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是太宗李世民在魏征死後發出來的感慨。曆史,一直以來都被很多人去解釋和研究。然而,如果單純的隻是去解釋曆史,了解曆史,不去銘記曆史,化為前進動力,那麼倒是可能違背了曆史學的初心。

1840年以後,無數列強用慘絕人寰、不齒的手段進入中國,隻為在中國大地上擷取利益和好處。而如果說,在這些反抗外來侵略的戰争中,給我們留下最大創傷和記憶的,便是抗日戰争了。而抗日戰争期間留下的一些建築比如說炮樓,現在卻成為了青島一個家庭的住所。并且因為牆壁太厚,為了通個暖氣便花費了20年時間。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綜合國力有了極大的變化。其實,日本的國門和中國國門被打開的時間相差不過十幾年,日本也被西方一些國家用暴力的手段打開國門,一度面臨成為殖民地的危險。而此時日本的一些有志之士,通過去遊曆歐美,最終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對日本來說是很成功的,日本不禁短時間内從落後的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并且綜合國力大大加強,軍事力量也逐漸增強。而此時的日本,不滿足于自身國力的上升,更追求自己國際地位的上升,企圖脫亞入歐。
同時,此時的日本更是有了征服世界的野心與目的,日本天皇于1868年便頒布了《禦筆信》,信中表達了日本對大陸國家的侵略野心以及計劃。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其實更是日本大陸計劃成熟的一個标志。并且甲午戰争也是日本走上軍國主義的一個産物和标志。
終于,日本在等待了幾十年後,終于有了機會來行使自己侵略中國的計劃。在1931年,全球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忙于整頓國内經濟,走出經濟危機時,日本政府将國内沖突轉移,發動了918事變,開始局部侵入中國東北,這一行動,不僅緩解了日本此時國内的危機,還能使日本能夠暫時的開發中國東北地區的資源。
那麼中華民族當然不同意有外來入侵者侵入中國的土地,并且在中國的土地上奴役中國人民。于是東北地區在中共以及一些愛國人士的組織下,形成了小部分的抗日力量。其中比較有名的便是東北抗日聯軍,而大家熟知的楊靖宇、趙一曼便是抗聯的一員。
但此時中國國内國民黨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僅對日本占領東三省采取不作為的态度,甚至繼續追加兵力,圍剿紅軍以及共産黨員。而此時遠在瑞金的黨中央,也不得不因為國民黨大肆的圍剿開始了史詩般的長征。
毛主席曾經說過:“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來解除這種壓迫。”
在民族存亡于危難之際,凡是有血性的中華民族一員,自是願意同仇敵忾,共同抵抗外來侵略者的入侵。
在中國共産黨以及愛國人士強烈的呼聲下,蔣介石被自己的部下發動兵變,軟禁在西安,并且被要求和共産黨合作一起抗日。中共中央以大局為考慮,需要蔣介石同意抗日,赴西安談判,自此,在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後,國内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建立。
而此時紅軍也紛紛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開赴敵後戰場,配合正面戰場進行抗日。面對日軍作戰武器精良,訓練有素的情況,八路軍采取遊擊戰、麻雀戰以及道地戰等等靈活的作戰方式,給日軍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于是這些日軍便在中國土地上建造炮樓,這些炮樓一般都是建造在交通要道附近或者是樞紐地帶,并且這種炮樓的厚度現在人是無法現象的,據說用大炮都不一定能夠打穿。并且炮樓通常是易守難攻,很是頭疼。
而在山東青島,在一個普通巷子裡面,就有一個抗日戰争時期日本人留下的小炮樓。這個炮樓距今也已經有了80多年的曆史,而它也早褪去戰争的功能,成為了一個普通家庭的住所。而這個房子的主人,便是如今72歲高齡的孫從孝一家。
說來孫從孝能住進這棟炮樓中,還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孫從孝的父親曾是國電局員工,随着孫從孝和兄弟姐妹們的成家立業,住所便成了問題。父親向機關申請,但因為當時房源緊張,最終孫從孝陰差陽錯之下住進了炮樓。
90年代以後,青島開始進行供暖,但是炮樓的牆壁厚度甚至達到72cm,普通鑽頭根本沒法在牆壁上開個洞,更别說供暖了。後來,在2012年,在政府的幫助下,施勞工員通過彈孔的痕迹,終于在牆壁上開了個洞,通上了暖氣。
結語:
相比有不少網友也很好奇住在炮樓裡面的感覺,畢竟這樣的經曆還是很少見的。但是,我們除了看到這件事的獵奇性以外,更應看到,炮樓是日軍侵華留下的鐵證。我們新一代的中國青年更應該勿忘國恥,銘記曆史,振興中華!