解。那麼,蘇聯解體之時,蘇聯軍隊為何難有作為呢?這是因為之前蘇聯高層的幾項錯誤舉措,使其失去了軍隊的保護,進而走向解體。

自毀長城:蘇聯的這些失誤,使其失去了軍隊的保護,最終走向解體

第一,推行“新思維”改革,搞亂了軍隊的思想

80年代初,由于各種問題與弊端的積累,蘇聯逐漸走上了下坡路。戈爾巴喬夫在1985年上台後,為了扭轉蘇聯國内的形勢,便推行“加速發展戰略”,此後又推行“新思維”改革。與此同時, 戈爾巴喬夫也模仿西方的那一套,倡導“民主化”、“公開性”等原則。由于日久積弊,加之改革誤入歧途,蘇聯國内的各種沖突逐漸浮出了水面。在此情況下,蘇聯軍隊也遭受了負面影響,其官兵的思想出現了混亂。

在西方“和平演變”的攻勢下,蘇軍官兵逐漸不再認同統一的蘇聯大家庭,轉而傾向效忠本民族的加盟共和國,極大影響了蘇軍的整體團結。例如,1988年亞美尼亞大地震後,大量亞美尼亞族官兵要求回本民族加盟國服役,以“參與家鄉的重建工作”(實際上也參與亞阿兩國的沖突)。除此以外,各民族官兵結成了五花八門的小團體,互相不對付。這些事例說明,很多蘇軍官兵的信仰已經缺失了,蘇聯軍隊的軍心開始散了。

自毀長城:蘇聯的這些失誤,使其失去了軍隊的保護,最終走向解體

第二,沒能及時制止離心苗頭,導緻軍隊裂痕加劇

當蘇軍内部出現裂痕之時,戈爾巴喬夫沒能采取措施加以制止,緻使這一裂痕越來越大。1988~1990年,蘇聯境内多個加盟共和國發生事端,在間接上導緻蘇聯軍隊日趨渙散。第比利斯事件後,格魯吉亞族士兵産生逆反情緒;奧什沖突後,烏茲别克族和吉爾吉斯族士兵間的沖突激化;維爾紐斯事件後,立陶宛族士兵更是頻繁抗命。由于思路不正确、手段不高明,戈爾巴喬夫難以解決這些棘手問題。

1990年蘇共二十八召開後,蘇聯改革幾乎完全偏離了方向,蘇聯軍隊由此更加渙散。1990~1991年,諸多加盟國自行修改了兵役法,号召各自民族的官兵“回到祖國服役”,蘇軍原有的指揮體系遭到嚴重沖擊。除此以外,當初蘇聯官方在決定裁軍撤軍時,由于國内經濟下滑等原因,而未能給予榮民以應有的待遇。這不僅導緻軍隊同高層間分歧加劇,同時也緻使軍隊内部裂痕進一步加大。

自毀長城:蘇聯的這些失誤,使其失去了軍隊的保護,最終走向解體

第三,大量裁撤擁護蘇聯政權的軍官,自廢了武功

蘇聯解體之前,蘇軍内部曾有多次大規模的人事變動。1987年5月,西德青年魯斯特,在蘇聯國土防空軍眼皮底下闖入蘇聯領空,令戈爾巴喬夫震怒不已。之後,戈爾巴喬夫大範圍撤換蘇軍軍官,連國防部長索科洛夫元帥都給罷免了。而在“八一九”事件後,戈爾巴喬夫雖然仍是蘇聯國家元首,但其權力逐漸被葉利欽、克拉夫丘克等人架空。葉利欽很早就拉攏蘇軍各部隊,而他在掌權後,就更大幅度地撤換各級軍官。

1991年8月末到9月初,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下達了諸多指令,撤銷了部隊中原有的組織機關,蘇共在軍隊中的活動也被限制乃至禁止。與此同時,蘇軍總軍事政治部的32名将軍中的28名被強制退休,軍事部門工作的軍官中有9萬人被撤換,遠東地區有7000名軍官被開除。這些舉措,導緻原本捍衛蘇共上司的蘇軍,轉變為所謂“維護總統、維護憲法”的西方模式軍隊,等于是自廢了武功。

自毀長城:蘇聯的這些失誤,使其失去了軍隊的保護,最終走向解體

總體而言,蘇聯解體涉及軍事、外交、經濟、民族、思想等多個方面,但失去軍隊的保護與支援,可以說是導緻蘇聯崩潰的重要原因之一。蘇聯解體前夕,蘇聯高層由于多種失誤,緻使其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權,由此在整體上加快了蘇聯的瓦解速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