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埔军校生为什么在北伐时能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们?

那些个军阀何止是战斗经验丰富,他们这些人兵强马壮,人多势大。

如果您不信,说个数据您听听。

直系军阀吴佩孚手里攥着二十万人马,占着湘鄂豫和陕冀这一块;从直系里头自立山头,自成一派的还有孙传芳的二十万人马,占着赣闽浙皖苏五个省份养精蓄锐;而奉系的张作霖更是拥有三十五万人马,占据东北地区外加京津地区。

就光这些队伍合一块就有七十五万人马,这还不算其他占个小地方握着一股子小部队的小军阀,所以有人说北伐军面对是一百分军阀部队,这真没有太过夸张的成分。

回头再看看北伐军,八个军也就十万人,占着广东一小片地方。

说真的,咱不说战斗经验不战斗经验的,就说这数字罗列到一块,您都不会感觉,北伐军能够打赢,人数少就不说了,地盘还小。

咱作为马后炮阅读历史的看客,知道北伐的结果,但当时的参与者是不知道的。

黄埔军校生为什么在北伐时能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们?

别的不说当时参与北伐的国民革命军有八个军,一开头除了李济深的第四军态度明确表示积极支持,其他各军都是一脸的消极,感觉北伐没有结果。

在他们看来北洋这些军阀,这部队常年打仗,训练有素那是自不必说,武器先进那更是不用提,毕竟他们有自己的兵工厂造枪,有地盘收税还有英法美日这些列强在背后支持,资金流就不缺,没东西可以买。

回过头来看看北伐军。

当年建设黄埔军校,就弄了一块地皮,学员弄身衣服就没了。广州到是有军工厂,孙中山先生一个批条下去,要求军工厂送三百条枪给黄埔军校的学生做日常训练使唤。

您知道结果吗?军工厂就给了三十条,就这样?哪够使唤啊?刚够学员站岗放哨用的了,还训练?

说真的,这就不是够不够使唤的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军工厂压根就不听你的,类似这样的单位,您感觉会听吗?

那么这军工厂听谁的呢?他听广州那些个外来军阀的。

您看但凡有点实力的单位他都不支持你,那么钱够使唤吗?就一个名头,啥钱不钱的根本就不够使唤的。

您都不知道黄埔军校建校初期,经费短缺成啥样子了,学员开始入校学习,一天三顿饭这都紧张。

今天晚上吃了饭,明天早上的饭钱在哪,都不知道。这话可不是小编说的,历史资料就是这么说的。

想要多弄点经费,这得靠财政部长廖仲恺,到广州军阀那里央求才成。

人家躺在床上把那大烟泡子吸得饱饱的,这才有功夫搭理站在床前的廖仲恺,几个小时耗下来就给几千个大洋,不高兴了,一个子都没有。

您说说,那真叫一分钱憋到英雄汉啊!

有了廖仲恺忙前忙后的,黄埔军校的学生才没有断炊。

所以廖仲恺被誉为党军师长,黄埔军校的慈母,说实话廖仲恺的威望比蒋介石高多了,只不过后来廖仲恺死于暗杀。

这话说的有点远了,咱接着说事。

那么黄埔军校是如何壮大起来的?毕竟没有钱,想要壮大谈何容易?

后来是苏联给了国民党支持,给黄埔军校先后进行了多次拨款,合共二百五十万卢布。

有了这些钱,黄埔军校这才周转开了。当时苏联不仅给钱,还给了很多军火,头一次就运过来八千多条步枪,还都是带刺刀带子弹的。

黄埔军校生为什么在北伐时能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们?

第二次不仅有两万支步枪,还有一百挺机关枪,子弹手榴弹也跟着一块运过来。这样的支援有好几次。

有了这些支持,广东这块根据地才打下来的,要不然连广州都出不去。

再往后大炮,军刀都给运过来了。

您看看要钱没钱,要枪没枪的,所以有人不自觉的感觉到北伐不可能,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再加上,列强们的吹捧,咱别的不说,就说美国人在北伐前两年就把吴佩孚吹捧到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说什么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就是吴佩孚。

所以当时北伐军可以说是要人没人(就十万),要装备没装备,要钱没钱的,你说最后咋就赢了呢?还是用短短的两年时间,就把北伐的任务目标就给完成了。

那么要把这事嚼咕明白了,咱最好顺着北伐的这件事,给大家伙好好捋上一捋,您就明白了。

黄埔军校生为什么在北伐时能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们?

话说1924年的一月份,国共两党进行第一次合作。那么到了六月份的时候,这就开始创建黄埔军校,目的是为组建革命军做准备。

组建革命军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北伐,于是我们就在九月份的时候,就看到了孙中山先生发表了《北伐宣言》。

并在之后,还组织队伍北上韶关。大家伙都知道结果,孙中山先生其实先后组织过多次北伐,只是这几次北伐因为很多原因,都没能组织成功。

在1925年的时候,更加这才对盘踞在广东东边的军阀陈炯明进行了两次讨伐。

这两次讨伐被称为东征,当时陈炯明背后是英国人和北洋军阀段祺瑞支持,所以你不讨伐陈炯明,他还想着进攻广州呢?

