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埔軍校生為什麼在北伐時能大敗一衆實戰經驗豐富的軍閥們?

那些個軍閥何止是戰鬥經驗豐富,他們這些人兵強馬壯,人多勢大。

如果您不信,說個資料您聽聽。

直系軍閥吳佩孚手裡攥着二十萬人馬,占着湘鄂豫和陝冀這一塊;從直系裡頭自立山頭,自成一派的還有孫傳芳的二十萬人馬,占着贛閩浙皖蘇五個省份養精蓄銳;而奉系的張作霖更是擁有三十五萬人馬,占據東北地區外加京津地區。

就光這些隊伍合一塊就有七十五萬人馬,這還不算其他占個小地方握着一股子小部隊的小軍閥,是以有人說北伐軍面對是一百分軍閥部隊,這真沒有太過誇張的成分。

回頭再看看北伐軍,八個軍也就十萬人,占着廣東一小片地方。

說真的,咱不說戰鬥經驗不戰鬥經驗的,就說這數字羅列到一塊,您都不會感覺,北伐軍能夠打赢,人數少就不說了,地盤還小。

咱作為馬後炮閱讀曆史的看客,知道北伐的結果,但當時的參與者是不知道的。

黃埔軍校生為什麼在北伐時能大敗一衆實戰經驗豐富的軍閥們?

别的不說當時參與北伐的國民革命軍有八個軍,一開頭除了李濟深的第四軍态度明确表示積極支援,其他各軍都是一臉的消極,感覺北伐沒有結果。

在他們看來北洋這些軍閥,這部隊常年打仗,訓練有素那是自不必說,武器先進那更是不用提,畢竟他們有自己的兵工廠造槍,有地盤收稅還有英法美日這些列強在背後支援,資金流就不缺,沒東西可以買。

回過頭來看看北伐軍。

當年建設黃埔軍校,就弄了一塊地皮,學員弄身衣服就沒了。廣州到是有軍工廠,孫中山先生一個批條下去,要求軍工廠送三百條槍給黃埔軍校的學生做日常訓練使喚。

您知道結果嗎?軍工廠就給了三十條,就這樣?哪夠使喚啊?剛夠學員站崗放哨用的了,還訓練?

說真的,這就不是夠不夠使喚的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軍工廠壓根就不聽你的,類似這樣的機關,您感覺會聽嗎?

那麼這軍工廠聽誰的呢?他聽廣州那些個外來軍閥的。

您看但凡有點實力的機關他都不支援你,那麼錢夠使喚嗎?就一個名頭,啥錢不錢的根本就不夠使喚的。

您都不知道黃埔軍校建校初期,經費短缺成啥樣子了,學員開始入校學習,一天三頓飯這都緊張。

今天晚上吃了飯,明天早上的飯錢在哪,都不知道。這話可不是小編說的,曆史資料就是這麼說的。

想要多弄點經費,這得靠财政部長廖仲恺,到廣州軍閥那裡央求才成。

人家躺在床上把那大煙泡子吸得飽飽的,這才有功夫搭理站在床前的廖仲恺,幾個小時耗下來就給幾千個大洋,不高興了,一個子都沒有。

您說說,那真叫一分錢憋到英雄漢啊!

有了廖仲恺忙前忙後的,黃埔軍校的學生才沒有斷炊。

是以廖仲恺被譽為黨軍師長,黃埔軍校的慈母,說實話廖仲恺的威望比蔣介石高多了,隻不過後來廖仲恺死于暗殺。

這話說的有點遠了,咱接着說事。

那麼黃埔軍校是如何壯大起來的?畢竟沒有錢,想要壯大談何容易?

後來是蘇聯給了國民黨支援,給黃埔軍校先後進行了多次撥款,合共二百五十萬盧布。

有了這些錢,黃埔軍校這才周轉開了。當時蘇聯不僅給錢,還給了很多軍火,頭一次就運過來八千多條步槍,還都是帶刺刀帶子彈的。

黃埔軍校生為什麼在北伐時能大敗一衆實戰經驗豐富的軍閥們?

