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吳三桂老老實實削藩,能善終嗎?

理論上講,如果吳三桂乖乖放棄兵權,主動交出雲南,清廷肯定會善待他。

因為但凡是個正常人,都會希望以吳三桂為榜樣,盡量低成本的解決三藩問題。

康熙既不是狂人,也不是神經病,他自然也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決三藩問題。

如果吳三桂老老實實削藩,能善終嗎?

然而,理論是理論,現實是現實。理論在現實中,根本行不通。

現實中的吳三桂,隻要放棄了兵權,放棄了地盤。他的最終下場必然是非常凄涼的,不會善終。

因為吳三桂能當平西王。他兒子吳應熊能做驸馬爺,深受孝莊太後賞識。以及康熙能同意吳三桂以王爵待遇回遼東老家養老。

這一切一切的前提,都是基于吳三桂是十幾萬人“利益代言人”的基礎之上的。

(吳三桂轄10營53佐領,四品以上武官過百人,士卒總計32200人,再加上軍人家屬,總計約十幾萬人)

沒了這個基礎,康熙憑什麼以世襲王爵待遇,善待吳三桂一家人?憑什麼?

就憑他吳三桂能打仗?

笑話。清初八旗軍内能打的旗人将領多了去了,也沒見哪個像吳三桂這樣能封到親王爵位的。

要知道,吳三桂可不是旗人。

如果吳三桂老老實實削藩,能善終嗎?

是以其實——康熙覺得三藩威脅大,并不是他覺得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威脅大。

康熙埋怨三藩開支大,吃空了國庫,并不是他埋怨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開支大。

三個王府再怎麼吃,也吃不空國庫。

康熙真正害怕的,嫌棄的,亟待解決的,其實是吳、耿、尚三人麾下的那幾十萬人。

這幾十萬人在滇粵閩三省,地位超然,巧取豪奪,強占礦山,壟斷商貿,私征關稅,所行不法之事極多,所涉及的利益極大。

除此之外,吳耿尚為了鎮撫部衆,每年還向朝廷索取軍費近千萬兩(雲南藩約五百萬軍費),平均到每個人,小兵的收入也比七品縣太爺的年俸高,待遇極好。

假濬渠築城為名,重榷關市,壟鹽井、金銅礦山之利,厚自封殖。通使達賴喇嘛,互市北勝州。遼東參,四川黃連、附子,就其地采運,官為之鬻,收其值。貨财充溢,貸諸富賈,謂之“藩本”。

計雲南省俸饷歲九百餘萬,議撤滿洲兵還京,裁綠旗兵五萬之二。

如果吳三桂老老實實削藩,能善終嗎?

因而,康熙與吳三桂的養老協定,實際上的版本,應該是“吳三桂要替朝廷安撫住他手底下的十幾萬驕兵悍将,最好不花朝廷一分錢就把他們就地遣散。康熙才會允許吳三桂安然回遼東養老”。

在康熙的規劃中,三藩要盡撤,起碼要裁撤掉一大部分人。

被裁之人,什麼補償都沒有,各安天命,朝廷不負責養老。

而康熙的這個條件,吳三桂能做到嗎?

吳三桂不管不顧,拍拍屁股走人了,去做富足翁。他那十幾萬人就真聽話繳械,不做任何抵抗的被清廷以極低的成本解散?

這怎麼可能呢。這就相當于,你在公司20年,可公司明天要降你的薪水,還有小道消息傳出,公司決定裁撤你。不給補償。

試問,你能忍?

你當然不能忍了。你不鬧他個天翻地覆,心裡那口惡氣怎麼能出?

如果你有條件,你可能就會裹挾你的上司造反,讓老闆損失慘重。

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懂一個道理。

當一個人與無數人的利益緊密捆綁在一起的時候,個人的感受其實一點也不重要。

或許吳三桂真的想過全身而退,就像尚可喜那樣。但現實情況,已經由不得他做主了。

如果吳三桂老老實實削藩,能善終嗎?

看看尚可喜。他後來不就是想全身而退,結果呢?

被兒子尚之信軟禁而死。

而尚之信敢于軟禁老爸的底氣,就來自尚可喜麾下部衆的支援。

吳三桂麾下的部衆,大機率也是如此。

在這些人看來,吳大帥一家人的地位,大家現如今的地位,都是大家夥玩命才換來的!

現在吳大帥居然拍拍屁股就想走人,然後把自己丢給朝廷,任由朝廷宰割,這哪能忍?

