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奧地利為何會錯過統一德國?看看他們皇帝說的話,俾斯麥不笑都難

引言:

德國的統一,以普魯士的放大而完成,一個放大版的普魯士就是德國的真谛。

在這個放大版的帝國中,普魯士國王是德國皇帝,普魯士首相也長期是德國宰相。

這一切産生的根源,則在中歐霸主那持續千年的紛争史中可以找到答案。

奧地利為何會錯過統一德國?看看他們皇帝說的話,俾斯麥不笑都難

(俾斯麥)

一:紛争背後的德意志衰弱。

德意志雛形,源自法蘭克王國的分裂。

一分為三的帝國,奠定了三個歐洲的主要國家,法國、意大利、德國。

相較于法國最早崛起,成為歐洲強權,意大利則在中古時代後,陷入了長久的教權和世俗拉扯中,進而變得四分五裂,後來的文藝複興時代,意大利又進入城邦時代,四大城邦的内鬥還有法國的幹涉,讓意大利由始至終都是歐陸霸權法國的權利投射區域。

比起意大利的城邦縱橫,德意志地區的遭遇也好不好哪裡去。

神聖羅馬帝國雖然一直存續,但教權和世俗的紛争,讓龐大的帝國,一直處于四分五裂中。

皇權不振的結果就是集權難以誕生,進而邦國無數。

奧地利為何會錯過統一德國?看看他們皇帝說的話,俾斯麥不笑都難

(四分五裂的神羅)

這一切也有資料為證。

經曆過三十年戰争的苦痛之後,歐洲最早的近現代合約《威斯特伐利亞合約》中明确的德意志邦國,有名有姓的就有314個之多。

一個今日看并不大的國度,居然有314個政治實體,左右看這邦國也就是縣城水準。

縣城越多,力量越分散,就讓國家成了歐洲弱雞,遭遇了各方大國的欺壓。

再加上奇葩的七選帝候制度,更是讓帝國集權難上加難。

長期把持選帝後的哈布斯堡家族,雖然在邦國中強盛一時,但依舊在歐陸争霸中力有不逮。

這力有不逮的根源,就是吞并領土這塊,有教無類啥都要,弄得境内民族衆多,到處都是外族人。(八成領土屬于外族定居點)

反觀普魯士就純粹得多,境内雖然也有波蘭人,斯拉夫人,可占的比例僅僅隻有兩成左右。

這兩個強邦政治形态雖各有不同,但他們崛起之後,也讓松散的德意志看到了統一的希望。

讓無數的德意志人找到了主心骨。

那麼為何松散的德意志人訴求統一?

奧地利為何會錯過統一德國?看看他們皇帝說的話,俾斯麥不笑都難

(普魯士和奧地利)

二:從松散到統一,大勢所趨。

文藝複興特别是科技之光後,曾經堅守封建的歐洲,因為教皇權威跌落,迎來了世俗王權崛起的時代。

曾經的法國,用數百年時間,搞定了歐洲最早的集權,進而借力人口和面積優勢,成了歐洲一霸,後起之秀的俄國,用吞并和集權方式,也成了左右歐洲的強國。

孤懸海外的英國,困守三島,集權的時間也很早。

這三個集權後的國家,加上大航海時代崛起的西班牙,成了歐洲最早最具實力的争霸者。

反觀曾經的霸主神羅,卻因為國家力量的分散,在競争中落後了。

經濟雖然不斷發展,但政治上的滞後,讓德意志人不甘了。

我們這個如此傲嬌的民族,為何屢受欺負?

在不甘心的驅使下,在拿破侖戰争的烽煙後,在民族意識覺醒後,德意志人的訴求,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統一。

于是,兩大強邦國,借助這民意洶湧,分别提出來自己的統一方案。

這就是著名的德意志統一的三大方案。

奧地利為何會錯過統一德國?看看他們皇帝說的話,俾斯麥不笑都難

(統一的必然性)

三:三大方案,孰優孰劣?

這三大方案,我分頭闡述下!

首先:看看屬于德意志小邦國的方案!

按照德意志小邦的意思,是準備建立一個純粹由德意志民族構成的民族國家,在這個國家中,沒有外族人,隻有德意志人!

從這點上看,就可知當時所有小邦國的訴求。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而不是參合了無數其他民族的聯合體國家。

所有小邦國代表希望的,是建立一個純粹的,德意志民族的國家。

如果這樣的國家建立,向心力那是毋庸置疑的,但卻遭遇了最大邦國奧地利的否定。

至于否定的理由也很簡單,民族而已。

奧地利為何會錯過統一德國?看看他們皇帝說的話,俾斯麥不笑都難

(小邦國的訴求:德意志國家)

其次:看看奧地利的方案。

奧地利一看小邦國提出的純粹德意志人的方案,非常失望!

原因無他,奧地利領土上都是外族人啊。

如果按照這個方案執行,奧地利将不得不放棄近八成的領土,從一個強大邦國變成小邦國。

這近乎于自毀的事情,奧地利人當然不願意做!