第二次不僅有兩萬支步槍,還有一百挺機關槍,子彈手榴彈也跟着一塊運過來。這樣的支援有好幾次。

有了這些支援,廣東這塊根據地才打下來的,要不然連廣州都出不去。

再往後大炮,軍刀都給運過來了。

您看看要錢沒錢,要槍沒槍的,是以有人不自覺的感覺到北伐不可能,也是可以了解的。

這再加上,列強們的吹捧,咱别的不說,就說美國人在北伐前兩年就把吳佩孚吹捧到了《時代》周刊的封面上,說什麼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就是吳佩孚。

是以當時北伐軍可以說是要人沒人(就十萬),要裝備沒裝備,要錢沒錢的,你說最後咋就赢了呢?還是用短短的兩年時間,就把北伐的任務目标就給完成了。

那麼要把這事嚼咕明白了,咱最好順着北伐的這件事,給大家夥好好捋上一捋,您就明白了。

黃埔軍校生為什麼在北伐時能大敗一衆實戰經驗豐富的軍閥們?

話說1924年的一月份,國共兩黨進行第一次合作。那麼到了六月份的時候,這就開始建立黃埔軍校,目的是為組建革命軍做準備。

組建革命軍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北伐,于是我們就在九月份的時候,就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發表了《北伐宣言》。

并在之後,還組織隊伍北上韶關。大家夥都知道結果,孫中山先生其實先後組織過多次北伐,隻是這幾次北伐因為很多原因,都沒能組織成功。

在1925年的時候,更加這才對盤踞在廣東東邊的軍閥陳炯明進行了兩次讨伐。

這兩次讨伐被稱為東征,當時陳炯明背後是英國人和北洋軍閥段祺瑞支援,是以你不讨伐陳炯明,他還想着進攻廣州呢?

東征結束之後,這又進行了一次南征,打了四個月,一直打到了1926年的二月份,目的是讨伐廣東西南這塊的軍閥鄧本殷。

那麼有了這東征和南征,國民革命軍這才有了基本盤,将廣東納入了國民革命軍的勢力範圍。

這才有了北伐的實力,沒有廣東這塊地方,那就沒有跟腳,去打七十五萬的北洋軍閥,基本上沒有可能的。

那麼在孫中山逝世一周年之後,也就是1926年七月份的時候,北伐戰争這才拉開帷幕。

北伐他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開始進行的,這中間還有一個過程。

1926年的一月份,國民黨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次會議上,就提出了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統一全中國的綱領。

這算是給北伐制定了一個目标,根本性的戰略目的。那麼到了二月份的時候,這北伐就進入到了籌備階段。

到了六月五号,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就确定了北伐計劃。

就在這個時間點上,以黃埔軍校師生為骨幹的隊伍就建立起來,編組為國民革命軍。

咋說呢?北伐其實應該分為兩個時期。

第一期是1926年七月份開始到1927年六月份結束,這個階段是國共合作的北伐戰争。

之後第一次國共合作結束,原因是蔣介石看到了北伐勝利在望,奪取勝利果實,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不僅将屠刀殺向了共産黨,還殺向了國民黨左派,國民黨叫清黨。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國民黨的基層組織基本上就癱瘓了。

黃埔軍校生為什麼在北伐時能大敗一衆實戰經驗豐富的軍閥們?

您都不知道當時蔣介石進行所謂的清黨之前,國民黨的普通黨員有一百二十一萬,這還不包括軍政界和海外黨員。

蔣介石清黨一年之後,國民黨的黨員就剩下了二十二萬,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軍政人員。這相當于把國民黨整個系統大換血了。

國民黨基本上隻能在各大城市裡頭看到,而且還必須是上層,至于中國最基礎的農村就别想了,甚至于國民黨在縣裡頭建立的黨部,在全國也僅占了17%。

這是兩次北伐中間發生的事。

第二期是1928年四月份到九月份,蔣介石聯合馮玉祥,閻錫山以及李宗仁,四個國民黨實力派組成的北伐軍,對奉系張作霖的讨伐。

這兩個時間段都叫北伐,但大家夥印象中更多應該是第一期的北伐。

題主的問題

黃埔軍校生為什麼在北伐時能大敗一衆實戰經驗豐富的軍閥們?