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麾下的十萬官兵,最恨的人,可能就不是康熙,而是吳三桂了。

這就好比。你在公司嘔心瀝血做項目,出了成績,上司拿大賞,你拿小賞,大家其樂融融。

可有一天上司為了拍老闆馬屁,響應老闆号召,節約成本,竟然要裁撤你。

這個時候你最恨的人,肯定就不是你的老闆了,而你是的上司。因為他背叛了你。

在如此憤恨之下。到時候,隻要朝廷削藩。

吳三桂手下的部衆,鐵定會繞開吳三桂,不跟他商量,直接就造反!

如果吳三桂老老實實削藩,能善終嗎?

亦或者,這些人軟禁吳三桂,擁立吳家的某個小孩子,然後以吳三桂的名義起兵造反。

即便,吳拍拍屁股走了,這些人也可以在雲南發矯诏,以吳的名義造反,隔空裹挾吳。

反正,是吳三桂先無情無義,抛棄了他們。

他吳三桂先背叛了大家,将士們自然也不可能在乎吳三桂的感受,在乎吳三桂一家老小的死活了。

總之,現實情況就是,隻要康熙要決定遣散三藩,(可以說是必然的,這本就是康熙削藩的目的),三藩幾十萬人為了切身利益,必然會造反。

因為康熙做得太絕了,一點餘地也不打算給三藩留。

清末,慈禧想裁撤湘軍時。她就是因為怕湘軍造反,留了餘地,是以湘軍并沒有被全撤。不僅水軍全部保留了,而且保留了相當數量的步兵。

最後被裁撤的湘軍,大多是靠打太平天國發了橫财,自願想回家的。

如此結果,慈禧滿意,湘軍也能接受。

康熙不願意對三藩妥協,那結果必然就是三藩衆将士不答應。

而他們一造反,要麼,吳三桂沒走脫,被部衆裹挾,一起參加造反,或者被軟禁而死。

要麼康熙嫌棄吳,以吳沒有搞定部衆,沒有履行承諾為借口,借吳的人頭祭旗、洩憤。

無論吳三桂有沒有參與造反,無論吳三桂知不知道底下的人會造反。隻要他交權,淪為康熙豢養的金絲雀,他未來的命運就肯定不會掌握在他自己手上了。

這種事情,曆史上的案例太多了。

東漢末年,董卓被殺。西涼軍将領李傕、郭汜準備遣散部隊,各安天命。臨走前,賈诩勸住了他們。跟他們講:你們如果遣散了部隊,抛棄屬衆獨行,一個小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既然如此,你們還不如帶領大家夥造反算了。如果能成功,單車秒變摩托,回報突破天際。輸了也不怕,再逃跑就是了。反正你們也打算逃跑。為什麼不搏一把呢?

卓敗,輔又死,衆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裡。诩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衆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衆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就算不看三國,我們隻看大西軍領袖孫可望和鄭成功父親鄭芝龍降清後的待遇,也能猜到吳三桂的結果。

是以說,吳三桂老老實實接受削藩,抛下手下,單獨回遼東老家養老。理論上可行,但以當時的情況,根本行不通。

他的部屬不會允許他拍拍屁股走人,而他又無力以低成本鎮撫部屬。康熙也不可能在他沒有遣散部屬的情況下,給他善終的待遇。

吳三桂在這種情況下,可不就隻能造反了。

最起碼,造反還不至于兩頭都不撈好。搞得部屬恨他,恨不得把他全家都千刀萬剮。康熙也埋怨他,恨不得也把他全家千刀萬剮。

自己裡外都不是人。

如果吳三桂老老實實削藩,能善終嗎?

另外,吳三桂腆個老臉,舍一身名節,忍着千萬人的唾罵,為表忠心,弑殺永曆帝,目的就是為了像明朝的沐王府那樣,獲得世鎮雲南的特權。

但康熙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就想讓他變成世人眼中的笑話。這就不難想象吳三桂心中對清廷的憤恨之情了。(洪承疇曾叮囑過吳三桂,若要安,切不可使雲南太平無事,永曆若在,康熙斷不敢撤藩)

一生努力和犧牲,終究淪為笑話,這也能算是全身而退嗎?

名譽難道不值一提?

是以,吳三桂其實從來沒想過全身而退。

自己能不能全身而退,吳三桂自己清楚。

事實上,他一直糾結的,是要不要稱帝。而不是糾結要不要跟朝廷争取世鎮雲南的權力,要不要造反。

他曆史上造反後,在稱帝的問題上,也是猶豫了很久才下定決心。

但在撤藩造反的問題上,他可沒有猶豫過。

▲關注我,贈送高清中國和世界地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