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長江湖戰役,曾經有一位美國士兵這樣回憶道:“中國的士兵們身上都披着白布,突然間從樹林當中沖出來。他們的動作十分僵硬,我猜他們應該是凍壞了。當美軍的炮火對準他們的時候,他們就一排排地倒下。然而前排倒下了,後排卻仍在不斷前仆後繼地沖出來。當時我就已經知道了,這是一場無法獲得勝利的戰争。”
而經伴随着國慶檔電影《長津湖》的熱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長津湖戰役、開始了解抗美援朝戰争。對于這一段塵封已久的曆史,很多當事人都表示自己不願再回憶起來。
長津湖戰役可以說是抗美援朝戰争期間最為慘烈的一場戰争,與此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唯一一次成功殲滅美軍一個團的戰役。當時被中國人民解放軍順利殲滅的北極熊團,就是美軍實力最強的一個團。

說到這裡,想必有很多朋友們都會有這樣的疑惑:既然這場戰争最終取得了勝利,那為什麼還不願提及呢?因為這場戰争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卻是慘勝,我們也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價。
伴随着長津湖這部電影的上映,很多人通過大熒屏的講述,了解到了過去志願軍保家衛國、浴血沙場的故事。相信看過電影的朋友們一定都明白,這場被稱為“立國之戰”的戰役到底有多麼慘烈。這不僅僅是中美雙方實力的較量,與此同時也是志願軍意志與鋼鐵的碰撞。
一、北韓戰争的曆史背景
一直以來北韓半島都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國,在我國古代封建時期,北韓也一直以諸侯王的身份自居,主動向中國的皇帝俯首稱臣。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近代,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染指,北韓半島的局勢才會變得複雜起來。
現如今的北韓半島已被封為南韓和北韓,兩國之間以“三八線”作為界線,雙方南北而治。1945年,日本投降。随着二戰的終結,緊随而至的就是美蘇兩國的冷戰。當時美蘇兩國都在北韓半島劃分屬于自己的勢力範圍,經過一番協商,他們最終決定以北緯38度線為界,雙方各占一半。
伴随着冷戰的開始,美蘇兩大陣營從過去的合作轉為對立。基于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三八線開始成為這兩大陣營對抗的前線。與此同時,北韓半島的局勢也在影響着整個世界。
根據史料記載來看,在1949年至1950年期間,三八線附近一共發生過2000多起沖突。這些大大小小的武裝沖突,最終使之實作了質的飛躍,并在1950年6月25日全面爆發。
二、中國人民解放軍志願軍的加入
在這場戰争當中,北韓的人民軍主力就是剛剛參加完中國解放戰争的北韓部隊。這些軍人們大多數出身四野,在中國解放戰争期間,也曾經跟随着四野輾轉全國經曆了多年戰争的洗禮,有着非常強悍的戰鬥力和非常豐富的作戰經驗。
北韓與南韓的戰争爆發後的第3天,南韓首都漢城就宣告失守。按照這樣的形式發展下去,這場戰争的結果已經能夠預料到了。民風彪悍的北韓,必然能夠取得戰争的勝利。
果不其然,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南韓的國防軍就被逼到了釜山附近。這個時候,北韓軍隊已經占領了北韓半島将近90%的土地和92%左右的人口。隻要北韓的軍隊在努把力,就能夠把對手徹底趕出北韓半島。
然而就在此時,美國開始派出軍隊攪亂局勢。當時由美國牽頭的聯合國軍出兵北韓,帶隊的将領是美國著名将軍麥克阿瑟。在麥克阿瑟的親自指揮之下,強大的美國第十軍團勝利登陸仁川。
此後美國第十軍團憑借着裝備優勢,迅速從北韓軍隊後方突襲,使得北韓軍隊不得不連連後退。麥克阿瑟作為美國著名将領,其作戰方式和戰略眼光都十分超前。當時的北韓軍隊雖然整體素質較高,但卻沒有一個能與麥克阿瑟匹敵的将領人物。
就這樣在麥克阿瑟的帶領之下,短短12天之後仁川登陸的美軍第十軍團就幫助南韓軍隊重新奪回了漢城。有了美軍的加入,北韓的局勢變得越來越差。也許過不了多久,整個北韓半島都會被美軍吞沒。
就在北韓生死存亡之際,毛主席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那就是派遣中國人民解放軍支援北韓。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解放軍們也剛從戰争的硝煙中消停下來。在當時沒有哪一個人想再參與到戰争當中,但與此同時,大家也都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
自古以來北韓就是中原王朝的門戶,北韓與中國唇齒相依。倘若戰火蔓延過了鴨綠江,那麼下一個将要遭受沖擊的就會是中國東北地區。面對此種情況,毛主席毅然決然的決定支援北韓。
三、永遠的第九軍團
相比較于我國内陸的大多數地區,北韓的地理位置相對靠北。在當時,北韓的冬天溫度甚至能夠達到零下40度左右。然而即使面對如此低溫,第九軍團的志願軍們也隻穿着單薄的冬衣,就踏上了北韓戰場。
為了保障戰士們的前線作戰,當時的将領人物,賀錦年甚至脫下了自己和其餘600多位後勤戰士的棉衣,交給了前線作戰的士兵們。面對如此緊缺的物資和如此艱難的條件,志願軍們絲毫沒有退縮。
在志願軍第九軍團進入北韓半島之後,這裡的局勢已經變得非常緊張了。要想阻止美軍的繼續深入,水門大橋的争奪就成了雙方的焦點。為了阻止美軍順利渡過水門橋,志願軍第九軍團在宋時輪的帶領之下決定背水一戰。
幸運的是志願軍三次炸斷水門大橋,最終使得美陸戰一師陷入深深絕望之中。在這次包圍當中,美軍實力最強的精銳部隊北極熊團也被全部殲滅。無奈之下,美軍隻能倉皇逃竄。
不過這并不要緊,因為早在戰争開始之前,宋時輪就已經在水門橋對面的山頂上做好了安排。在那裡,有129位志願軍埋伏着。一旦美軍從這裡路過,就會被射成篩子。
然而等到美軍的殘餘部隊終于路過這裡的時候,埋伏在山頂上的志願軍們卻無所作為。對此,宋時輪感到憤怒不已。在戰争結束之後,宋時輪親自爬上水門橋的山頂,然而卻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
在冰天雪地當中,隻見100多名志願軍手持武器目視前方。他們仿佛在等待着一場戰争的打響,然而事實上他們早已在冰雪當中永遠地離開了。這100多名戰士,為了嚴格執行上級的指令,最終被零下40度的風雪吹成了一具冰雕。即使這樣,他們也沒有暴露自己的位置。
結語
後來在回想起這場戰役的時候,宋時輪總會感到愧疚不已。他始終覺得,倘若不是自己的軍令,這129條鮮活的生命就不會以這樣慘烈的方式死去。“我對不起他們。”這是宋時輪深深的忏悔,也是戰争時代的無奈。而我們的國家能夠擁有這樣的部隊,又怎麼會不能實作民族的獨立和複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