咱前頭也說了,在第一期北伐開始之前,六個軍除了李濟深的第四軍之外,其他各軍對于這場戰役,還有顧忌的。

出現轉變是在葉挺獨立團由粵入湘的戰鬥,這一次戰鬥打出威風的一戰是攻克攸縣之戰,葉挺獨立團以一個團的兵力戰勝了四倍的敵人。

這一戰下來算是将整個湖南的戰局給穩定了下來。

這可以說是首戰告捷。

當然這個時間點是在1926年的六月五号,當時廣州還沒有誓師北伐,也就是說北伐還沒有真正的開始。

是以這一戰就相當于是一針強心劑,讓人們意識到打北洋軍閥的部隊,也不是不可以戰勝的。

而且攻克攸縣之戰還牽制住了準備南下的吳佩孚,咱别的部隊就不說了,當時第四軍的部隊跟着葉挺獨立團入湘,還沒有全部進去呢?

葉挺獨立團守在攸縣這塊地方,掩護了北伐軍的集結。

咋說呢?葉挺獨立團算是中國共産黨帶領的第一支正規軍,連以上幹部大多都是共産黨員,在整個北伐期間光一個獨立團傷亡就達到了一千人,犧牲的人數就有六百多人。

您要知道整個葉挺獨立團,全團才兩千一百多人,這就損失了一半。

要不咋叫鐵軍呢?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為什麼說道葉挺獨立團呢?這好像和問題不搭啊!”

其實小編想告訴大家夥的是,北伐您别看人數少,也就十萬,但這些人都是有信仰的,都想改變這個國家的面貌。

黃埔軍校生為什麼在北伐時能大敗一衆實戰經驗豐富的軍閥們?

這個信念比殺人多,槍好,錢多高好幾個層次。

而且更加重要的是,這種信仰是服務大衆的。大衆是什麼?是老百姓,全天下的老百姓,北洋軍閥的人再多,他有老百姓多嗎?

是以您以為北伐就是十萬人嗎?不!這其實就擱到明面上的人數,參與北伐的農民,勞工何其之多。

1924年,這北伐還沒開始的時候,廣東商團就發生了叛亂。當時為了保衛廣東革命政府,第二屆農民運動講習所二百多名學員組成廣東農團軍,擔負廣州省署進行警衛,還參與了平叛。

第一次東征農民不僅給革命軍當向導,搞偵查,還擡擔架,運糧運彈藥。

而農民自衛軍殲敵四百,繳獲大批槍械。

1925年六月份,東征還打着呢?混在隊伍裡頭的楊希闵和劉振寰發動叛亂,是農民自衛軍協助國民政府鎮壓叛亂。

三千多人的運輸隊幫助東征軍回援。

第二次讨伐陳炯明的時候,陸豐縣的農民和農民自衛軍将陳炯明三千多人的部隊給包圍了,吓的這幫人龜縮起來不敢動分毫。

轉臉這就開始北伐了,數萬農民自衛軍和老百姓,主動擔當運輸隊,衛生隊,宣傳隊和隊伍出征。

1926年七月份葉挺獨立團攻打醴陵泗汾橋的時候,敵人把船都銷毀了,還在橋上用機槍進行封鎖,戰鬥打的異常激烈。

農民自衛軍用鳥槍和梭镖直接進攻敵人的陣地。

到了八月二十一号的時候,北伐軍攻占平江的時候,當地農民自衛軍有的連梭镖都沒有,是拿着鋤頭搞頭這些農具進行沖鋒的。

九月份第一次進攻南昌,農民引導抄了敵人的後路擊潰對手,第二次進攻南昌是農民自衛軍帶着部隊從水溝裡頭爬進城,攻破德勝門。

黃埔軍校生為什麼在北伐時能大敗一衆實戰經驗豐富的軍閥們?

您看看,北伐的革命軍到了哪裡都有老百姓幫忙,您以為就十萬北伐戰士在打仗嗎?錯了,北洋軍閥是和全國老百姓在打仗,他焉有不敗之理。

再給您列個資料,豫西五萬農民武裝和敵人張康戰鬥,河南數十萬農民武裝配合北伐軍攻取各地協助打垮北洋軍閥。

湘潭農民武裝一萬多人,痛擊許克祥,農軍圍攻長沙您應該聽過吧,這都是北伐期間發生的事。

相反看看北洋軍閥這些人,看似兵強馬壯,但如無根之萍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長久的了嗎?