东征结束之后,这又进行了一次南征,打了四个月,一直打到了1926年的二月份,目的是讨伐广东西南这块的军阀邓本殷。

那么有了这东征和南征,国民革命军这才有了基本盘,将广东纳入了国民革命军的势力范围。

这才有了北伐的实力,没有广东这块地方,那就没有跟脚,去打七十五万的北洋军阀,基本上没有可能的。

那么在孙中山逝世一周年之后,也就是1926年七月份的时候,北伐战争这才拉开帷幕。

北伐他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开始进行的,这中间还有一个过程。

1926年的一月份,国民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就提出了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统一全中国的纲领。

这算是给北伐制定了一个目标,根本性的战略目的。那么到了二月份的时候,这北伐就进入到了筹备阶段。

到了六月五号,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就确定了北伐计划。

就在这个时间点上,以黄埔军校师生为骨干的队伍就建立起来,编组为国民革命军。

咋说呢?北伐其实应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期是1926年七月份开始到1927年六月份结束,这个阶段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之后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束,原因是蒋介石看到了北伐胜利在望,夺取胜利果实,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仅将屠刀杀向了共产党,还杀向了国民党左派,国民党叫清党。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国民党的基层组织基本上就瘫痪了。

黄埔军校生为什么在北伐时能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们?

您都不知道当时蒋介石进行所谓的清党之前,国民党的普通党员有一百二十一万,这还不包括军政界和海外党员。

蒋介石清党一年之后,国民党的党员就剩下了二十二万,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军政人员。这相当于把国民党整个系统大换血了。

国民党基本上只能在各大城市里头看到,而且还必须是上层,至于中国最基础的农村就别想了,甚至于国民党在县里头建立的党部,在全国也仅占了17%。

这是两次北伐中间发生的事。

第二期是1928年四月份到九月份,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以及李宗仁,四个国民党实力派组成的北伐军,对奉系张作霖的讨伐。

这两个时间段都叫北伐,但大家伙印象中更多应该是第一期的北伐。

题主的问题

黄埔军校生为什么在北伐时能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们?

咱前头也说了,在第一期北伐开始之前,六个军除了李济深的第四军之外,其他各军对于这场战役,还有顾忌的。

出现转变是在叶挺独立团由粤入湘的战斗,这一次战斗打出威风的一战是攻克攸县之战,叶挺独立团以一个团的兵力战胜了四倍的敌人。

这一战下来算是将整个湖南的战局给稳定了下来。

这可以说是首战告捷。

当然这个时间点是在1926年的六月五号,当时广州还没有誓师北伐,也就是说北伐还没有真正的开始。

所以这一战就相当于是一针强心剂,让人们意识到打北洋军阀的部队,也不是不可以战胜的。

而且攻克攸县之战还牵制住了准备南下的吴佩孚,咱别的部队就不说了,当时第四军的部队跟着叶挺独立团入湘,还没有全部进去呢?

叶挺独立团守在攸县这块地方,掩护了北伐军的集结。

咋说呢?叶挺独立团算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的第一支正规军,连以上干部大多都是共产党员,在整个北伐期间光一个独立团伤亡就达到了一千人,牺牲的人数就有六百多人。

您要知道整个叶挺独立团,全团才两千一百多人,这就损失了一半。

要不咋叫铁军呢?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为什么说道叶挺独立团呢?这好像和问题不搭啊!”

其实小编想告诉大家伙的是,北伐您别看人数少,也就十万,但这些人都是有信仰的,都想改变这个国家的面貌。

黄埔军校生为什么在北伐时能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们?

这个信念比杀人多,枪好,钱多高好几个层次。

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信仰是服务大众的。大众是什么?是老百姓,全天下的老百姓,北洋军阀的人再多,他有老百姓多吗?

所以您以为北伐就是十万人吗?不!这其实就搁到明面上的人数,参与北伐的农民,工人何其之多。

1924年,这北伐还没开始的时候,广东商团就发生了叛乱。当时为了保卫广东革命政府,第二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二百多名学员组成广东农团军,担负广州省署进行警卫,还参与了平叛。

第一次东征农民不仅给革命军当向导,搞侦查,还抬担架,运粮运弹药。

而农民自卫军歼敌四百,缴获大批枪械。

1925年六月份,东征还打着呢?混在队伍里头的杨希闵和刘振寰发动叛乱,是农民自卫军协助国民政府镇压叛乱。

三千多人的运输队帮助东征军回援。

第二次讨伐陈炯明的时候,陆丰县的农民和农民自卫军将陈炯明三千多人的部队给包围了,吓的这帮人龟缩起来不敢动分毫。

转脸这就开始北伐了,数万农民自卫军和老百姓,主动担当运输队,卫生队,宣传队和队伍出征。

1926年七月份叶挺独立团攻打醴陵泗汾桥的时候,敌人把船都销毁了,还在桥上用机枪进行封锁,战斗打的异常激烈。

农民自卫军用鸟枪和梭镖直接进攻敌人的阵地。

到了八月二十一号的时候,北伐军攻占平江的时候,当地农民自卫军有的连梭镖都没有,是拿着锄头搞头这些农具进行冲锋的。

九月份第一次进攻南昌,农民引导抄了敌人的后路击溃对手,第二次进攻南昌是农民自卫军带着部队从水沟里头爬进城,攻破德胜门。

黄埔军校生为什么在北伐时能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们?