随後奧地利謀劃了自己的統一方案:大奧地利方案。

這方案說起來很簡單,以奧地利王國為基礎合并所有的德意志邦國,建立一個多民族國家。

如果按照奧地利的方案,德國将成為一個橫越中東歐面積超過法國很多,人口高達7000萬多強大帝國,奧地利不僅不損失任何領土,還能成為歐洲最強國。

可是這個方案,卻遭遇了無數小邦國的敵對。

原因無他,純粹的德意志人帝國是幌子,他們不需要新生的帝國,成為奧地利的放大版。

一看抵制不斷,焦躁的奧地利國王佛蘭茨約瑟夫一世煩躁了,不願意再談的他,宣布:

奧地利王國境内所有領土都密不可分,奧地利也絕不放棄任何一塊德意志民族聚居地。

這宣告石破天驚,讓無數小邦國憤恨無比,就在兩方僵持的時候,聰慧的普魯士出來了。

奧地利為何會錯過統一德國?看看他們皇帝說的話,俾斯麥不笑都難

(佛蘭茨約瑟夫)

最後:普魯士的方案,折中一下。

在奧地利和小邦國翻臉之後,普魯士提出了屬于自己的“小德意志方案”。

這個方案就友好得多,奧地利不是不願意為了大家庭犧牲嗎,那就不帶他玩了,反正他的領土上也就兩成德意志人定居點。你們跟我組隊不就行了。

我普魯士沒有那麼多外國民族,大部分都是德意志人,少部分波蘭人還有斯拉夫人不影響主體民族。無數小邦國在權衡一番之後,認為統一是必要的,既然奧地利死不松口,那不如支援普魯士的方案呗。

于是,普魯士國王在小邦國的推選之下,指望通過讓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成為德意志皇帝的方式,完成國家名義上的統一。

可威廉四世非常清楚,這名義上的國王必定不好當,因為奧地利依舊是個大麻煩,緻力于領土的這個親戚,從來不是好對付的主,不是邦國聯盟舉薦就能打發的。

于是,深谙進退之道的威廉四世謝絕了小邦國的好意,還有那名不副實的德意志皇冠,開始了韬光養晦。

奧地利為何會錯過統一德國?看看他們皇帝說的話,俾斯麥不笑都難

四:拳頭和真理。

公元1851年到公元1861年,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韬光養晦的時代。

這十年間,普魯士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整軍備武,準備戰鬥,至于目的,則是打服奧地利,肅清統一的阻力。

不久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繼位,成了新王。

新王威廉一世,任命外交經驗豐富的俾斯麥成了帝國首相。

深谙進退之道的俾斯麥,上任後最早做的事情不是遏制奧地利,反而是聯合奧地利,用奪回德意志民族領土的方式為借口,組成了德意志聯邦軍隊進攻丹麥。

一看民族意志為先,大義目前之下,奧地利也不能慫啊,就跟普魯士聯合起來進攻丹麥。

兩大強國聯袂出擊,歐洲大國要幹涉也要尋思一下,就忍了!

随後,戰争大獲全勝,組建聯軍的普魯士收獲了小邦的好感,威望日隆!

奧地利為何會錯過統一德國?看看他們皇帝說的話,俾斯麥不笑都難

(普丹戰争)

完成了這一戰之後,俾斯麥又立馬拉攏意大利發起了對奧地利的“德意志之戰”,希望确定自己在後續統一德意志時的領袖地位。

随後普軍以少勝多,擊敗了龐大的奧地利軍隊,打赢了戰争。

打赢戰争後的俾斯麥見好就收,在歐洲大國準備幹預前,就和奧地利達成協定,完成了自己的戰略訴求。

普魯士通過解散德意志聯邦方式,側面瓦解了奧地利的大德意志方案,又通過兼并石荷地區、漢諾威、黑森、拿騷和法蘭克福的方式,組成了北德意志聯邦。

一字之差後的聯邦,再也沒了奧地利的影子,奧地利就此退出了統一德國的競争。

退出競争之後的奧地利,在此後跟匈牙利王國合并,組成了奧匈帝國,在多民族國家的路上繼續前行。

普魯士則繼續踐行小德意志方案,在不久後擊敗法國,讓德國統一最後的攔路虎遭遇重創。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不是德意志小邦國的幫助,普魯士是争不赢奧地利的,因為所有小邦國的聯合,也不是普魯士可以抗衡的。

至于為何普魯士不吞并奧地利。

力有不逮是其一,真吞并了小邦國離心離德是其二,遭遇大國嫉恨和幹涉是其三。

正是充分分析了利弊得失,才有俾斯麥的明智止步和迅速和談。

奧地利為何會錯過統一德國?看看他們皇帝說的話,俾斯麥不笑都難

尾聲:

德意志的統一,是德意志民族呼聲下的必然,也是現代民族國家漸漸成型後的順勢而為。

相較于奧地利的多元民族屬性,民族成分更單純的普魯士獲得了德意志小邦國的好感,進而在他們的幫助下,收獲了成功。

不過這成功,其實也是相對的。

為了安撫小邦國的利益訴求,新生的德意志帝國雖然科技發展,經濟發達,但依舊難掩很多封建時代的殘留。

隻是這已經是後話了。

奧地利為何會錯過統一德國?看看他們皇帝說的話,俾斯麥不笑都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