北洋軍閥在這個時間點上不得人心。為什麼呢?

黃埔軍校生為什麼在北伐時能大敗一衆實戰經驗豐富的軍閥們?

袁世凱複辟病死之後,北洋軍閥分成的派系大大小小的太多了,他們之間為了擴充勢力,互相之間見天的打仗,老百姓有個好日子過嗎?

而且他們的統治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這中間的黑暗就不用小編說了,什麼樣的苛捐雜稅隻有你想不到的。

那麼結束北洋軍閥的統治,這不僅僅是革命軍的目的,他也是老百姓的目的。

您就說吧,這樣算的話,那一邊的人多?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和人和都在北伐軍這邊,地利那也是老百姓熟悉啊!

于是我們就看到了一開始的十萬北伐軍,在戰争中逐漸的變大,最後發展成為了四十多個軍,近百萬的人馬。

用了一年的時間,基本上就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部隊,并且重創了張作霖的部隊。

而第一期北伐戰争結束之後,國共合作破裂。

您看到的第二次北伐戰争和之前的又不一樣了。

咱前頭也說了,蔣介石一個清黨過去之後,國民黨算是大變樣了,基層的國民黨已經沒有了。

那麼他的行動方向也發生了變化,這就有了和馮玉祥,閻錫山以及李宗仁的聯合北伐。

而且蔣介石也開始了尋求列強的支援,您比方說和日本海相的人接觸,會見日本駐九江總領事江戶千太郎,和日本軍部的人進行接觸等等。

蔣介石除了和日本接觸之外,還通過管道和美國人建立了聯系,除此之外他還和英國,法國,意大利進行接觸。

這是蔣介石在和帝國主義進行勾結。

當然财源還要穩定的,畢竟和帝國主義勾結,帝國主義認可的是利益是之前的各種不平等條約,這些條約牽扯到了各種利益和債務。

是以我們就看到了蔣介石和南北各路财閥的聯系,尤其是擁有雄厚經濟實力的江浙财閥。

一筆筆的巨款就這麼資助到了蔣介石的身上,當然這些錢可不是白資助的。

黃埔軍校生為什麼在北伐時能大敗一衆實戰經驗豐富的軍閥們?

是以我們在曆史上就看到了,上海聯合會先是認捐五百萬,後又墊付三百萬,甚至于上海棉紡業的榮宗敬說,錢要多少,他就出多少,這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

後來更是接納幫會。

此時的國民黨已經和之前的有了差別。

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四家聯合進行第二次北伐的事情。

北伐結束之後,他們四家又先後打了起來。

舊軍閥被打敗了,又出現了新軍閥,畢竟脫離了民意基礎。

之後,蔣介石又開始了他的整軍行動,而這一整直到他敗退小彎彎這才圓滿結束。

是以北伐之是以能夠勝利,這是民心所向。其實解放戰争何嘗不是呢?别的不說會淮海戰役之前,别說國民黨了,就連發動戰役的解放軍都不敢打包票能拿下淮海戰役。

那不僅僅是部隊數量上的差距,這還包括軍備上的巨大差距。

但淮海戰役,硬是被老百姓用手推車,用肩膀給推出來的,給扛出來的。

前線打仗的解放軍人少也就幾十萬而已,但架不住後方支援的老百姓就有上百萬。

比人多,誰有老百姓多?經驗豐富,哪有信仰來的厲害。

小編給您列一組資料,黃埔五期畢業生總共下七千人,但犧牲的人數卻有三千,将近一半啊!

第一期畢業生五百九十二人,但陣亡的人數是三百,過半的傷亡率。

第二期四百五十四人,陣亡達到了二百人。

第三期一千二百五十九人,陣亡達到了五百人。

第四期兩千六百五十一人,陣亡就有七百人。

第五期一千九百八十九人,陣亡是三百人。

在信仰面前,死算的了什麼,隻不過是老百姓好生活的開始罷了!

抗日戰争時期,黃埔軍校畢業生二十萬,但陣亡的卻有十九萬。

面對這些人,您要問一聲,如果能夠重來一次,他們的選擇是什麼?相信他們的選擇還是一樣,馬革裹屍戰死沙場。為了信仰,唯有一死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