您看看,北伐的革命军到了哪里都有老百姓帮忙,您以为就十万北伐战士在打仗吗?错了,北洋军阀是和全国老百姓在打仗,他焉有不败之理。

再给您列个数据,豫西五万农民武装和敌人张康战斗,河南数十万农民武装配合北伐军攻取各地协助打垮北洋军阀。

湘潭农民武装一万多人,痛击许克祥,农军围攻长沙您应该听过吧,这都是北伐期间发生的事。

相反看看北洋军阀这些人,看似兵强马壮,但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久的了吗?

北洋军阀在这个时间点上不得人心。为什么呢?

黄埔军校生为什么在北伐时能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们?

袁世凯复辟病死之后,北洋军阀分成的派系大大小小的太多了,他们之间为了扩充势力,相互之间见天的打仗,老百姓有个好日子过吗?

而且他们的统治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这中间的黑暗就不用小编说了,什么样的苛捐杂税只有你想不到的。

那么结束北洋军阀的统治,这不仅仅是革命军的目的,他也是老百姓的目的。

您就说吧,这样算的话,那一边的人多?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和人和都在北伐军这边,地利那也是老百姓熟悉啊!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开始的十万北伐军,在战争中逐渐的变大,最后发展成为了四十多个军,近百万的人马。

用了一年的时间,基本上就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部队,并且重创了张作霖的部队。

而第一期北伐战争结束之后,国共合作破裂。

您看到的第二次北伐战争和之前的又不一样了。

咱前头也说了,蒋介石一个清党过去之后,国民党算是大变样了,基层的国民党已经没有了。

那么他的行动方向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有了和冯玉祥,阎锡山以及李宗仁的联合北伐。

而且蒋介石也开始了寻求列强的支持,您比方说和日本海相的人接触,会见日本驻九江总领事江户千太郎,和日本军部的人进行接触等等。

蒋介石除了和日本接触之外,还通过渠道和美国人建立了联系,除此之外他还和英国,法国,意大利进行接触。

这是蒋介石在和帝国主义进行勾结。

当然财源还要稳定的,毕竟和帝国主义勾结,帝国主义认可的是利益是之前的各种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牵扯到了各种利益和债务。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蒋介石和南北各路财阀的联系,尤其是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江浙财阀。

一笔笔的巨款就这么资助到了蒋介石的身上,当然这些钱可不是白资助的。

黄埔军校生为什么在北伐时能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们?

所以我们在历史上就看到了,上海联合会先是认捐五百万,后又垫付三百万,甚至于上海棉纺业的荣宗敬说,钱要多少,他就出多少,这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后来更是接纳帮会。

此时的国民党已经和之前的有了区别。

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四家联合进行第二次北伐的事情。

北伐结束之后,他们四家又先后打了起来。

旧军阀被打败了,又出现了新军阀,毕竟脱离了民意基础。

之后,蒋介石又开始了他的整军行动,而这一整直到他败退小弯弯这才圆满结束。

所以北伐之所以能够胜利,这是民心所向。其实解放战争何尝不是呢?别的不说会淮海战役之前,别说国民党了,就连发动战役的解放军都不敢打包票能拿下淮海战役。

那不仅仅是部队数量上的差距,这还包括军备上的巨大差距。

但淮海战役,硬是被老百姓用手推车,用肩膀给推出来的,给扛出来的。

前线打仗的解放军人少也就几十万而已,但架不住后方支援的老百姓就有上百万。

比人多,谁有老百姓多?经验丰富,哪有信仰来的厉害。

小编给您列一组数据,黄埔五期毕业生总共下七千人,但牺牲的人数却有三千,将近一半啊!

第一期毕业生五百九十二人,但阵亡的人数是三百,过半的伤亡率。

第二期四百五十四人,阵亡达到了二百人。

第三期一千二百五十九人,阵亡达到了五百人。

第四期两千六百五十一人,阵亡就有七百人。

第五期一千九百八十九人,阵亡是三百人。

在信仰面前,死算的了什么,只不过是老百姓好生活的开始罢了!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毕业生二十万,但阵亡的却有十九万。

面对这些人,您要问一声,如果能够重来一次,他们的选择是什么?相信他们的选择还是一样,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为了信仰,唯有一死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